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作品数:8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冶金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理学 电气工程 更多>>
开放体系下碳热还原法制备碳氮化钛粉末的研究 本文在开放体系下,采用碳热还原氮化的方法制备出了碳氮化钛粉末。结合TG、DSC、XRD、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开放体系下TiO的碳热还原氮化的反应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过程... 何旭 叶金文 刘颖 陈帮桥 姜中涛 涂铭旌关键词:碳热还原氮化 相变 碳氮化钛 文献传递 Zn_(1-x)Mg_xO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GGA+U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Mg掺杂ZnO形成的固溶体Zn_(1-x)Mg_xO(ZMO)(0≤x≤0.25)是一种带隙较宽、电子学性质可调控的半导体材料,在薄膜太阳电池及光电设备的透明电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超软赝势方法,采用GGA+U计算了ZM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随着x值的增加,ZMO的禁带宽度由x=0时的3.32eV增加到x=0.25时的3.78eV;光吸收边及反射谱和能量损失谱均发生明显蓝移,峰值存在于紫外光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论相符合。 何旭 何旭 武莉莉 任胜强 张静全关键词: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碳热还原法制备V8C7粉末的研究 以工业级粉状五氧化二钒和纳米碳黑为原料,经过干燥、球磨混料,最后在氩气保护的碳管炉中加热处理可得到单一物相的VC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姜中涛 叶金文 刘颖 邓莉 何旭 涂铭旌文献传递 碳热还原法制备碳氮化钛粉末 被引量:11 2009年 本文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纳米碳黑和TiO2为原料,在石墨碳管炉中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出了纳米晶碳氮化钛粉末。通过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形貌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Ti(C,N)粉末制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Ti(C1-x,Nx)粉末的x值随之减小,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大,x值随之增大;配碳量的增大有利于得到低x值的Ti(C1-x,Nx)粉末,但同时也出现了游离碳的增多;配碳量为28%(质量分数,下同)的混合物在加热到1700℃,保温3h条件下,得到了游离碳含量<0.2%、氧含量<0.5%、总碳为12.65%,平均粒径约为0.5μm,晶粒大小为52.6nm的Ti(C,N)粉末。 陈帮桥 叶金文 刘颖 何旭 夏珊 涂铭旌关键词:纳米晶 碳氮化钛 碳热还原 反应机理 开放体系下碳热还原法制备碳氮化钛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10 2009年 在开放体系下,采用碳热还原氮化的方法制备出了碳氮化钛粉末。结合TG、DSC、XRD、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开放体系下TiO2的碳热还原氮化的反应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过程中的物相演变遵循TiO2(anatase)→TiO2(rutile)→Ti4O7→Ti3O5→Ti(N,O)→Ti(C,N,O)→Ti(C,N)的顺序;1355℃时,对应着中间氧化物Ti3O5向立方相Ti(C,N,O)的转变,该过程在整个反应进程中转化速度最快;当m(Ti)∶m(C)=1∶2.7,氮气流量为500ml/min,1600℃下保温3h的情况下,可获得晶粒大小为40.9nm的TiC0.704N0.296粉末。 何旭 叶金文 刘颖 陈帮桥 姜中涛 涂铭旌关键词:碳热还原氮化 相变 碳氮化钛 几种碳源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粉末的影响 被引量:7 2011年 以纳米TiO2和不同碳源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了Ti(C,N)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扫描电镜、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了TiO2碳热还原氮化过程的反应机理和不同碳源对制备碳氮化钛粉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前期主要为TiO2/C固-固反应,后期CO参与的气-固反应变为主要反应;当碳黑为碳源时,比之活性碳和石墨,反应最为完全,而且粉末产物粒度较为细小均匀;同时随着碳黑比表面积的增大,碳氮比随之降低,游离碳和氧含量随之减小;当以比表面积为600m2/g的碳黑为碳源时,配碳量为28.8%的混合物在加热到1700℃,保温3h,氮气流量为1000mL/min的条件下,得到了游离碳含量<0.2%、氧含量<0.5%,总碳为11.42%的碳氮化钛粉末。 余鹏飞 叶金文 刘颖 何旭 王杰 杨嘉关键词:不同碳源 碳热还原氮化法 TI(C,N) 反应机理 碳氮比 碳热还原法制备V_8C_7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6 2009年 以工业级粉状五氧化二钒和纳米碳黑为原料,经过干燥、球磨混料,最后在氩气保护的碳管炉中加热处理可得到单一物相的V8C7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时,反应物可转化为VO2;当温度升高到1350℃时,钒的氧化物全部转变为C原子无序分布的VC1-x,温度在约1500℃时,即可获得相组成单一,晶粒尺寸分布较窄约46nm,平均粒径约600nm的类球形V8C7粉末。 姜中涛 叶金文 刘颖 邓莉 何旭 涂铭旌关键词:碳化钒 五氧化二钒 Zn_(1–x)Mg_xO能带结构及作为窗口层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SCAPS仿真应用 被引量:3 2018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广义梯度近似+U(GGA+U)方法计算了纤锌矿结构Zn_(1–x)Mg_xO(ZMO)(0≤x≤0.25)合金的能带结构。计算表明:随着Mg组分增加,ZMO化合物的导带底及费米能级均向真空能级方向移动,带隙增宽。基于理论计算得到ZMO的能带结构参数,使用SCAPS软件对ZMO作窗口层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将研究结果与CdS作窗口层的CdTe太阳电池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g在ZMO中的含量0≤x≤0.125时,ZMO/CdTe太阳电池具有比CdS/CdTe太阳电池更高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密度;ZMO的导带底高出CdTe导带底约0.13 e V时,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达到18.29%。这些结果为高效率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和器件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 何旭 何旭 任胜强 李春秀 武莉莉 张静全关键词:薄膜太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