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石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烯
  • 2篇乙烯醇
  • 2篇烯醇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2篇聚乙烯
  • 2篇聚乙烯醇
  • 2篇敷料
  • 2篇复合敷料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信号
  • 1篇遗传学
  • 1篇脏器
  • 1篇脏器组织
  • 1篇生物活性
  • 1篇碳纳米管
  • 1篇烫伤

机构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第二人...

作者

  • 4篇钟石
  • 3篇周建大
  • 1篇陈孜孜
  • 1篇罗成群
  • 1篇刘灿
  • 1篇唐宁宁
  • 1篇谢慧清
  • 1篇汪阳
  • 1篇李万猛
  • 1篇贺全勇
  • 1篇李文波
  • 1篇胡丰
  • 1篇谭建湘
  • 1篇徐毅
  • 1篇李浩

传媒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Nrf2因子在烫伤脓毒症大鼠免疫脏器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1年
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Nrf2是脓毒症中调节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对许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基因均有特异性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烫伤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模拟烫伤脓毒症模型,观察Nrf2在烫伤脓毒症大鼠各免疫脏器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周建大钟石徐毅陈孜孜张依蕾童晓轩罗成群贺全勇李万猛
关键词:F2因子脏器组织脓毒症烫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microRNA基因芯片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临床标本中的microRNA基因表达谱,并探讨其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16例新鲜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进行microRNA基因芯片研究,采用主因素分析法聚合分群后再行统计学分析,最后选取特殊miRNA行PCR定量分析。结果在470个miRNA中,有278个miRNA在至少9例标本中没有显示,故剔除,剩下192个miRNA采用主因素分析发现所有标本聚合成两群,II群为高转移组,Ⅰ群为低转移组。高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中低表达2倍以上的miRNA有47个,高表达2倍以上的miRNA有6个,包括let-Tb、miR-199a、33、193b、22和miR-222等。对标本定量PCR后发现let-7b、miR-199a和miR-33与临床转移指标(年龄、生存时间、转移和转移性死亡)呈密切正相关。结论let-7b、miR-199a和miR-33可能在黑色素瘤的转移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周建大谭建湘谢慧清汪阳李文波钟石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微RNAS
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的研制
研究目的:   摸索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并观察敷料大体和显微结构。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此复合敷料的安全性及生长因子释放情况,为今后应用于临床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钟石
关键词:复合敷料碳纳米管表皮生长因子聚乙烯醇生物活性
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的研制
2015年
目的 摸索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其相关特性.方法 通过静电纺织技术制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敷料,通过扫描电镜、细胞毒试验、人EGF ELISA试剂盒(KP98753),观察合成敷料的相关物理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结果 JSM5600-LV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敷料显微结构稳定;24、48 h MTT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生长因子释放试验结果显示,12 h以前敷料的生长因子累积释放率稳步增加,无明显暴释现象,且释放的生长因子活性良好,持续释放时间长,能明显促进细胞的生长(F =334.512,P=0.000).结论 本课题设计制备的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结构稳定,无细胞毒作用,能够起到缓释生长因子作用,并且释放的生长因子活性良好,能显著促进细胞的生长。
胡丰钟石李浩贺斯祺王楚望刘灿唐宁宁周建大
关键词:绷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