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洋

作品数:14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结肠
  • 2篇胰腺炎
  • 2篇维生素D
  • 2篇息肉
  • 2篇细胞
  • 2篇溃疡
  • 2篇急性胰腺炎
  • 2篇肠道
  • 2篇出血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基因
  • 1篇电图
  • 1篇淀粉酶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发育
  • 1篇血管发育不良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淀粉酶

机构

  • 14篇德阳市人民医...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中西医...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申洋
  • 7篇邓家征
  • 5篇邓宏
  • 2篇胡仁伟
  • 1篇潘君
  • 1篇赵天霞
  • 1篇刘航
  • 1篇陈丽
  • 1篇陈科
  • 1篇凌晶
  • 1篇李耀东
  • 1篇阳梅
  • 1篇李金枝
  • 1篇谢蕾

传媒

  • 3篇中外医疗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24例,给予沙利度胺100mg/d口服,疗程4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总评分由治疗前(14.40±3.25)分降至治疗后(5.26±3.18)分;患者血清VEGF浓度治疗前(182±30.8)pg/mL,治疗后(112±26.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沙利度胺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家征申洋邓宏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沙利度胺血管发育不良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抗病毒治疗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的危险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重度UC患者160例,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MV,基于是否CMV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整理重度UC合并CMV疾病特点、治疗相关资料,以Logistics回归分析重度UC感染CMV的危险因素。统计重度UC合并CMV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抗病毒治疗对重度UC临床缓解及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160例重度UC中感染CMV 46例,感染率为28.75%。感染组的白细胞计数、内镜下深大溃疡、纵行溃疡、发热、腹痛、体重下降、并发症率、既往糖皮质激素史、既往免疫抑制剂史均高于未感染组,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糖皮质激素史、既往免疫抑制剂史、低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重度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46例重度UC合并CMV感染患者中,29例开展抗病毒治疗,17例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患者早期临床缓解率(82.76%)明显高于未抗病毒治疗者(64.71%)(P<0.05);持续随访12个月,抗病毒治疗者院外UC复发率(24.14%)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52.94%)(P<0.05)。结论重度UC患者出现体重下降、发热、腹痛症状,内镜下可见深大溃疡、纵行溃疡等特征,需警惕是否感染CMV,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低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CM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需加强易感患者监测,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改善预后。
申洋胡仁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
小剂量复方聚乙二醇联合硫酸镁用于肠道准备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以标准剂量复方聚乙二醇(PEG)及硫酸镁方案为对照,评价新方案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拟行结肠镜检查者33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服用标准剂量PEG(68.56g/包×2包),B组一次性服用硫酸镁(33%160 ml),C组连续服用小剂量PEG(1包)和硫酸镁(33%60 ml)行肠道准备。内镜医师用单盲法记录肠道清洁程度分级,记录结肠镜检查时间。问卷调查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监测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肠道准备和全结肠镜检查。A、C两组肠道清洁度显著高于B组(P<0.05),结肠镜检查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A、C两组药物口感好评率、安全性高于B组(P<0.05),C组愿意再服用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5)。三组间完全服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标准剂量PEG及硫酸镁方案相比,连续服用小剂量PEG和小剂量硫酸镁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更为有效,耐受性更高。
邓家征申洋李耀东邓宏
关键词:复方聚乙二醇硫酸镁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
维生素D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选择性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感染后可诱发一系列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甚至胃癌等。随着全球Hp根除率下降,耐药率升高,目前如何有效提高Hp根除率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实了Hp感染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证实了Hp感染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Hp未感染者。本文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对维生素D与Hp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Hp根除率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方案。
申洋李昌平
关键词:维生素D幽门螺杆菌
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34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64.9%);易感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具有消化道肿瘤、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在呼吸系统,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87.2%),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感染患者的原发病,有助于预防控制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申洋邓家征
关键词:医院感染消化内科
转化生长因子α-435G/A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α-435G/A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NAFLD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2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对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TGFα-435G/A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TGFα-435G/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NAFLD患者中AA和GG基因型频率(39.2%和16.3%)和等位基因频率(61.4%和38.6%)与对照组之间(分别为25.7%和35.3%,和45.2%和54.8%)存在显著性差异(x^2=15.43,P<0.05;x^2=16.32,P<0.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程度NAFLD患者AA、AG、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重度脂肪肝患者纯合体(AA和GG)比例相对较高。结论 TGFα-435G/A多肽位点基因突变与NAFLD患者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不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病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邓家征申洋凌晶邓宏乐永红庄小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转化生长因子Α基因型等位基因
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疗效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分成2组各60例。实验组予以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对照组予以黛力新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餐前胃电慢波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餐后胃电慢波百分比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有明显降低。结论: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节律紊乱和症状。
邓家征申洋潘君陈科邓宏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黛力新胃电起搏
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目、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实验组:注射用兰索拉唑;对照组:注射用泮托拉唑。结果 2012年1—4月共有80例患者参加并完成实验。经治疗后,两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非常安全的,并且疗效肯定,临床应用价值高。
申洋邓家征
关键词:兰索拉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出血
Peutz-Jeghers综合征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提高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所收治P-J综合征患者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个人史、住院治疗史、相关检查、病理结果及诊断等情况。结果 3例均发现特殊部位黑色素斑,胃肠镜检查3例均发现胃、大肠息肉,1例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息肉,1例术中发现小肠息肉;1例有家族遗传现象;病理均存在错构瘤,1例合并腺瘤形成;1例单纯经内镜下治疗,1例内镜下治疗后因息肉反复发生且体积大、数量多,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发生肠套叠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根据P-J综合征患者特殊部位黑色素斑沉积情况,同时,结合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临床治疗可给予内镜下治疗,但由于内镜治疗后复发几率高,且鉴于P-J综合征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定期随访是目前最好的防治手段。
申洋胡仁伟
关键词:P-J综合征息肉
补充维生素D对炎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炎性肠病(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揭示维生素D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可能对IBD治疗产生的潜在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60名IB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补充维生素D组(每组30人)。采集2组患者在治疗前(T0)和治疗12周后(T1)的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组成。微生物组学分析2组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同时通过LEfSe分析确定显著富集的微生物类群。结果治疗后(T1),补充维生素D组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持(Chao1:T0=104.05±8.35,T1=97.22±9.28;Shannon:T0=2.05±0.23,T1=1.92±0.27),而常规治疗组的多样性显著下降(Chao1:T0=102.62±10.82,T1=78.84±10.94;Shannon:T0=1.95±0.19,T1=1.61±0.20)。PCoA分析显示两组间在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组中Lactobacillus reuteri、Bifidobacterium longum、E.coli、f_Bacteroidaceae unclassified、f_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f_Ruminococcaceae unclassified、f_Veillonellaceae unclassified和g_Prevotella unclassified的丰度显著升高。结论补充维生素D组在维持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改善,同时补充维生素D显著影响了特定肠道微生物的丰度,这些微生物已知与维生素D的代谢及其他重要的宿主代谢途径有关。
申洋申洋
关键词:炎性肠病肠道菌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