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拥征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2篇化疗
  • 1篇蛋白
  • 1篇血清VEGF
  • 1篇血清铁
  • 1篇血清铁蛋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幽门螺杆菌治...
  • 1篇手法
  • 1篇手法小切口
  • 1篇手法小切口白...
  • 1篇手法小切口白...
  • 1篇手术
  • 1篇受体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机构

  • 4篇南华大学

作者

  • 4篇刘拥征
  • 1篇肖若冰
  • 1篇李岭
  • 1篇罗洁
  • 1篇陈方志
  • 1篇陈艳华
  • 1篇王伟
  • 1篇蒋丽琴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肿瘤药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肠癌疗效及其对血清VEGF、TNF-α和IL-2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肠癌疗效及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进展期结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给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VEGF、TNF-α、IL-2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5.6%,明显高于对照组53.3%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 E G F、T N F-α、I L-2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EGF明显下降,T N F-α、I L-2水平明显升高,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方面,白细胞减少、腹泻、恶心、末梢神经炎及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是进展期结肠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肿瘤血管新生,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轻,这可能与患者体内VEGF、T N F-α和I L-2水平改善有关,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拥征王伟蒋丽琴
关键词:卡培他滨白介素-2
白血病化疗患者外周血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转铁蛋白受体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外周血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等铁代谢相关指标与化疗的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我科收治的白血病化疗患者36例,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以及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铁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前,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转铁蛋白受体分别为519.71±157.38ng·mL-1,3.63±0.51g·L-1,2.87±0.76mg·L-1,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复发与未缓解患者三项指标的均值明显高于初发组以及缓解组(P<0.05)。结束后4周检测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均值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铁蛋白水平仍高于正常均值(P<0.05),转铁蛋白与转铁蛋白受体均值低于正常均值(P<0.05)。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组铁代谢指标显著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铁代谢指标与白血病患者化疗的临床疗效间有着正相关的联系。
刘拥征肖若冰
关键词:白血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临床疗效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角膜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60只眼睛(糖尿病组)以及60例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棕色白内障60只眼睛(对照组)接受MSICS。术前、术后1、6和12周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中央厚度。并且评估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糖尿病组(P<0.05)。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均减少(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糖尿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减少(14.19%,P<0.05)高于非糖尿病组(8.05%)。糖尿病组角膜中央厚度增加大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组间变异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MSICS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多。建议糖尿病患者接受眼内手术前,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评估。
罗洁刘拥征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角膜中央厚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ITP的初治患者,采用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分为HP阳性者48例和HP阴性者23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24例,泼尼松组24例,HP阴性者23例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予抗HP治疗及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组、对照组仅用泼尼松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联合用药组增加最明显,同时与泼尼松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泼尼松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泼尼松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62.50%、56.5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5)、对照组(P<0.01);泼尼松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HP阳性的ITP患者行抗H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李岭陈艳华刘拥征陈方志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