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燕菲

作品数:21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开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大学生
  • 7篇媒体
  • 6篇社交
  • 6篇社交媒体
  • 6篇捐赠
  • 6篇慈善
  • 6篇慈善捐赠
  • 5篇终身
  • 5篇教育
  • 4篇身教
  • 4篇终身教育
  • 3篇自我妨碍
  • 3篇高职
  • 3篇高职生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远程学习
  • 2篇远程学习者
  • 2篇终身教育体系
  • 2篇终身学习
  • 2篇自尊

机构

  • 17篇江苏开放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江苏城市职业...

作者

  • 21篇朱燕菲
  • 3篇周蔚
  • 3篇闫肃
  • 2篇丁姝娟
  • 1篇纪河
  • 1篇王运来
  • 1篇吕林海
  • 1篇周蔚
  • 1篇李想

传媒

  • 3篇成人教育
  • 3篇青岛职业技术...
  • 3篇青少年学刊
  • 2篇中国远程教育
  • 2篇广东职业技术...
  • 2篇终身教育研究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邢台职业技术...
  • 1篇江苏广播电视...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江苏开放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慈善捐赠的影响机制——一项基于双信息加工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
2019年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慈善捐赠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双信息加工系统理论,采用分层抽样对21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共情和负面信息披露因素对该群体在新型社交媒体上慈善捐赠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共情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捐赠意愿和行为均产生正向预测作用;第二,负面信息披露只能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捐赠意愿,但是对直接和间接捐赠行为都不产生显著预测作用;第三,受直觉的启发式系统作用,共情对大学生慈善捐赠的影响效力要大于负面信息披露的影响效力。
朱燕菲
关键词:慈善捐赠共情
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慈善捐赠行为特征研究
2017年
2016年11月,"罗一笑事件"将新型社交媒体的慈善捐赠推上风口浪尖。新型社交媒体是慈善捐赠的重要媒介,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特征备受关注。本研究对425名在校大学生调研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具有捐赠形式多样丰富、推崇自主自愿、捐赠数额较小、不定期激情捐赠为主、慈善捐赠信心不减等特点,应从加强感恩教育、创新宣传媒介、拓展参与途径、加强慈善项目认知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慈善捐赠意识。
朱燕菲闫肃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捐赠
高职生的自我妨碍及其个体影响因素研究
自我妨碍作为自我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揭示了高职生自我妨碍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自我妨碍的个体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个体影响因素模型。 为了修订Jones和Rhodewalt编制...
朱燕菲
关键词:自我妨碍高职生中介效应
文献传递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慈善捐赠行为探究——基于社会热点事件视角
2017年
"罗尔事件"使得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备受关注。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慈善捐赠的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具有注重自主自愿、捐赠数额小、不定期激情捐赠为主、捐赠主体意识有待提升、负面捐赠事件尚未影响信心等特点。要想提升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应从加强感恩教育、注重宣传媒介、拓宽参与途径、注重慈善项目认知四大方面着手。
朱燕菲丁姝娟闫肃
关键词:慈善捐赠大学生
终身教育主体探析:要素功能与有机连接被引量:7
2017年
终身教育主体是为终身教育提供办学场所、教学活动、管理服务、政策和制度、理论研究等的各类组织机构,体现出鲜明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在终身教育视阈中,学校、政府、社区、企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主体的内涵、功能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终身教育主体需要通过制度突破、资源开放、机构创新和工具选择等途径实现相互沟通和有机连接,以构建开放灵活、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
周蔚朱燕菲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体系
面向质量保证的我国远程学习者满意度研究综述被引量:15
2017年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质量保证视角梳理了我国远程学习者满意度的概念、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全面质量控制"概念的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保证观的落地和学习者满意度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使得远程教育必须注重学习者满意度;学习者满意度的内涵是"将自己接受学校教育及其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预期期望相较后的程度",外延是远程学习者对远程教育实施院校、学习支持服务及教育教学层面的满意程度。从院校层面看,远程学习者对三类实施远程教育院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存在差异;从学习支持服务层面看,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层次学习者的远程支持服务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支持对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教育教学层面看,教学交互、教学资源、面授教育是远程教育学习者满意度提升的关键要素。
朱燕菲李想
关键词:远程学习者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
“90后”大学生的学习沉浸体验与无聊倾向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讨"90后"大学生学习沉浸体验和无聊倾向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沉浸体验问卷和无聊倾向问卷对52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90"后大学生在学习沉浸体验总分以及挑战与技能平衡维度和不费力的专注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2)"90后"大学生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沉浸体验得分呈上升趋势;(3)学习沉浸体验总分及各维度与无聊倾向性总分及外部刺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无聊倾向性的外部刺激各维度对学习沉浸体验各维度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朱燕菲
一项针对“空心”大学生缘何“空心化”的质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人的整全发展理论,"空心"是个体对人生缺乏规划、对人生价值迷茫进而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审视和追求的一类教育现象。文章采用质性访谈法以研究型大学14位具有典型"空心"特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空心化"主要源自于自我认识的片面化、自主发展的受限化、知识探索的边缘化和成就认可的异质化。我们应从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校园多角度丰满大学生人生意义来源,充盈出他们对人生意义深刻全面的理解。
朱燕菲王运来吕林海
关键词:大学生
有效终身学习体系的组织构架探究——基于供给侧综合改革视角被引量:3
2019年
终身学习特征、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对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供给侧综合改革理念,构建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须重塑供给主体的主要功能和激发需求主体的"学习能量"。从供给主体看,要不断强化政府的导向功能,着力终身学习政策供给;呼吁学校从封闭到开放,突出终身学习资源供给;逐步扩大社区的影响范围,保障终身学习场地供给。从需求主体看,要注重学习者的政策需求,实现终身学习法制化;注重学习者的资源需求,完善学习型组织和系统;保障学习者的空间需求,注重共享学习模式。在双主体完善的基础上,相互衔接、纵横沟通的有效终身学习体系组织架构才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朱燕菲周蔚
继承与创新:由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被引量:31
2019年
学习共同体曾被描述为21世纪学校的愿景之一。本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发展概况,从概念溯源、内涵界定、发展趋势与特征等多角度进一步探究,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当代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建立在对滕尼斯、韦伯、吉登斯、鲍曼等学者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对杜威、彼得·圣吉、萨乔万尼、博耶等学者学习共同体理解的创新之上;第二,学习共同体是包涵认知、情感、行为、意志四大层面内容的学习生态系统,共同目标、共同意识或共同理解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首要前提,归属感、身份认同和意义感知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情感纽带,对话、协商、合作、参与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基本保障,参与者的主动性、自发性、反思性是学习共同体产生的根本动力;第三,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推进了当代学习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无处不在''和而不同''导向卓越'等新特征。
纪河朱燕菲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网络学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