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木兰

作品数:19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泡桐
  • 6篇丛枝病
  • 5篇类菌原体
  • 4篇泡桐丛枝病
  • 3篇原体
  • 3篇DNA
  • 2篇植物
  • 2篇农杆菌
  • 2篇皮病
  • 2篇种子
  • 2篇种子发芽
  • 2篇温度
  • 2篇裂皮病
  • 2篇罗布麻
  • 2篇克隆
  • 2篇克隆与序列分...
  • 2篇扩增
  • 2篇类病毒
  • 2篇类菌体
  • 2篇类立克次氏体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湖南省园艺研...

作者

  • 19篇林木兰
  • 6篇张春立
  • 6篇胡勤学
  • 5篇黄文晋
  • 4篇杜涛
  • 4篇柳晟
  • 3篇石小岩
  • 2篇侯明生
  • 2篇王瑶
  • 2篇彭学贤
  • 2篇胡瑞林
  • 2篇周宁一
  • 2篇王瑶
  • 2篇黄小毛
  • 2篇杨继红
  • 1篇梁世平
  • 1篇张春立
  • 1篇袁爱华
  • 1篇陈维伦
  • 1篇吴德喜

传媒

  • 3篇Acta B...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4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2
1993年
类菌原体(MLO)是一类引起多种作物严重病害的病原,无壁,仅有单位膜,大小不一,难以纯化和体外培养,长期以来对这类病原一直缺少一种特异、灵敏及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也阻碍了对病原本身的一些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国泡桐遭受MLO 严重危害.本文以自然染病泡桐病组织为材料,进行了泡桐丛枝病(PWB)
张春立林木兰胡勤学黄文晋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无性系
转抗菌肽基因泡桐的获得及遗传分析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主要病害,素有泡桐癌症之称。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农业、化学等手段防治该病,收效甚微;采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但由于缺乏高效稳定的抗性材料,常规抗病育种进展缓慢,从而将转基因抗丛枝病的任务提上日...
林木兰杜涛王瑶胡勤学陈捷郭剑华柳晟黄文晋
文献传递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2
1993年
以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原类菌原体为抗原,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取其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从4次融合产生的459个杂交瘤细胞克隆中,用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和同样方法制备的健康泡桐抽提物分别为检测抗原,以间接ELISA法双重筛选,获得稳定分泌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杂交瘤细胞2株。用奥氏琼脂双扩散法检测该2个抗体分属Ig G2a和Ig G3两亚类。该二杂交瘤细胞腹水抗体效价以间接ELISA法测定均超过1.6×10~4。用斑点酶联免疫法检测抗原时,最小检出量为10 ng。初步应用于几种类型样品的检测,结果所有的有病症植株全部阳性,并检出隐性带毒植株,进一步证实该2单克隆抗体确系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单抗。
林木兰杨继红陈捷石小岩张春立陈维伦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单克隆抗体
罗布麻生长发育规律的探讨 Ⅰ.罗布麻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被引量:10
1998年
罗布麻(Apocynumspp.)是一种纤维及药用植物,正处于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过渡阶段。本试验为探求罗布麻种子发芽的最高最低温度极限及温度对罗布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幼胚生长等方面影响。1试验处理与方法11温度处理10~50℃,共9个温度等级。...
胡瑞林林木兰董正钧
关键词:罗布麻生长发育规律种子发芽温度
根癌农杆菌对健康和患丛枝病泡桐的遗传转化被引量:12
2001年
选取健康及患丛枝病泡桐 (Paulownia spp.)为材料 ,建立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系统 ,以茎段作为转化受体 ,诱导分化和生根的最佳激素组合分别是 MS+BA 4mg/L +NAA 0 .2mg/L和 1 /2 MS+KT0 .5mg/L+IBA0 .2 5mg/L,芽分化频率可达 2 2 .8%。健康和患病泡桐的茎段经农杆菌共培养 3d后 ,在附加 50 mg/L Km的选择分化培养基上培养 2 0 d左右再生出抗性芽 ,经培养、诱导生根 ,获得了转基因再生植株 ,建立了泡桐的遗传转化体系。PCR和 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泡桐的基因组 ,标记基因 ITP 在再生植株中也得到表达。
王瑶柳晟杜涛林木兰
关键词:丛枝病泡桐根癌农杆菌
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被引量:24
1994年
泡桐是我国黄淮海地区主要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PWB)已成为泡桐生产中的严重障碍,预北农桐间作林重病区发病率可高达94.4%.据1989年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302.15万元.这一病害的病原已经证明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由于其结构特殊性和难以进行体外培养,以前对PWB-MLO多采用电镜观察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的间接检测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诊断和病原特性的研究上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直缺少快速、灵敏。
林木兰张春立杨继红石小岩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核酸杂交
用PCR及RFLP方法分析支原体与植原体的同源性被引量:4
2000年
将猪鼻支原体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一条1 kb左右的扩增片段。PCR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BamHⅠ、SalⅠ和SmaⅠ进行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发现用RFLP分析猪鼻支原体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同源性的相关系数为072。
邓兆群胡勤学柳晟王瑶林木兰
关键词:支原体植原体PCRRFLP同源性分析
高效抗细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7
1994年
噬菌体T7 DNA用AvaⅡ酶解后,PCR扩增获得T7溶菌酶基因.DNA序列分析表明,T7溶菌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发表的序列有99.5%的同源性,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又用PCR法改造了克隆于pUC19中的烟草病原相关蛋白1b(PR-1b)的信号肽基因和抗菌肽Shiva-Ⅰ基因,将信号肽基因分别融合于T7溶菌酶基因和Shiva-Ⅰ基因的5’末端,并将两个融合基因分别置于一个植物表达载体中的两个表达框架内,以使转基因植物中T7溶菌酶基因和Shiva-Ⅰ基因同时表达且表达产物可分泌到细胞外.本工作为用植物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细菌转基因作物打下了基础.
黄文晋崔晓江田颖川林木兰彭学贤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泡桐shiva-1基因遗传与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在分别获得转基因泡桐自交F1代、杂交F1代的基础上,利用PCR检测所获得的转基因后代群体。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自交子代中分离比例为3:1;杂交子代中分离比例为1:1,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所获得的无性繁殖子代均能够利用PCR检测到抗菌肽shiva-1基因的存在。RT-PCR证明随机挑选的转基因泡桐子代中shiva-1基因能够转录产生mRNA。
杜涛郭剑华张海州侯明生黄小毛周宁一林木兰
关键词: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激动素对感染泡桐从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的影响
1992年
以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为媒介,将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 broom)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MLO)接种至长春花上(Vinca rosea),对感病长春花施用激动素(Kinetin)后,结果表明,叶片韧皮部MLO显著减少,叶绿体形态结构正常,没有出现病株所出现的空腔;叶绿素和类葫罗卜素合成量是未施激动素病株的6.8倍和7.3倍;核酸合成量也显著增多。
林木兰石小岩梁世平张春立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体激动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