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思圆

作品数:10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受体
  • 3篇缺损
  • 3篇组织工程骨
  • 3篇基因
  • 3篇骨缺损
  • 2篇血管束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螺钉
  • 2篇内固定
  • 2篇结核
  • 2篇骨钉
  • 2篇股骨
  • 2篇感觉神经
  • 2篇病灶清除
  • 2篇大段
  • 2篇大段骨缺损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机构

  • 6篇广东医学院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陈思圆
  • 6篇曾荣
  • 4篇魏劲松
  • 4篇林颢
  • 4篇孙欣
  • 3篇王簕
  • 3篇赵培冉
  • 3篇江汕
  • 3篇胡资兵
  • 3篇裴国献
  • 3篇穆天旺
  • 3篇覃俊君
  • 2篇魏波
  • 1篇胡资斌
  • 1篇王秋实
  • 1篇龚颜
  • 1篇吴浩俊
  • 1篇孟庆奇
  • 1篇陈海聪
  • 1篇李明东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髂骨螺钉联合磷酸钙骨粉在腰骶椎结核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23例,年龄19~75岁,平均38岁。病变节段为L4/5~S1/2,术前后凸成角5°~18°,平均9°。治疗组21例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隙及骨缺损区填充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对照组2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结果术后治疗组3~6个月骨缺损区修复、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对照组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治疗组术后后凸成角0~4°,平均2°;对照组术后后凸成角3~11°,平均7°(P〈0.05)。疗效按Chen等标准评定,治疗组优17例,良2例,总优良率90.5%;对照组优13例,良3例,总优良率76.2%。术后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病例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及骨缺损区、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胡资兵曾荣魏波魏劲松孙欣林颢陈思圆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病灶清除磷酸钙
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及其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构建功能化组织工程骨是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的重要方向。通过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构建,在体内外实验的基础上探讨神经因素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5~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从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制备兔外周感觉神经匀浆和运动神经匀浆,按1∶10(V/V)加入LG-DMEM培养基,培养第2代BMSCs。对照组以LG-DMEM培养基培养。通过MTT实验、ALP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观察感觉、运动神经匀浆在体外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将体外经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兔体内修复15mm股骨与骨膜缺损。将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在β-TCP生物支架材料的侧槽中植入感觉神经束,B组植入运动神经束,C组为单纯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X线片、骨密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应。结果MTT法检测示,各组吸光度(A)值随培养时间延长均逐渐增加,从6d开始,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的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8d和10d时,感觉神经组A值低于运动神经组(P<0.05)。培养7d后,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ALP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培养14d后,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的细胞未见Ⅰ型胶原阳性表达,对照组的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呈阳性。兔大段骨缺损修复区的术后X线片及Yang评分提示,随着时间延长,各组Yang评分逐步升高,8周后A组评分高于B、C组(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骨密度检测显示A组骨缺损修复良好,骨密度值高于B、C组(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成骨局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100在A组表达量较高,B组表达量较少,C组偶见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A组表达量高,B�
江汕刘勇王秋实赵培冉穆天旺王簕覃俊君陈思圆裴国献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缺损神经植入BMSCS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治疗中Quadrant系统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Quadrant系统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为53.7岁,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为90-210min,平均时间145min。术中失血量50-300mL,平均失血量120mL。治疗后住院时间5-9d,平均住院时间6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JOA评分治疗前为(10.25±2.34)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1±3.12)分和(25.35±2.6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为(8.24±1.15)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7±1.12)分和(1.13±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3例,良9例。证明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魏劲松曾荣陈思圆魏波林颢
关键词:QUADRANT系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椎弓根钉固定腰椎管减压
改良一期后入路术式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改良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胸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19-78岁,平均39岁。治疗组35例采用改良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病变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5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柱后凸畸形,后凸角12°-55°,平均32°。48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正规抗痨治疗2-3周,术后正规抗痨治疗12-18个月;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胸背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脊髓损伤和肋间神经损伤现象。术后1-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逐渐恢复正常。影像结果显示病人的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对照组28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17°,治疗组30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8°(P〈0.05)。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获骨性愈合,治疗组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个月;对照组骨性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个月(P〉0.05)。48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对照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病例无复发,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结论]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和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脊柱重建稳定、有效矫正和防治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
胡资兵曾荣孙欣孟庆奇陈思圆孙杰聪陈海聪
关键词: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
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构建
2013年
目的通过克隆、构建pEGFP-BMP-2表达质粒载体,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兔骨髓的单个核细胞,应用细胞荧光化学法及DAPI染细胞核法鉴定培养的细胞;BMP-2重组于pEGFP-C3中,经酶切、测序分析鉴定后,将其转染入EPCs内并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结果鉴定培养的细胞为EPCs;pEGFP-C3-BMP-2表达质粒载体经双酶切鉴定、测序分析证实其构建成功;成功转染的EPCs中绿色荧光弥散分布于细胞胞质内,表明pEGFP-C3-BMP-2蛋白高表达,表达率为46%。结论分离与培养出EPCs;构建的pEGFP-C3-BMP-2表达质粒载体转染后,BMP-2蛋白高效表达于EPCs胞质中。
孙欣曾荣吴浩俊胡资斌陈思圆魏劲松林颢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质粒构建基因转染
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受体的时空分布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受体(CGRPR-1)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18):感觉神经束植入组(A组)、血管束植入组(B组)、单纯组织工程骨对照组(C组),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18只动物,对修复骨段行Masson染色观察骨形成与改建过程,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修复骨段内CGRP及CGRPR-1的表达,并提取总RNA行Real—timePCR检测CGRP及CGRPR-1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时间点A组和B组CGRP、CGRPR-1mRNA的表达均高于C组,且A组表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组织工程骨内CGRP及CGRPR-1mRNA呈先增高后逐渐降低趋势,8周时mRNA高于4周和12周,4周时mRNA在3个检测时间点中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工程骨内新生骨质边缘、骨膜、血管周围均有CGRP阳性表达,分布均匀;CGRPR-1于成骨细胞周围表达较多。结论植入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均能促进神经肽分泌,植入血管束分泌更多。
覃俊君王簕陈思圆穆天旺李明东金丹江汕赵培冉裴国献
关键词: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去卵巢大鼠骨髓微环境中RUNX2\PPARγ基因及OPG\RANKL基因蛋白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在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方法]将3个月龄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和去卵巢组(OVX),每组8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术后14周,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法(DXA)测第4腰椎和股骨骨密度(BMD)。qRT-PCR法测量骨髓细胞RUNX2、PPARγ、OPG和RANKL mRNA表达量。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测量第3腰椎和胫骨近端骨组织脂肪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胫骨近端骨组织OPG/RANKL蛋白表达量。[结果]与SHAM比较,OVX组腰椎和股骨BMD下降(P<0.05)。OVX组股骨骨髓细胞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mRNA水平比SHAM组增高(P<0.05),成脂分化转录因子PPARγmRNA表达水平比SHAM组增高(P<0.05)。OVX组胫骨和第3腰椎脂肪细胞数目比SHMA组增多(P<0.05)。与SHAM组比较,OVX组股骨骨髓细胞RANKLmRNA和胫骨RANKL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且OPG/RANKL的比率都降低(P<0.05),而两者OPG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可能是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分化、脂肪细胞分化和破骨细胞分化紊乱导致。
魏劲松龚颜王键曾荣陈思圆林颢林治平
关键词:去卵巢大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表达研究
研究目的 由于创伤、感染、肿瘤等因素所致的骨缺损、畸形愈合、延期愈合或骨不连等一直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医学问题,所以大段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当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材料移植(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
陈思圆
关键词:感觉神经
文献传递
植入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神经激肽1受体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植入了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receptor,NK1R)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1receptor,VIPR1)表达的影响。方法 5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抽取髂骨红骨髓,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成骨诱导培养7d后,与β磷酸三钙支架复合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将54只兔制备单侧股骨1.5cm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n=18),分别在修复缺损的组织工程骨侧槽中植入感觉神经束(A组)、股血管束(B组),以及空白对照(C组)。术后4、8、12周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对修复骨段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成骨情况,提取总R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K1R mRNA和VIPR1mRNA的表达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K1R和VIPR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和X线片检查均显示A、B组成骨情况优于C组。各组X线片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术后4周B组X线片评分高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A、B组X线片评分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各组NK1R mRNA和VIPR1mRNA的表达量均于术后8周达峰值,各时间点间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A、B组NK1R mRNA和VIPR1mRNA表达均高于C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组NK1R和VIPR1的阳性表达均在术后8周最强,且A、B组的表达强于C组。结论血管束植入法可以替代感觉神经束植入法构建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并能促进神经肽受体的表达,避免因感觉神经束植入导致支配区的感觉缺失,是一种较理想的复合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 。
陈思圆覃俊君穆天旺王簕江汕赵培冉裴国献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感觉神经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0
2012年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于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72例新鲜股骨颁骨折采用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折一期获得愈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7例,女65例;年龄13—55岁,平均38.5岁;骨折按照Garden分型:I型6例,Ⅱ型40例,III型90例,Ⅳ制3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8.3d。根据随访期间患者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股骨头坏死组与股骨头无坏死组,统计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并对影响股骨头坏死的各项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2例患行术后获平均54个月(30~86个月)随访,共有1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8.1%;术后4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9分(57~99分)。股骨头坏死发生与取出内固定、骨折分型(III、IV型)、年龄、性别(女性)及术后负重时间(〉2个月)显著相关,其中与取出内固定最为相关(P=0.002)。结论股骨颈骨折愈合后,加压空心螺钉取出可能对股骨头血运产生不利影响,加压空心螺钉取出是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诱发因素。
孙欣曾荣胡资兵郭伟韬陈思圆王斌陈俊虎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钉股骨头坏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