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文明

作品数:14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宫颈
  • 4篇病理
  • 3篇预后
  • 3篇上皮
  • 3篇上皮性
  • 3篇肿瘤
  • 3篇子宫
  • 3篇临床病理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卵巢
  • 3篇卵巢上皮
  • 3篇病理分析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型胶原
  • 2篇预后因素
  • 2篇子宫颈

机构

  • 14篇广州医学院第...
  • 5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保定市肿瘤医...

作者

  • 14篇彭文明
  • 4篇刘少颜
  • 4篇曹长安
  • 4篇彭娟
  • 3篇刘风华
  • 3篇梁立治
  • 3篇黄凯清
  • 3篇王沂峰
  • 2篇周峰
  • 2篇梁晓萍
  • 1篇杨冬梓
  • 1篇秦自科
  • 1篇唐加明
  • 1篇陈安薇
  • 1篇黄锐明
  • 1篇李伟明
  • 1篇张惠
  • 1篇郭忠敏
  • 1篇曾晖
  • 1篇谭慧珍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质金属蛋白酶-9、Ⅳ型胶原、CD34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Ⅳ型胶原、CD34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82例,其中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48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1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MMP-9、Ⅳ型胶原和CD34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9的表达强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强(F=39.306,P〈0.01).CD34的表达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强[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为(17.18±5.64)%,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为(29.76±7.18)%,高分化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为(57.20±8.55)%,中分化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为(71.20±8.48)%,低分化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为(90.38 ±20.03)%](F=100.072,P〈0.01).Ⅳ型胶原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强度低于在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强度(F=11.554,P〈0.01). MMP-9表达与CD34表达、Ⅳ型胶原缺失表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2和0.796,P〈0.01).结论 MMP-9、CD34表达随着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Ⅳ型胶原的表达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明显减少.MMP-9表达与CD34表达、Ⅳ型胶原缺失表达呈正相关.通过联合检测MMP-9、CD34、Ⅳ型胶原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对判断其恶性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凯清柯佩奇梁立治彭文明彭娟刘少颜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附57例报告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预后。方法:将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57例患者设为转移组,同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的50例肝癌患者为非转移组,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等情况。结果与结论:与非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肝癌病灶最大直径等于或超过5cm、肿瘤包膜不完整、病理Ⅲ-Ⅳ级者多见;术后1年生存率低。提示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周鹏志谭慧珍黄越前彭文明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学预后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的病理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间,行宫颈细胞学检查4036例,按TBS-2001的诊断标准诊断ASC-US276例,所有病例都有组织病理学对照。结果ASC-US细胞病理变化表现4个方面:172例(62.3%)表现为中表层细胞的非典型改变;83例(33.2%)为角化不良细胞;5例(1.8%)萎缩性改变;16例(5.7%)为不典型挖空细胞。组织学结果显示:慢性炎症156例(56.5%);HPV感染、宫颈尖锐湿疣、扁平湿疣107例(38.8%);CIN—Ⅰ13例(4.7%);CIN—Ⅱ0例;CIN—Ⅲ0例;SCCO例。结论TBS-2001诊断标准将ASC分为ASC-US和ASC—H具有更明确的临床意义,ASC—US患者只需3~6个月进行1次细胞学检查与诊断。
徐平彭文明
关键词:子宫颈
睾丸性不育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制作睾丸性不育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①X-射线局部照射:取8~10周龄的BALB/c雄鼠70只,分实验组1、2、3、4、5、6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1、2、3、4、5、6分别用1000、1200、1400、1600、1800、2000cGy6种不同的剂量照射睾丸局部10min;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做受孕试验。②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取4~5周龄的雄鼠40只,分实验组1、2、3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分别以30、5070mg/kg体重剂量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注射5周;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做受孕试验。③达菲林腹腔注射:取8~10周龄的雄鼠20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腹腔注射0.375mg/ml达菲林0.4m,l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做受孕试验。④通过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等病理学检查鉴定。未使雌鼠受孕的雄性小鼠定为睾丸性不育,共30只。结果:①X-射线局部照射:实验组1、2的雄鼠分别于X-射线照射后10、15d使雌鼠受孕;实验组3、4的雄鼠,经观察3个月也未能使雌鼠受孕;实验组5、6的雄鼠,于X-射线照射后第5d和第2d死亡;对照组雄鼠皆于3d内使雌鼠受孕。②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实验组1雄鼠体重增加7g左右,停药后9~14d恢复生育能力,使雌鼠受孕;实验组2雄鼠体重增加4g左右,停药后观察3个月未使雌鼠受孕;实验组3雄鼠体重不增,呈消瘦状,分别于用药第3、4、5周相继死亡;对照组雄鼠皆于3d内使雌鼠受孕。③达菲林腹腔注射:实验组雄鼠于停药后3周左右使雌鼠受孕;对照组雄鼠皆于3d内使雌鼠受孕。④TUNEL结果:对照组睾丸组织偶见凋亡细胞,占(0.71±0.12)%;睾丸性不育组睾丸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占(10.36±1.4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E染色:对照组睾丸组织正常,生精小管呈饱满椭圆形,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有序,内含大量精子�
刘风华杨冬梓王沂峰梁晓萍彭文明曹长安陈系古郭忠敏
关键词:动物模型
改良巴氏涂片与液基细胞学涂片的对比研究
2008年
目的对比改良巴氏涂片与液基细胞学涂片对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病(CIN)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方法以手术后未固定的全子宫标本和锥切宫颈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作改良巴氏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涂片,采用TBS诊断报告方式,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二种方法对宫颈癌和CIN的筛查价值。结果改良巴氏涂片宫颈阳性病变检出97例(28.03%),液液基细胞学涂片宫颈阳性病变检出88例(25.43%)。两种方法对组织病理学阳性病变检出率,改良巴氏涂片:SCC100%,CIN-3100%,CIN-278.26%,CIN-1(含HPV感染)67.8%;液基细胞学涂片:SCC100%,CIN-3100%,CIN-291.31%,CIN-1(含HPV感染)82.14%。结论改良巴氏涂片可以和液基细胞学涂片媲美,且有方便价廉、简单快速的特点。
徐平彭文明张帜黄淑群
关键词:宫颈细胞学
改良巴氏分级分类法与TBS描述性分类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①目的改进传统巴氏细胞学取材方法,对改良巴氏分级分类与TBS描述性诊断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进行对比。②方法以手术后未固定的全子宫标本和锥切宫颈标本为研究对象,一组行改良巴氏涂片/改良巴氏分级分类细胞学检查;一组行液基细胞学涂片/TBS报告系统细胞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对照,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等作为评价指标。③结果灵敏度:液基细胞学涂片/TBS描述性诊断系统为93.12%,改良巴氏涂片/改良巴氏分级分类法为90.00%(χ2=2.46,P>0.05),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特异度:液基细胞学涂片为/TBS描述性诊断系统为85.59%,改良巴氏涂片/改良巴氏分级分类法为88.53%(χ2=1.30,P>0.05),统计学无显著差异。准确性:液基细胞学涂片/TBS描述性诊断系统为89.58%,改良巴氏涂片/改良巴氏分级分类法为90.14%(χ2=2.82,P>0.05),统计学无显著差异。④结论液基细胞学只是制片技术的改进,不能代替人工经验的判读。建议对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单位妇女进行改良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并推广TBS描述性诊断报告系统。
徐平刘宏霞彭文明张帜黄淑群黄绮亭
关键词:宫颈脱落细胞学
MMP-9、Ⅳ型胶原、CD34在卵巢上皮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Ⅳ型胶原、CD34在不同期别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3~2006年住院卵巢肿瘤患者82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48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1例),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MMP-9、Ⅳ型胶原和CD34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MP-9的表达在卵巢癌晚期(Ⅲ~Ⅳ期)组与卵巢癌早期(Ⅰ~Ⅱ期)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1.306,P<0.001)。CD34在卵巢癌晚期组与卵巢癌早期组间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90.632,P<0.001)。Ⅳ型胶原的表达在卵巢癌晚期组与卵巢癌早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2,P<0.001)。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MMP-9和CD34的阳性表达及Ⅳ型胶原的缺失表达越明显。CD34的表达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802,P=0.000 1)。MMP-9的阳性表达与Ⅳ型胶原的缺失表达呈正相关(rs=0.796,P<0.000 1)。MMP-9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Z=-3.171,P=0.002)。CD34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t=-4.187,P<0.001)。结论:MMP-9、CD34的阳性表达及Ⅳ型胶原的缺失表达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转移有关。通过联合检测MMP-9、CD34、Ⅳ型胶原在卵巢癌的表达对判断卵巢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凯清柯佩琪梁立治彭文明彭娟刘少颜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基质金属蛋白酶9CD34
10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预后相关因素,探讨NHL患者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08倒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概率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5:1,中位年龄48岁。治疗前,61.1%的患者为Ann ArborⅠ~Ⅱ期,ECOG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评分0-1的患者约占总数的93%,乳酸脱氢酶升高见于19.2%的患者,80.6%的患者属于IPI低危组。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ALC≤1×10^9/L)见于35.2%的患者,29.6%的患者有贫血(Hb≤110g/L),26.9%的患者伴有B症状。ALC〉1×10^9/L患者70例,平均Hb为129.2±17.5g/L,而ALC≤1×10^9/L患者38例,平均Hb为98.1±20.6g/L(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年,中位生存时间2.3年,2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3-2%和39.6%。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LC≤1×10^7L、Hb≤110g/L、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2是NHL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LC≤1×10^9/L、B症状及IPI≥2是NH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B症状是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之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指标。临床上,根据IPI及简单的临床参数ALC和B症状判断NHL预后.对实施个体化治疗可能具有更大实用价值。
唐加明陈安薇彭文明秦自科梁国华屈谦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至2006年手术切取的绝经后子宫内膜标本97例,其中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3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3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Ki-6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ER、PR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P〈0.05).Ki-67在绝经后萎缩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 (1)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升高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2)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Ki-67的高表达可预测息肉可能发展为癌.
黄凯清梁立治彭文明
关键词:绝经后子宫内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后子宫内膜癌KI-67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子宫苗勒氏腺肉瘤(uterine mllerian adenosarcoma,UM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子宫苗勒氏腺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患者年龄19~77岁,平均46岁,绝经前后分别为3例和2例。临床主要特点为阴道异常流血。组织学特征主要为良性或非典型腺上皮伴有肉瘤间质,其中2例伴有肉瘤成分的过度生长,另一例间质肉瘤伴有性索样分化。免疫表型:肿瘤上皮CK、EMA呈强阳性表达,ER、PR、CA125呈弱阳性表达;肉瘤间质Vi m呈弥漫强阳性,CD10、CD99呈局灶强阳性;ER、PR、SMA、Inhibin-α、CR、S-100等呈局灶弱阳性;Des阴性。5例均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手术治疗,3例术后加用化疗。术后随访1例死亡,1例复发,3例无瘤生存。结论子宫苗勒氏腺肉瘤常以阴道异常流血为临床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的不良因素:子宫外播散,超过子宫肌壁1/2以上的深层肌层侵犯以及肉瘤成分的过度生长。
彭娟江庆萍蔡明玉刘少颜彭文明
关键词:免疫组化预后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