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璇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中国发生的木本植物类菌原体(MLO)病害被引量:2
- 1992年
- 自1967年发现植物类菌原体MLO(Mycoplasma-like organisms)以来,迄今世界各国已发现300余种,我国已鉴定70余种植物MLO和类细菌(BLO)病害。作者收集鉴定了其中18种林木MLO、和BLO病害。本文汇总了国内已报道的林木及果树等木本植物MLO、BLO 38种及其发生地、寄主媒介昆虫,就世界范围而言,占已发现木本植物类菌原体比例最大,对我国类菌原体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 金开璇
- 关键词:类菌原体木本植物
- 用DAPI荧光显微术检测泡桐丛枝病被引量:11
- 1991年
- 由类菌原体(MLO)侵染引起的泡桐丛枝病曾采用各种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这些方法是报据MLO侵染的几个筛管分子群有特殊的染色反应或异常的荧光特征作为致病标志,并非在光镜下直接观察到MLO。本文报道了用泡桐病株嫩茎GMA切片,DAPI染色后能在光镜下直接观察到筛管分子中的MLO的特异DNA荧光光点。用PAS-TBO染色的切片和电镜切片观察证实了观察结果的可靠性。所有的健康植株所作的对照,筛管分子的DAPI染色都无MLO荧光。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精确地检测各种MLO病害,同时也可以用来研究MLO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植株休眠期MLO的动态和MLO的传播方式,为MLO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朱澂徐丽云金开璇汪跃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API
-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被引量:10
- 1994年
-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汪跃,金开璇,张锐,王敏关键词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var.majorN.E.Br)为我国特产果树,全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北京市即达400万株左右,成为山区发展经济的...
- 汪跃金开璇张锐王敏
- 关键词: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
- 土霉素对山楂丛枝病的治疗试验被引量:8
- 1993年
- 山楂丛枝病自1988年发现以来,在不少山楂产区时有发生。病株症状以春季表现最为典型,芽萌发后不能抽生出具有明显节间的枝条,叶片极度缩小,许多小叶丛生在一起,在丛枝的同时有的伴有黄化现象。
- 张锐王敏王以莲金开璇汪跃
- 关键词:山楂土霉素扫帚病
- 紫穗槐带化病中发现类菌原体(MLO)被引量:7
- 1994年
-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一种落叶灌木。枝条可编织筐篓及造纸.花为蜜源,叶、果可治虫。近年来,在秦皇岛沿海岸发生紫穗槐带化病。感病的紫穗槐在一年生枝条上部发生病变,枝条顶端约30cm处至新梢变扁平,畸形,在扁化枝上簇生大量羽状复叶,顶部叶片呈簇状的丛生,叶小,但不发生黄化,节间明显缩短。 用常规方法以紫穗槐病株嫩枝叶进行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金开璇汪跃
- 关键词:紫穗槐带化病类菌原体
- 组织化学技术快速检测泡桐丛枝病研究被引量:41
- 1989年
- 迪纳氏染色和萤光显微镜技术——苯胺蓝染色法,和DAPI染色法,可从感染泡桐丛枝病的嫩茎和叶柄及将MLO转接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症状的嫩茎和叶柄中诊断MLO的侵染。病株切片的迪纳氏染色阳性,健株切片阴性。苯胺蓝染色病株韧皮部产生的特异性萤光区域比健株大。DAPI染色可直接检测韧皮部组织中的MLO,而且韧皮部萤光强度与MLO的密度和外部症状严重度呈正相关。三种染色方法比较结果说明,DAPI染色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更强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检测方法。
- 金开璇田国忠汪跃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组织化学
- 重阳木丛枝病类菌原体(MLO)传染长春花的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 金开璇汪跃
- 关键词:传染病
- 长春花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过氧化物同功酶的变化被引量:12
- 1990年
-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春花植株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茎叶中过氧化物同功酶总谱带数呈减少的趋势,健株最多产生11条酶带,通常具有6条典型的、稳定的谱带,即Ⅰ_b、Ⅰ_c、Ⅰ_d、Ⅱ、Ⅲ_d和Ⅲ_e;而表现典型的Ⅲ级症状的病株缺少低Rf值区的Ⅲ_d和Ⅲ_e带。Ⅲ_d和Ⅲ_e酶带的有无、浓度及活性与病株外部症状的严重度成负相关。七叶期前的健株幼苗茎叶中也无Ⅲ_d和Ⅲ_e谱带;随着植株生理年龄的增长,其活性和浓度逐渐增大。土霉素处理病株可以提高Ⅲ_d和Ⅲ_e酶带的活性和浓度。
- 田国忠金开璇汪跃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过氧化物同功酶
- 油桐带化病中发现的类细菌(BLO)被引量:3
- 1989年
-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是陕西省紫阳县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但在该县发现油桐感染带化病严重,病害呈点片状发生,根据在洞河、城关等地区调查,一般发病率为3%,严重的达7%,发病的油桐树龄为2—5年,以3年生幼树发病较严重。油桐带化病病变形态与香椿带化病病变十分相似。感病的油桐树在未发生病变的前一年,树高有生长迅速的特点,一般在病枝以下的一节(于两侧枝之间)一年内高生长达3—4m。病树最显著的病状是新生的枝条呈扁平的带状,尖端卷曲或扭曲生长,如同一把大刀,有的形成齐头铲状,最宽处可达13cm,病枝叶片明显变小(图5);当枝梢孕育花芽亦能开花座果,果实仅有正常成熟果实大小的1/4,萎缩枯死,影响油桐树的正常生长及桐油产量。此病的蔓延阻碍了油桐树的发展。
- 金开璇汪跃张长海
- 关键词:油桐带化病
- 杉萎缩病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杉萎缩病为杉木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南平地区蔓延,造成严重危害。经对感病杉木病组织的电镜观察及分离培养结果鉴定,病原物为类菌原体(MLO)引起形成萎缩多头症,感病后的杉木受胶胞炭疽菌、多毛孢菌等弱寄生菌相继侵染危害。
- 兰斯文黄金聪陈仲麟金开璇刘惠珍郑槐明
- 关键词:杉木萎缩病类菌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