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滨

作品数:1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佛教
  • 8篇心理学
  • 3篇心理
  • 3篇心理治疗
  • 3篇唯识
  • 3篇超个人心理学
  • 2篇荣格分析心理...
  • 2篇种子
  • 2篇自我理论
  • 2篇无意
  • 2篇无意识
  • 2篇理学
  • 2篇民族
  • 2篇集体无意识
  • 2篇分析心理学
  • 2篇城镇化
  • 1篇大学生
  • 1篇道教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心理观

机构

  • 17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绵阳市委党校

作者

  • 17篇张海滨
  • 2篇王晓刚
  • 2篇程科
  • 2篇陈秋燕
  • 1篇吉木哈学
  • 1篇罗同兵
  • 1篇钱敏
  • 1篇高新文
  • 1篇刘宁
  • 1篇徐畅

传媒

  • 4篇宗教学研究
  • 3篇法音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宗教心理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人类工效学
  • 1篇中国社会心理...
  • 1篇第十八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
佛教苦圣谛认为一切皆苦,“苦”可谓生命的一种存在本质,而苦的起因是精神对主体之“我”的深层体验和执着(“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
张海滨
基层佛教的现状、问题及现代转型:绵阳市个案研究
2012年
对绵阳市基层佛教的调研发现,基层佛教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活动停滞于忏焰经济驱动下的仪式化,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由此导致"非寺院化"佛教渐成强大潜流,即脱离合法寺院引导的城市"精英佛教"和乡村小庙、念佛堂所摄"民俗佛教"信众已占佛教信众半数以上。疗此痼疾,标本兼治之方惟在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公益慈善型的现代转型,当前应着重建设市、县、乡镇三级上下呼应、师资互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应采取"疏堵结合、打防并重、以大领小、扶正祛邪"的方略应对乡村小庙、民俗信仰及邪教问题。
刘宁张海滨罗同兵
关键词:个案人间佛教
佛教禅观视域中的存在性心理治疗的理论预设
2020年
存在心理学认为焦虑具有本体论的特征,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根源的。佛教认为“无常”是生命存在意义上最根本的矛盾和荒谬。从“无常”角度看,生命的现象界中并无可独立存在、自在不变的“感受”,这与生命在精神不同层次中所界定、固化的“我”之体验构成矛盾,由此成为存在性焦虑的根源。通过对“无常”的禅观,领悟到关于“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即“无我”(空)、非永恒、自在的实体,从而缓解乃至超越这种存在性的焦虑,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心理治疗意义。
张海滨
关键词:佛教禅观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城市融入过程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综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以人为中心和时间为线索系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的"进城动机-进城方式-进城后的生活质量"等城市融入过程特点。结果发现,受访青少年大多数人是主动进城,进城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受教育、找工作和到城市生活等发展习型动机为主;从进城方式来看,近一半受访者选择与亲人或老乡入城,另一半则选择独自进城;大多数农村青少年都倾向于选择西部的省会城市;入城后,他们主要是进入各类学校学习,就业者中更倾向于选择进入服务行业;从客观的居住状况和消费水平看,受访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低质化"的特点;从主观的生活满意度看来,他们对进城后的城市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对未来比较乐观。基于以上结果,未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从西部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城市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三个方面寻求破解这一地区农村青少年的城镇化困境。
陈秋燕王晓刚程科张海滨吉木哈学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青少年
佛教与心理治疗
2016年
佛教经典中曾记载贫女盖莎、贵族婆私咤、毗舍离国夫妇、婆罗门须倾者等人的例子,说明佛陀是一位十分高明的精神医师,其所用的治疗方式类似当代心理治疗。然而,佛教在精神疾病康复方面的论述较少,其修行体系的重点更多可看作一种成长性心理治疗,尤其侧重精神的超越性治疗。
张海滨
关键词:心理治疗佛教经典大乘佛法禅修大乘佛教
城镇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内隐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选取在校藏族大学生92人进行实验,分析城镇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结果发现,本研究中的藏族大学生倾向于将藏族文化与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词联系在一起,表明他们的内隐民族文化认同感是积极的;入城生活年龄和时间与藏族大学生的内隐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显著的正相关;聚类分析发现,藏族大学生的内隐民族文化认同存在"青少年进城-高认同型"和"幼儿进城-低认同型"两种类型。
王晓刚徐畅陈秋燕程科张海滨任金明依拉达.艾木拉江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内隐联想测验城镇化
佛教对婚恋心理的分析与反思
2017年
一、人类婚恋的产生与因缘 按照佛教的人类起源说。最初从光音天下生的人类并无男女的区分.然而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其生理结构也渐渐发生了质变,产生性别区分。据《长阿含经》记载:“其后众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
张海滨
关键词:婚恋心理佛教饮食结构生理结构起源说
初中生同伴接纳、友谊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孤独感在同伴接纳、友谊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孤独感量表、同伴提名法以及友谊质量问卷对成都市74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中学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孤独感完全中介了友谊支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部分中介了女生同伴接纳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对女生友谊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影响要大于同伴接纳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结论男女生同伴接纳、友谊支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模式,友谊支持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同伴接纳只对女生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郝泽生张海滨牛玉柏
关键词:同伴接纳孤独感网络成瘾网民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佛教唯识学“种子”与荣格“原型”之比较研究
佛教大乘瑜伽行学派从其修行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唯识学的心识结构理论。其理论中,阿赖耶识被看作生命身体、心理,乃至所感知世界的存在根本。生命凭借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来感知世界并产生思想、行为。无独有偶,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集...
张海滨
关键词:佛教唯识种子
文献传递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被引量:2
2014年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张海滨
关键词:佛教无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