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亮
-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用于户外的广告牌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户外的广告牌,涉及广告牌技术领域。包括顶板、广告牌以及清理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广告牌,所述广告牌的正面活动设置有清理板,所述清理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一侧活动设置有不完全齿轮,...
- 徐闻陆冰灵金尚可黄亮亮刘伊文
-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12
- 2010年
- 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典型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并且在不同土层表现不同。0~10cm土层农田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比3种林地的小,针叶林中的比阔叶林的大;而10~20cm与2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与之相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林地土壤自上而下呈下降趋势;除12月冬闲期外,农田各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10~20、20~40、0~10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与旱地发育的植被土壤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干湿交替的平原湿地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 关键词:围湖造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31
- 2010年
- 围湖造田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高于林地,其0~10、10~20、20~4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为573.38±18.28、335.52±53.35、109.33±4.86mg.kg-1,为香樟林对应土层的2.07、2.02、1.39倍,水杉林对应土层的2.26、2.79、2.01倍,毛竹林对应土层的1.89、2.10、1.21倍,说明农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农田与林地相比无显著差异。围湖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1.22%~3.03%、10.56%~30.64%)高于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3.43%~17.28%)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对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 关键词:围湖造田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
- 一种乡村文化休息长廊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乡村文化休息长廊,涉及长廊技术领域,包括顶棚、固定座以及固定设置于固定座顶部的书籍存放机构,固定座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座椅,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柱,连接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座;顶棚的顶部开设有矩形槽...
- 徐闻陆冰灵金尚可黄亮亮刘伊文王泗通
-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利用湿地造成的湿地土壤有机碳损失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的热潮,而土地利用的类型和...
- 黄亮亮
- 关键词: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
- 文献传递
- 围湖造田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特征被引量:4
- 2010年
- 对围湖造田形成的肖甸湖森林公园内的香樟林、毛竹林、水杉林和农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围湖造田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的MBC和qMB显著大于香樟林、毛竹林和水杉林的,水杉林的MBC显著小于毛竹林和香樟林的(p<0.05);MBC与pH、全钾及土壤呼吸速率显著相关;qMB与土壤湿度、总有机碳、全氮、全钾、碳氮比、pH、体积质量、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相关关系。围湖造田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 黄亮亮阮宏华王莹冯育青齐艳
- 关键词: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微生物生物量碳
-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
- 2014年
- [目的]为了研究围湖造田对碳循环以及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地,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分析了该处围湖造田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和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与温度敏感性。[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具有一致的显著季节变化,其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384~3.070、0.603~3.960、0.611~5.850和0.333~4.820μmol/(m2·s),年变异幅度分别为7.99、6.57、9.57和14.47。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的Q10值分别为2.54、2.21、2.82、2.17;林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农田。[结论]与相同气候区旱地森林相比,围湖地区土壤呼吸速率较高,Q10值较大,表明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围湖地区可能比旱地土壤向大气释放更多的CO2。在研究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围湖造田对碳循环的影响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
- 关键词:围湖造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被引量:19
- 2010年
- 围湖造田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地,测定分析了该围湖造田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和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的差异,以及土壤易氧化碳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林地显著高于农田,阔叶林高于针叶林。土壤易氧化碳含量随季节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香樟林与毛竹林春夏季节大于冬季,水杉林与农田季节波动较平缓。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均随土层增加含量递减。与围湖地区内的溪流底泥相比,林地与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旱地发育的植被土壤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易氧化碳含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因此在研究全球碳循环中,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应该给予充分考虑。
-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 关键词:围湖造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
- 一种新型户外广告牌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户外广告牌装置,涉及广告设施技术领域。包括支座、立杆、调节螺栓、牌板件及手拧螺栓,支座上设置有盘形座板,调节螺栓螺纹安装于支座上,立杆的一端位于支座中,且立杆通过调节螺栓与支座紧固连接,牌板件套装...
- 徐闻陆冰灵金尚可黄亮亮刘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