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林
- 作品数:30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都市报的走向
- 2005年
- 简要分析了都市报的起源及特点,都市报在新的时代下所面临的问题,即受众由于政治、经济等的变化而导致受众身份的改变,他们对都市传媒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和衡量都市媒体。作为都市报应以什么样的身份来赢得受众,这是很值得重视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 杨惠林
- 关键词:都市受众
- 论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媒体的追捧,尤其是在媒体日益市场化的今天,民生新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不容忽视,诸如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民生新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至于背离了民生这个大方向,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 杨惠林
- 关键词:误导民生新闻人文关怀
- 试析当下会议新闻写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探讨了当下会议新闻写作中常见的几种僵化模式,对当前会议新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发现主要有导语冗长甚至有些没有导语、报道形态的模式化、强调一些不可查证的事实、新闻用语的模糊性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新闻与宣传没有严格的分离,记者受思想意识的禁锢、政府官员对话语的掌控以及针对会议新闻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 杨惠林张雯谦
- 关键词:会议新闻话语
- 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以汶川地震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突发性事件由于发生的时间不可预知且破坏性大,对人民的伤害大,所以容易引起恐慌,因此,媒介在突发性事件中就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在灾难发生时,媒介如何引导舆论就成了关键。
- 陈星杨惠林
- 关键词:舆论媒体引导
- 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二被引量:2
- 2011年
- 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场域中的人文关怀,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以人为本位,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重视。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尊重人、关怀人,
- 杨惠林
- 关键词:人文关怀民生新闻东方文化尊重人
- 中国新闻自由的蜕变与突破被引量:1
- 2010年
- 如何界定新闻自由,这是非常敏感也非常关键的问题,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根本没有什么新闻自由可言,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新闻自由是什么,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新闻自由究竟有哪些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实现新闻自由,这才是关键。
- 杨惠林
- 关键词:新闻自由宪法特质
- 全媒体视阈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红河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被引量:10
- 2015年
- 专业"大而全,小而全"是某些地方高校的真实写照,由于一些高校师资、设备、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市场论证不充分,在办学方面只能简单地模仿、盲目地照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是单纯地复制一些大学的办学思路与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能否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转向,加强与地方传媒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 杨惠林赵琴粉
- 关键词:全媒体应用型人才
- 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生态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其构建的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自然空间,全面、系统展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生态观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生态文化、伦理文化、价值体系与社会秩序等,这些文化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这一独特文化样态给当今社会所倡导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的绿色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村落现代化的语境下,哈尼梯田文化作为一种农业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存在着逐渐丧失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只有构建有效的传播路径,才能更有效地把这一活态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 杨惠林陆汉兵
-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生态文化媒介仪式文化传播
- 商家与媒体的合谋:论广告新闻化的危害与对策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一、广告新闻化的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在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广告已成为新闻媒体的经济命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媒体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社会利益,把自己的报道权商品化,一些不良的商家为了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且受众对于赤裸裸的广告宣传也日益反感,
- 杨惠林
- 关键词:广告宣传新闻化商家合谋社会利益
- 少数民族的媒介化形象研究——以媒介报道中的壮族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应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媒体在报道少数民族时应客观、真实地呈现出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的"奇异"文化来创造、制造媒体"奇观"。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深度解读了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媒介反映与再现的群体形象,如果真实、客观、立体,则有利于增强阶层相互理解、化解阶层矛盾、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而放大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产生认知偏见,导致阶层冲突,引发民族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 杨惠林赵琴粉薛淳元
- 关键词:媒介形象壮族民族团结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