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锋

作品数:3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核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理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6篇原子
  • 15篇原子碰撞
  • 13篇离子
  • 13篇HE
  • 12篇NE
  • 11篇碰撞
  • 9篇激发态
  • 9篇AR
  • 8篇电荷态
  • 8篇高电荷态
  • 7篇高电荷态离子
  • 6篇电子俘获
  • 5篇金属
  • 5篇NA
  • 5篇H
  • 4篇靶原子
  • 4篇
  • 4篇LI
  • 3篇离子束
  • 3篇光谱

机构

  • 3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近...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38篇杨锋
  • 33篇潘广炎
  • 22篇刘家瑞
  • 20篇雷子明
  • 17篇孙湘
  • 12篇李大万
  • 7篇刘惠萍
  • 7篇赵孟春
  • 7篇刘占稳
  • 6篇张文
  • 5篇卢小林
  • 4篇徐谦
  • 3篇张雪珍
  • 3篇王友德
  • 3篇周嗣信
  • 3篇马新文
  • 2篇朱沛然
  • 2篇王佩璇
  • 2篇李玉璞
  • 2篇杨治虎

传媒

  • 13篇物理学报
  • 10篇原子与分子物...
  • 4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A...
  • 1篇Journa...
  • 1篇物理
  • 1篇核技术
  • 1篇核物理动态
  • 1篇材料科学进展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第七届光谱分...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4篇1992
  • 2篇1991
  • 8篇1990
  • 10篇1989
  • 2篇198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离子束混合诱导稀土金属Ce与Si的界面反应及硅化物的形成
1989年
本文详细讨论了离子束混合下,Ce/Si〈100〉双层膜体系界面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以及硅化物的形成规律.样品经150KeV Ar离子注入,辐照温度从LNT到300℃,剂量从5×X10^(14)到8.1×10^(16)Ar/cm^2.界面反应形成的硅化物为CeSi_2,其结构为体心正交结构.硅化物是分层生长的,厚度与注入剂量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这说明界面反应是扩散控制的.与近贵金属/硅体系和难熔金属/硅体系相比较可以看出,稀土金属Ce/Si体系的相变过程与难熔金属/硅体系的相似;而混合的动力学行为与近贵金属/硅体系的相似.本文还讨论了化学驱动力和辐射增强扩散对混合的贡献.
杨熙宏毛思宁陈坚刘家瑞杨锋许天冰
关键词:离子束混合稀土金属硅化物SE
Ar^+离子与原子碰撞中真空紫外辐射
1991年
对Ar^+离子与He,Ne,Xe原子碰撞中的真空紫外辐射进行绝对测量,观察到入射离子的电离激发过程和靶原子电离激发过程,并以Fano和Lichten的电子提升分子轨道模型和非绝热分子轨道相关图对此进行定性解释。
潘广炎雷子明杨锋卢小林刘参文刘家瑞孙湘
关键词:离子原子碰撞
H_1^+,H_2^+,H_3^+和He,Ne,Ar碰撞过程中的巴耳末系H_α,H_β,H_γ发射被引量:1
1989年
实验利用TN-1710光学多道分析系统(OMA),对H_1^+,H_2^+,H_3^+和He,Ne,Ar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巴耳末系H_α,H_β,H_γ发射进行了测量,入射离子H_1^+,H_2^+,H_3^+的实验室能量范围为50—150keV。本文给出H_α,H_β,H_γ谱线的发射截面。实验结果表明:在H_3^+离子和He,Ne,Ar原子碰撞过程中,H_α的发射截面分别比H_2^+,H_1^+离子和He,Ne,Ar原子碰撞过程的大,也就是说,电子俘获几率,前者比后者大,而H_1^+离子和He,Ne,Ar原子碰撞过程的最小。
刘家瑞雷子明杨锋潘广炎于德洪孙湘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Ne^(4+)与He原子碰撞中激发态和发射截面
1992年
离子与原子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实验证明,测量得到的信息中有离子信号,电子信号,光信号以及原子团信号等。在寻找短波长和软X射线激光器的研究中,高电荷态离子和光信号特别引入注目。1982年,Bloemen等人,对Ne^(q+)(q=1,2,3,4)离子分别与He、Ne、Ar原子碰撞中入射离子的激发进行了研究,
杨锋潘广炎李大万徐谦刘惠萍赵孟春刘占稳张文
关键词:原子激发态
N^+2和N^+与Ar碰撞引起的激发和电荷转移激发
1996年
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N+2和N+与Ar碰撞产生的激发和电荷转移激发,获取了丰富的光谱信息。计算了各发射光谱线的发射截面,并研究了它们与入射离子能量的依赖关系。同种元素的分子离子和原子离子N+2和N+与Ar碰撞引起的谱线发射截面的对比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杨锋潘广炎李大万
关键词:原子碰撞
He^(2+)离子和H_2,O_2分子碰撞过程中电子俘获和靶激发的发射截面
1989年
实验结果表明:在He^(2+)和H_2,O_2碰撞过程中存在着双电子俘获而产生激发态的过程,同时也存在着单电子俘获而产生激发态的过程。在靶H_2,O_2直接激发过程中,测量到了巴耳末系H_α,H_β,H_γ和OI的发射谱。本文给出随入射离子速度变化的Hel,Hell和H_α,H_β,H_γ,OI谱线的发射截面。
潘广炎雷子明杨锋刘家瑞于德洪孙湘
关键词:碰撞电子俘获
高电荷态离子N<'q+>(q=3,6)与原子、分子碰撞中发射光谱
验对N<’6+>-He,N<’3+>-He和N<’3+>-H<,2>碰撞中的发射光谱进行了测量。从测量到的发射光谱分析证明:上述碰撞中存在着三种或四种激发通道:(1)单电子俘获激发通道;(2)双电子俘获激发通道;(3)入...
杨锋潘广炎
关键词:背衬药库
高电荷离子N^(4+)与Na原子碰撞中量子态选择的电子俘获
1995年
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由ECR源产生的高电荷态离子N4+与Na原子碰撞过程中的量子态选择的电子俘获。研究表明,在N4++Na碰撞体系中存在三种激发通道:(1)单电子俘获激发;(2)双电子俘获激发;(3)靶原子直接激发。计算了观察到的NⅣ,NⅢ,NaⅠ各发射谱线的发射截面和Na(3p)的激发截面,并研究了在0.38a.u.──0.44a.u.速度范围内这些截面对入射离子速度的依赖关系。
李大万杨锋潘广炎刘占稳王友德
关键词:高电荷态离子激发截面
Ne^+离子与He、Ar原子碰撞中真空紫外辐射
1992年
对Ne^+离子与He、Ar原子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真空紫外辐射进行了绝对测量,观察到入射离子的电离激发过程和靶原子的电离激发过程,并以Fano和Lichten的电子提升分子轨道模型和非绝热分子轨道相关图对此进行了定性解释。
杨锋雷子明卢小林刘参文潘广炎汪端伟刘家瑞孙湘
关键词:离子原子
双电荷离子Ar^(2+)与He、Ne原子碰撞中的发射截面
1989年
双电荷离子Ar^(2+)和He、Ne原子碰撞中,存在着三种碰撞激发过程,一是双电子俘获激发过程,二是单电子俘获激发过程,三是直接激发过程。实验用光学多道分析系统(OMA)对这些过程进行了光学测量,得到了ArⅠ、ArⅡ、NeⅠ、NeⅡ、HeⅠ、HeⅡ谱线的发射截面,并对这些发射截面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入射离子速度相同的情况下,Ar^(2+)+Ne碰撞体系的发射截面要比Ar(2+)+He碰撞体系的大。OMA的光谱波长范围是200—800um。入射离子Ar(2+)的能量范围是140—340keV。
杨锋雷子明刘家瑞潘广炎于德洪孙湘
关键词:双电荷离子原子碰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