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时
- 作品数:28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休克并发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6例分析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休克并发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DTIH)的机理和特点。方法 :对 16例休克并发DTIH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平均时间为伤后 1 3天。手术治疗 9例 ,保守治疗 7例 ,死亡 9例 ,病死率 5 6 3% ,其中有 5例死于晚期脑疝 ,占总死亡人数 5 5 6 % (5 / 9)。结论 :休克并发颅内血肿的形成可能与低血压、全身及局部凝血机制障碍和原发性颅脑损伤有关。病人出现意识障碍 ,血压明显升高 /脉压差增大是提示发生颅内血肿的早期征象。
- 蔡梅钦李学时胡裕全杨李轩石德金
- 关键词:休克低血压DTIH外伤性颅内血肿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CT征象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 1997年
- 李学时陈少琼
- 关键词:颅内血肿CT预后
- 大脑皮层局灶性缺血(附14例报告)
- 1993年
- 大脑皮层局灶性缺血的诊断是少见的,直到1971年才有学者介绍,在放射学方面没有一定的描述,CT问世以前是无法认识的,脑血流功能断层显像(SPECT)能比较确切的描述,顽固性癫痫是主要临床表现。
- 林木田胡裕全李学时张学陶
- 关键词:脑缺血大脑皮层局灶性CT
- 胼胝体切开加病灶切除治疗顽固性全身性癫痫
- 1991年
- 外科手术是治疗癲痫的一种新方法。我科自1987年至1989年为15例病人作了胼胝体切开加病灶切除术,对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了探讨。本组共15例,男8例、女7例,均为顽固性全身性大发作、且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前均作EEG检查,及CT或ECT检查,拟发现病灶,结果表明ECT检出率较高,本组多数病例发现病灶。手术时均采用全麻,4例采用跨中线开颅,11例采用旁中线开颅,后者由于出血少较理想;本组单纯划开胼胝体前部6例,切开胼胝体前部加额叶切除5例,胼胝体后部切开加枕叶病灶切除3例,胼胝体前部切开加顶叶畸形血管切除1例。疗效评定是通过观察癲痫发作情况、随诊、神经心理检查、脑电图及参照Wilso等制订的标准来进行。结果表明短期疗效显著,达到优者8例,达到良者6例,优良占90%以上,有效率达100%;本组术后无病情不变或加重者。作者认为胼胝体切开加病灶切除术是治疗顽固性全身性癫痫的理想方法,比单纯胼胝体切开更优秀,它既切除了癫痫发作的病灶,又打断了其发作的通路。手术疗效与术前的准确定位及合理的切除有关。至于本术式治疗顽固性全身癫痫的远期疗效及多灶性或弥漫性癫痫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胡裕全林木田李学时刘粤
- 关键词:胼胝体切开全身性癫痫病灶切除病例发现畸形血管多灶性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急性结核性脑膜炎高压性脑积水被引量:1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 (V PShunt)治疗急性期结核性脑膜炎 (ATM)高压性脑积水 (HPH)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对 2 3例行V P分流术的ATM并HP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与相同诊断行常规治疗的 2 2例患者比较 ,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分流术组与对照组患者死亡分别为 2 /2 3和 8/2 2 ,恢复良好分别为 1 3/2 3和 8/2 2。分流术组患者术后未出现结核性腹膜炎 ,术后分流管阻塞率亦无明显升高。结论对合并HPH的ATM患者行V P分流能明显提高近期治疗效果。
- 杨李轩胡裕全李学时石德金蔡梅钦
-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核性脑膜炎
- CT估价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预后的关系
- 1997年
- 对12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计算其血肿量及厚度,测量中线以及基底池评分,研究CT征象与预后间的关系。
- 李学时陈少琼
-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CT预后
- 神经源性肺水肿12例的诊治
- 1997年
-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血肿术后NPE,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4例痊愈出院,1例右侧肢体轻瘫、运动性失语,3~6个月后基本恢复。7例死亡。结论:本症须早期诊断及时抢救,重视整体治疗才可改善预后,使用尼莫地平可提高疗效。
- 李学时欧阳敏求张海浪
- 关键词:颅脑损伤
- 颅内血肿术后神经源性肺水肿(附11例报告)被引量:1
- 1997年
- 李学时欧阳敏求张海浪
- 关键词:颅内血肿神经源性肺水肿并发症
- 经颅多普勒对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诊疗评估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V S)的诊疗价值。方法:对95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动态TCD检查,并结合患者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量(t-SAH)的大小对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结果:TCD检查结果与GCS评分和、t-SAH量的大小相关,并与脑血管痉挛(CV S)的发展相一致,常在伤后1 d^3 d开始出现,3 d^7 d达高峰,2周后渐减轻。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CA)>200 cm/s或VM CA<45 cm/s者预后差。结论:TCD检查是外伤后CV S动态监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预后提供依据并指导治疗。
- 李锋吴珍珍陈平李学时吴启华周克城陈旭鸿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颅脑损伤脑血管痉挛
- 脑挫裂伤的CT与临床被引量:1
- 1997年
- 李学时陈少琼
- 关键词:脑损伤脑挫裂伤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