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勐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管造影术
  • 4篇造影
  • 4篇造影术
  • 3篇CTA
  • 2篇踝肱指数
  • 2篇螺旋计算机
  • 2篇静脉
  • 2篇侧支
  • 2篇侧支循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对比剂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直接成像
  • 1篇上肢
  • 1篇上肢静脉

机构

  • 4篇天津医院
  • 3篇天津市天和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徐勐
  • 6篇万业达
  • 5篇傅菲
  • 4篇张继扬
  • 3篇何岸苇
  • 3篇刘竞艳
  • 3篇何珍
  • 2篇孙东辉
  • 2篇李艳
  • 1篇张越
  • 1篇何珍
  • 1篇邓欣
  • 1篇刘立艳
  • 1篇张琳
  • 1篇胡鹏
  • 1篇王楠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第四届世界中...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口服对比剂CT检查下咽环杓后区解剖测量值的临床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口服对比剂后螺旋CT扫描环杓后区解剖结构的显示及其测量值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观察43例病人口服对比剂后环杓后区解剖结构的CT影像。分别测量杓状软骨上缘水平、环状软骨上缘水平及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下咽前壁厚度、后壁厚度和前后壁厚度之和。测量数据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病人的杓状软骨上缘水平、环状软骨上缘水平及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下咽前壁、后壁厚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杓状软骨上缘水平下咽前后壁厚度之和大于女性[男性(9.27±2.51)mm,女性(7.96±1.46)mm;P<0.05]。环状软骨上、下缘水平的下咽前后壁厚度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别病人下咽前、后壁厚度比较显示,男性和女性病人环状软骨上、下缘水平的下咽后壁厚度均大于下咽前壁,而杓状软骨上缘水平的下咽后壁厚度均小于下咽前壁(均P<0.05)。结论口服对比剂后螺旋CT扫描可以勾画出环杓后区解剖形态,弥补了临床喉镜的不足,并能提供不同层面解剖测量值,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术前分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徐勐张琳何珍张继扬刘竞艳胡鹏王楠蔡华琦李艳刘立艳
关键词:下咽对比剂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伴发颅内动脉瘤情况,探讨FTP是否为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同时对比分析FTP伴发颅内动脉瘤与FTP未伴发颅内动脉瘤的相关临床资料。方法:3名医师复习155例头颅CTA的横断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图像,观察FTP是否存在及其分型,同时分析FTP患者与非FTP患者伴发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电话回访FTP患者是否存在吸烟、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病史。总结FTP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别总结FTP与非FTP患者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FTP与非FTP患者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以及伴发颅内动脉瘤的FTP与未伴发颅内动脉瘤的FTP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方面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FTP是否为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结果:FTP总体发生率为16.13%(25/155),男性为12.12%(12/99),女性为23.21%(13/56),其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71)。FTP患者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20%(5/25),全部为女性,非FTP患者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6.15%(8/135),FTP与非FTP在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8)。FTP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31)。伴发颅内动脉瘤FTP患者与未伴发颅内动脉瘤FTP患者在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和吸烟史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FTP患者在同时存在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病史时,其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何珍张继扬徐勐万业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后动脉螺旋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ABI)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闭塞且CTA显示侧支循环的病例18例(A组);主-髂动脉闭塞,CTA未显示侧支血管的病例18例(B组);主-髂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例24例(C组)。对照各组的ABI值,并对三组样本的ABI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右侧ABI均值为0.44±0.18;左侧ABI均值为0.41±0.16。B组,右侧ABI均值为0.40±0.09;左侧ABI均值为0.41±0.11。C组,右侧ABI均值0.73±0.22;左侧ABI均值为0.71±0.19。各组右侧与左侧之间ABI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A、B、C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两两比较,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了侧支循环的A组与CTA未显示侧支循环的B组之间AB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之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组内及组间差异与右侧一致。结论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所能显示的侧支循环尚未对ABI数值产生影响。CTA及ABI作为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方法,在判定下肢缺血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运用。
何岸苇万业达徐勐傅菲孙东辉刘竞艳
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造影术踝肱指数
宝石高清CT不同重建算法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CTA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宝石高清(HD)CT四种重建算法(Standard,Detail,HD standard,HD detail)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0例采用宝石HDCT完成CCTA检查,且结果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面积狭窄率<25%病例入组。采用Auto Coronary Analysis获得四种重建算法下窦房结动脉(SANA)、右圆锥支(RCB)、第一前室间隔支(FSB)的曲面重组(CPR)图像,同时自动获得各细小分支管径平均值。在75%R-R间期原始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上述细小分支的管腔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种重建算法上述客观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SD进行Post Hoc组内两两比较。对各细小分支四种重建算法CPR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为4分制(1分血管边缘模糊,2分血管边缘清楚,3分血管边缘锐利,4分血管边缘十分锐利)。采用配对Wilcoxon rank sum test分析四种重建算法冠状动脉细小分支CPR图像质量评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①冠状动脉上述3个细小分支管径均小于2 mm。②四种重建算法组间比较,管径(F=3.905,P=0.011)、噪声(F=14.956,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而管腔CT值(F=1.067,P=0.366)、SNR(F=1.909,P=0.132)、CNR(F=2.320,P=0.079)无统计学差异。③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管径的四种重建算法组内两两比较,Standard与Detail、Detail与HD Standard、HD Standard与HD Detai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算法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④冠状动脉细小分支图像噪声的四种重建算法组内两两比较,Standard与Detai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算法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⑤按照Standard、Detail、HD Standard和HD Detail的顺序,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管腔CT值、噪声和CPR图像质量评分呈上升趋势,而管径、SNR、CNR呈下降趋势。⑥四种重建算法Standard、Detail、HD Standard和HD Deta
何珍张继扬傅菲徐勐李艳邓欣万业达
关键词:冠状血管冠状血管造影术
MSCT上肢静脉直接成像技术的应用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在上肢CT静脉血管成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上肢CT静脉血管成像患者的检查资料,并对上肢静脉血管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等多种方式后处理,选定A、B、C(肱骨内外髁连线向近心侧5cm处头静脉和肱静脉的轴位图像;肱骨内外髁连线向近心侧8cm处头静脉和肱静脉的轴位图像;锁骨下静脉的轴位图像)层面分别测量管腔内CT值。测量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对上肢静脉选定层面的静脉管腔内测量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完成MSCT上肢静脉直接成像的患者中,右上肢发现病变14例,左上肢21例,阳性率为62.5%(35/56),同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为58.9%(33/56)。肱骨内外髁连线5cm处各测量位置中静脉管腔内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静脉管腔:F=0.004,P〉0.05;头静脉管腔:F=0.102,P〉0.05)。肱骨内外髁连线8cm处各测量位置中静脉管腔内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静脉管腔:F=0.007,P〉0.05;头静脉管腔:F=2.271,P〉0.05)。锁骨下静脉层面各测量点之间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1,P〉0.05)。统计结果提示顺静脉血管方向不同位置静脉管腔内对比剂充盈均匀。上肢静脉远端主干管腔内对比剂浓度高于近心端管腔内对比剂浓度,各层面之间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1.52,P〈0.05)。提示顺静脉血流方向对比剂浓度逐渐减低。结论MSCT上肢静脉直接成像的优势在于可以较大范围显示上肢静脉全程,清晰显示侧支循环,明确血管狭窄、阻塞的原因,了解周围结构情况,辨别血栓形成时间等。该技术相对安全方便、创伤小,减少了碘对比剂用量,减轻了患者的经�
徐勐张越傅菲何岸苇万业达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螺旋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ABI)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闭塞且CTA显示侧支循环的病例18例(A组);主-髂动脉闭塞,CTA未显示侧支血管的病例18例(B组);及主-髂...
何岸苇万业达徐勐傅菲孙东辉刘竞艳
文献传递
副肺静脉的多层螺旋CT研究
2009年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研究副肺静脉的出现率与解剖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0例非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综合三维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观察有无副肺静脉、副肺静脉出现部位、副肺静脉引流肺叶;计算副肺静脉出现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副肺静脉口部短径、长径、面积及指数(短径/长径)。结果120例中有19例出现23条副肺静脉,出现率为15.8%;男性出现率为17.4%,女性为13.7%,经χ2检验,χ2=3.7253,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条出现在右肺上、下静脉之间,其中10条引流右肺中叶外侧段,6条引流右肺中叶内侧段,1条引流右肺下叶背段,1条引流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条出现在左肺上、下静脉之间,均引流左肺上叶下舌段;3条出现在左心房上壁双上肺静脉之间,均引流右肺上叶后段。副肺静脉在右侧出现的概率较大。副肺静脉口部长径为(10.13±4.05)mm,短径为(7.14±2.84)mm,面积为(68.64±55.24)mm2,口部指数为0.71±0.12。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副肺静脉解剖细节与特点,对研究副肺静脉有一定价值。
何珍万业达张继扬徐勐傅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