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 作品数:53 被引量:172H指数:7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郑州市普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分析2个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COL7A1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NGS)对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COL7A1基因进行全基因突变检测,获得变异序列后,针对所检出变异序列进行PCR扩增后Sanger双向测序对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健康个体的COL7A1基因序列进行突变验证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1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诊断.结果 共发现4种COL7A1基因突变:c.5230G >T (p.E1744X)、c.5932C >T (p.R1978X)、c.5605-10 T>G(IVS66-10 T>G)、c.8305-1G>A(IVS110-1G>A).其中p.E1744X、IVS66-10 T>G和IVS110-1G>A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家系1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p.E1744X和p.R1978X无义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2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IVS66-10T>G和IVS110-1G >A剪接区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100名健康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家系1中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为受累胎儿,胎儿父母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 COL7A1基因突变是该2个DEB家系的致病原因,NGS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该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 刘宁郭宏湘孔祥东史惠蓉杨昀吴庆华赵振华江淼
- 关键词:表皮松解大疱性营养不良性产前诊断
- 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433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对无亲缘关系的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突变分析,探讨DMD基因突变特点,并主要阐明DMD基因点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模式。方法在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433个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DMD/BMD家系中,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的分析;应用PCR扩增技术针对MLPA单个外显子缺失的样本排除MLPA假阳性;对应用MLPA技术已排除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和重复的117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应用二代测序(NGS)技术对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点突变分析,应用Sanger测序对点突变进一步验证。结果在433个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DMD/BMD家系中,应用MLPA技术在316个家系中检测到DMD基因存在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和重复突变;其中MLPA检测的57单个外显子缺失样本,应用PCR扩增技术和Sanger测序发现3个新的点突变包括:2个无义突变c.1729G〉T[P.Glu577X]、c.3346A〉T[P.Lys1116X]和1个移码突变C.8605.8606delGT[P.Val2869ThrfsX25]。应用NGS(IonPGM高通量平台)和Sanger测序在117个MLPA阴性结果家系对DMD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在96个家系中检测到DMD基因92个不同点突变,包括46个新突变、42个已知致病突变和4个可疑多态位点(rs189143447、rs202008454、rs200213555、rsl87617705)。46个新突变包括16个无义突变(C.100A〉T[P.Lys34X]、c.1201C〉T[P.Gln401X]、c.1707C〉A[P.Cys569X]、c.1831G〉T[P.Glu61IX]、c.1912C〉T[P.Gln638X]、c.2213C〉G[P.Ser738X]、c.3673_3673delA[P.lle1225X]、c.3774C〉A[P.Cys1258X]、c.4858G〉T[P.Glu1620X]、c.5764A〉T[P.Lys1922X]、c.6035T〉G[P.Leu2012X]、c.6408G〉A[P.Trp2136X]、c.7717C〉T[P.Gln2573X]、C.7864G〉T[P.Glu2622X]、c.8184_8185insT[P.Lys2729X]、C.8215C〉T[P.Gln2739X]),5�
- 白莹李双宗亚楠李晓丽赵振华孔祥东
-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基因测定基因DMD
- 河南地区113例苯丙酮尿症患者PAH基因的变异特点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的变异规律及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113例苯丙酮尿症家系的先证者PAH基因全部13个外显子进行测序检测,同时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PAH基因是否存在大片段缺失重复。结果113例先证者共226个等位基因共检出195个变异位点及3个大片段缺失重复,检出率分别为86.28%和1.33%。检出率较高的变异位点分别为P.Arg243Gln(18.14%)、P.Arg111X(6.19%)、P.Arg53His(5.31%)、EX6-96A>G(5.31%)、p.Tyr356X(4.87%)及p.Val399Val(4.42%)。变异频率较高的外显子分别为第7、11、3及6外显子。错义变异为最常见的类型。其中c.1016C>A(p.Ser339Tyr)、C.1000T>C(p.Cys334Arg)、c.1110G>T(p.Glu370Asp)和IVS6+1G>T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结论河南省PAH基因的变异种类较多,存在广泛的等位基因异质性。
- 陈晨赵振华任依琳孔祥东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
- 46,XY单纯型生殖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8例单纯型生殖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并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单纯型生殖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SRY基因扩增并测序。结果:8例以原发性闭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型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所有患者SRY基因扩增均为阳性,其中1例患者存在SRY基因c.280C→G(p.Leu94Val)突变。3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并切除性腺,4例患者接受激素补充治疗并持续随访。结论:SRY基因并非单纯型生殖腺发育不全的唯一病因,还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因素;单纯型生殖腺发育不全患者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性腺切除术及激素补充治疗;详细的遗传咨询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 刘荷吴庆华史惠蓉孔祥东赵振华
- 关键词:SRY基因激素补充治疗
- X-连锁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TRAPPC2基因突变分析
- <正>目的探讨使用PCR为基础的荧光标记片段毛细管电泳法和Sanger测序法对一个中国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X-linked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X-SEDT)...
- 孔祥东刘宁赵振华孟静静江淼
-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基因突变
- 文献传递
- 46,XY,t(1;18)染色体平衡易位一例
- 2007年
- 江淼孔祥东史惠蓉鲁宁赵振华
- 关键词:染色体平衡易位染色体相互易位正常人携带者
- 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MUT基因分析及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利用Sanger测序对MUT基因突变进行测序,对突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方法对来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和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筛查中心的24个有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生育史的家系进行MUT基因测序,分析检测到的MUT基因的突变情况。在确定每个家系基因型后,对行产前诊断的9个家系中的9例高危胎儿取绒毛进行产前诊断。同时对100例正常对照也采用同样方法进行MUT基因测序。结果24个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共发现25种MUT基因突变,其中11种新突变,包括无义突变1种:c.616C〉T(p.Q206X),错义突变6种:c.613G〉A(p.E205K)、C.894T〉G(P.1298N)、c.1009T〉C(P.F337L)、C.1154G〉T(p.L385W)、C.1663G〉A(p.A555T)和C.1675G〉A(p.R559G),框移突变4种:c.626—627insC(P.P209Pfs*2)、C.755756insA(p.H252Qfs。6)、c.756-757insA(p.M253Nfs。5)和c.1581—1582insA(p.A528Ifs*4)。100侈0正常对照未发现七述11种MUT基因新突变。行产前诊断的9个家系中2个确定为MUT基因正常,4个确定为杂合突变携带者,3个示复合杂合突变或纯合突变携带者。正常及携带者胎儿的家系选择继续妊娠,而杂合突变胎儿家系选择终止妊娠,胎儿娩出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发现2种MUT基因新发突变可以导致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MUT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可以有效防止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出生。
- 蔡奥捷宗亚楠刘宁白莹赵振华孔祥东
- 关键词:产前诊断
- 81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对81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中国河南人群DMD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收集81例无亲缘关系DMD/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对患者DMD基因进行外显子缺失/重复突变分析;对于MLPA检测为单个外显子缺失者,PCR扩增相应的外显子并进行Sanger测序以排除假阳性;对MLPA检测为阴性者,应用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79个外显子及其剪切位点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对微小突变进行验证。结果在81例DMD/BMD患者中,98.8%(80/81)检测出DMD基因缺失、重复或微小突变。MLPA技术检测出67例(82.7%,67/81)患者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或重复突变,且第45~54外显子为缺失热点,其中79.1%(53/67)的患者临床表型符合“阅读框规则”;NGS和Sanger测序检测出13例患者为DMD基因点突变,其中新突变6个,已知致病突变7个。新突变中1个为移码突变(C.4708-4709insTG),5个为无义突变(c.8812G>T、c.2131A>T、c.6035T>A、c.3426C>A、c.3055C>T)。结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DMD基因突变谱;MLPA、NGS和Sanger测序相结合的检测流程提高了DMD基因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对于进一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 李双白莹赵振华孔祥东
- 关键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
- 河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20
- 2011年
-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情况,以便为苯丙酮尿症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对47例PKU患者及其父母PAH基因第1~13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94条染色体中共检测到了83个PAH基因突变位点,检出率为88.3%(83/94),共发现了25种突变,其中突变E79fX13、H271R和D415Y国内外未见报道,突变VS10-14C>G为国内首次报道.河南地区PKU患者的PAH基因突变集中在第6、7和11外显子,常见的7种突变是p.R243Q(20.5%)、EX6-96A>G(12.0%)、p.Y356X(9.6%)、VS4-1G>A(9.6%)、p.R111X(8.4%)、p.V399V(8.4%)、p.R413P(7.2%).结论 河南地区PKU患者PAH基因突变与中国其他地区相似,通过PAH基因直接测序可对大部分的PKU家系进行产前诊断.
- 郭红军赵振华江淼史惠蓉孔祥东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突变产前诊断
- 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及孕早期产前诊断
- 目的对1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6名正常成员...
- 刘宁江淼赵振华孔祥东
- 关键词:DNA测序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