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茹
- 作品数:43 被引量:31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青藏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图特征及成因被引量:5
- 2018年
- 利用2010—2014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雷暴资料和同时段的FY-2D、E双卫星资料,分析了初生雷暴的卫星云图特征,并讨论了午后雷暴的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团卫星云图特征明显,其发展高度相对较低,云顶位于对流层顶之下,并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其红外云顶亮温和水汽亮温总体均呈单峰型分布,基本介于-55^-10℃和-50^-30℃之间;红外-分裂窗通道亮温差值大多发生在-3.3℃附近,83%的红外-水汽通道亮温差值大于0。进一步分析发现,Ⅰ区、Ⅱ区雷暴初期的地气温差主要集中在5~15℃,地表温度分别集中在25℃和30℃附近,相对湿度分别集中在40%~55%和30%~50%之间,温度-露点差为7~15℃附近。Ⅲ区地气温差主要在5~10℃左右,地表温度集中在30~35℃附近。综合来看,高原东部雷暴初期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集中度较好,近地层适中的地表温度、地气温差和一定的湿度条件,才会非常有利于青藏高原东部午后雷暴的发生发展。
- 张琪任景轩肖递祥肖递祥肖红茹
- 关键词:地气温差相对湿度
- 1980~2017年四川盆地寒潮及其气温变化特征被引量:11
- 2020年
-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1980~2017年的地面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四川盆地寒潮业务标准统计分析了38年四川盆地出现的77次区域寒潮特征及其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38年四川盆地区域寒潮频次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为0.18次/10a,而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增速为1.14℃/10a;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弱的升高趋势,且冬季比春、秋季升温趋势显著。寒潮天气过程中24h内主要表现为最高气温的下降,最低气温普遍下降不明显且近50%的站点趋于上升;最高气温累计降幅,春、秋季明显大于冬季,而最低气温累计降幅季节差异不大。给出72h气温累计变化趋势,类同24h。
- 肖红茹龙柯吉伍清蒋兴文
- 关键词:四川盆地寒潮频次气温变化
-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影响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应用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8年7月20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通过分析模式输出资料,结果得出高原涡东移影响四川盆地暴雨的一种物理触发机制:高原涡正涡度的东移促使四川盆地正涡度发展,正涡度的发展使得大气旋转上升加强,对流层高层强烈辐散,低层辐合,对流发展形成降水,大气凝结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得高层等压面升高,负涡度发展,低层降压,正涡度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机制,从而导致了四川盆地强降水。
- 肖红茹陈静
- 关键词:高原低涡四川暴雨数值模拟
- 最优子集回归在逐日分县预报中的应用
- 本文采用ECMWF北半球500 hPa高度、850 hPa温度和地面气压的分析场资料和预报场资料,运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温江日均气温、日最高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试报,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最优子集回归...
- 汪丽肖红茹蒲明黄浩东
- 关键词:最优子集回归
- 文献传递
- 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中短时强对流触发机制的数值模拟
- 结合高空、地面实况观测、1°×1°NCEP 客观再分析资料,WRF 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 2009 年6 月28 日08 时至29 日08 时发生在川渝地区的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维持...
- 杜钦肖红茹江玉华
- 关键词:中尺度数值模拟触发机制暴雨过程
- 2002年4月三次A型寒潮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02年
- 本文通过对 2 0 0 2年 4月三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得出 :三次寒潮天气过程都是发生在一槽一脊环流形势下 ,如此强的降温在 2 0天左右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是在四川盆地有资料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与从前一槽一脊寒潮预报的着眼点相比较 ,这三次寒潮天气过程南支槽活动、冷空气路径、冷空气补充、降水等 ,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文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供预报员参考。
- 徐会明肖红茹徐琳娜
- 关键词:寒潮天气过程冷空气路径降水四川盆地
- 长江上游暴雨短期集合预报系统试验与检验被引量:11
- 2006年
- 基于PSU/NCAR的高分辨率MM5模式,采用多物理方案构建长江上游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于2004年8月16日—9月30日进行了预报试验。降水集合预报检验表明,在25mm以上级别的降水预报中,集合预报能改进单一模式的预报能力。对“9·3”暴雨过程的检验表明,降水集合预报平均对暴雨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间均有预报指示意义,特别是大于50mm的降水概率分布区域和值的大小对预报大降水的范围有指导作用。
- 冯汉中陈静何光碧李川肖红茹陈朝平
- 关键词:暴雨集合预报试验
- T639、ECMWF细网格模式对2012年5~8月四川盆地降水预报的天气学检验被引量:48
- 2013年
- 为了对比T639和ECMWF模式预报产品性能的优劣,提高预报员使用其产品的能力,针对2012年5~8月四川盆地降水天气过程,根据不同的影响天气系统,分别对T639和ECMWF细网格模式96h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对比。结果表明:(1)EC模式对不同系统降水的预报效果都优于T639,预报指示意义大,且两家模式对高原涡和西南涡降水预报效果均优于模式对其它系统降水预报。(2)T639模式对主雨带强度和降水中心强度预报易偏弱,主雨带范围预报易偏小,漏报可能性大;EC模式对主雨带强度、降水中心强度预报也易偏弱,但主雨带范围预报易偏大。(3)T639和EC模式在预报主雨带落区、降水中心位置和实况不一致时,预报易偏西、偏南,雨带的移速偏慢。
- 肖红茹王灿伟周秋雪刘莹邓佳
- 关键词:降水预报天气学检验
-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 2025年
-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 肖红茹周春花龙柯吉龙柯吉但玻
- 关键词:四川盆地极端暴雨短时强降水MCCMCS
-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四川冰雹天气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本文对2005~2006年发生在四川不同地区的冰雹天气个例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及速度场上的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出了适用于四川的冰雹天气预警预报方法,对实时预报业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肖红茹顾清源
- 关键词:新一代天气雷达冰雹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