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传林

作品数:16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庄子
  • 4篇向度
  • 4篇伦理
  • 3篇境界
  • 3篇价值向度
  • 2篇哲学
  • 2篇政治伦理
  • 2篇秦汉
  • 2篇情结
  • 2篇路向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哲学
  • 1篇语境
  • 1篇哲学语境
  • 1篇真人
  • 1篇政治
  • 1篇人伦
  • 1篇人生观
  • 1篇儒经
  • 1篇身体

机构

  • 16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王传林
  • 1篇张奇伟

传媒

  • 2篇商丘师范学院...
  • 2篇阴山学刊
  • 2篇武陵学刊
  • 2篇湖北工程学院...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船山学刊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衡水学院学报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3篇2016
  • 11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想化、理性化与悲剧化——董仲舒伦理思想特性与人生格调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秦亡汉兴,政治一统;景武之际,文化转型;大儒董子,应时陈论;继轨先贤,弥纶众言;循天之道,推说阴阳。基于此,董子不仅系统地完成了理想化的政治伦理设计,而且为汉武时期的政治合法性寻找到了理论依据;董子随之走进政治,然而由于其无力于政治周旋,最后无奈地黯然退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伦理思想由此发生了某种转向并且趋于成熟与圆融。尽管如此,廉直清高的董子之于那个集权而专制的时代,仍然难逃个人悲剧之厄运,空留不遇之伤叹。
王传林
关键词:政治伦理伦理思想
《庄子》之“游”探微被引量:1
2015年
在庄子那里,"游"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同时,"游"不仅仅是一种生命达脱的自由,更是一种人生至高之境界。从另一层面看,在庄子那里,"道"既是存在,又是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游"的过程即是"体道"、"安道"与"行道"。在庄子眼中,"道"本无始、无终、无为、无形,因此,个体在寻道的进路中必须层层消解、层层剥落自我之俗性,渐至虚己、虚空,透显内在纯性,与道为一,进而实现"逍遥游"。
王传林
关键词:《庄子》境界
张载“太虚”的价值向度与品性被引量:1
2015年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并试图通过变化气质来消弭二者间的张力,从而创建出"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善反"之路与复归之路。正是在"人"趋近于"天"、趋近于"太虚"的价值理路中,"人"的价值与"太虚"的价值得以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并在融合中实现价值超越;同时,个人在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与"民胞物与"的现实关切。
张奇伟王传林
关键词:价值本体价值向度
仁心、仁人至仁政——孟子的“仁”之内构及价值向度
2016年
孟子建构的仁心、仁人至仁政的三维一体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基于战国时期特定历史环境的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理想化设计,是儒家伦理范式与政治实践的新结合,也是儒家德治思想系统化与理论化的新拓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孟子的仁政思想蕴含着浓郁的乌托邦情结及精神,其价值在于为身陷战乱之苦的人们点燃了希望之光,同时也为儒家伦理哲学向政治实践转进点燃了理性之光。
王传林
关键词:仁心仁人仁政价值向度
崇孝与尊老——西汉诏令中的“孝”伦理思想探究被引量:2
2015年
秦亡汉兴,"孝治"确立。从西汉诏令凡涉"孝"的内容来看,"孝"作为一种政治伦理理念贯穿于整个西汉王朝。从"孝"的"呈显"与"发用"来看,"孝"之于政治似乎存在一个向人伦至情回归的逻辑向度与价值向度,即"孝"始于"情",发用于"事"并在发用于"事"时回归到"情"本身。从西汉历史之维看,"孝"作为一种政治伦理理念在西汉政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所彰显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关怀与人道精神,而且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人伦至情与终极性的伦理情怀。
王传林
关键词:尊老价值向度
从“身体映像”到“身体哲学”——秦汉身体哲学的建构理路与诠释范式探析被引量:5
2016年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王传林
关键词:身体哲学同构
法孝之变——略论秦汉之际的政治伦理范式及其转换被引量:1
2015年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如果说短暂的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至秦亡)是以法家的"法"为其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的,那么西汉初期则可以用"孝"来概括其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秦亡汉兴,政权更迭,秦与汉在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方面不仅悄然发生了转换,而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伦理范式与价值向度。在西汉初期的历史进程中,"孝"的强化与"法"的弱化可谓是相逆而行;时至汉武帝时期,法孝之间又有新变化,呈现出同行并进、互为表里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以"父为子纲"的论调对"孝"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化与机制化,不仅拓展了"孝"的伦理意涵,而且增强了"孝"的绝对性与权威性。
王传林
关键词:秦汉之际政治伦理伦理范式
《老子》“复归”的多重境界被引量:4
2015年
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从"复归"的境界来看,"复归"既有向"根"与"初"之境界的复返,又有向"无"与"明"之境界的回旋,既有向"朴"之境界的回转,也有向"真"之境界的切近;从人的维度看,"复归"可以视为人之主体性与实践性的彰显,以及经由世俗生活之后的省思与内转。由于世俗生活对本来澄明之心的习染与遮蔽,"我"之欲泛滥,因此,行走在世俗之中的"我"需要铭记"复归"之路,努力"复归"至虚静清明之境。当然,在老子那里不管是从人的层面还是从物的层面谈"复归",其终极指向皆是道,其终极境界则是无。
王传林
关键词:《老子》复归境界
西汉诏令的宗教情结与伦理向度被引量:1
2015年
西汉诏令以其特有的方式多维度地反映了西汉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诸多实况,它不仅为理顺西汉政治与人伦秩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为儒学在西汉的发展与凸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汉诏令也映现出那个时代的哲学趋向与人文图景,其自身所凸显出的宗教情结与伦理向度更是为东汉乃至后世的诏令提供了基本范式。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被融进西汉诏令中不仅反映了西汉政治的价值向度,而且也彰显出儒家伦理思想在政治中的实际价值。
王传林
关键词:宗教情结伦理向度人伦民生
朱熹之“理”的价值内蕴与路向被引量:1
2015年
继轨前贤尤其是程颢与程颐,朱熹不仅丰富了"理"的内涵,而且拓展了"理"的外延。他在充分肯定"理"的形上性、本源性与价值性的同时,以"理"贯"三纲"与"理"统"五常"完成了"以天理明人事"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建构。他在将"天理"推衍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过程中试图消解"人欲",并以"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为价值呈现进路给追寻终极价值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朱熹不仅为儒家的纲常思想寻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也为现实中的人伦规范与政治哲学找到了颇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细绎之,其实程朱理学论域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隐存着些许的道德乌托邦情结,其现实价值与意义或许并非仅仅在于要在现实社会实然施行之,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对泛滥的欲望进行节制、对自我的堕落进行反思,以及对日渐沉沦的世道人心有所警醒与关切。
王传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