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川丕

作品数:30 被引量:40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1篇理学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9篇茶叶
  • 5篇多糖
  • 5篇茶多糖
  • 5篇茶黄素
  • 4篇色谱
  • 4篇农药
  • 4篇萃取
  • 4篇近红外
  • 4篇近红外光
  • 4篇近红外光谱
  • 4篇光谱
  • 4篇红外
  • 4篇红外光
  • 4篇红外光谱
  • 3篇多酚
  • 3篇液相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质谱
  • 3篇相色谱
  • 3篇绿茶

机构

  • 29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武汉生物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华全国供销...

作者

  • 30篇王川丕
  • 15篇刘新
  • 10篇江和源
  • 8篇陈红平
  • 7篇诸力
  • 6篇蒋迎
  • 6篇陈小强
  • 4篇周苏娟
  • 4篇袁新跃
  • 3篇汪庆华
  • 3篇江用文
  • 3篇高晴晴
  • 3篇杨丹
  • 2篇尹鹏
  • 2篇崔宏春
  • 2篇叶阳
  • 2篇寇小红
  • 2篇张颖彬
  • 2篇阮建云
  • 1篇柯昌强

传媒

  • 5篇茶叶科学
  • 2篇分析化学
  • 2篇食品科学
  • 2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分析测试学报
  • 2篇分析试验室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茶叶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应用化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第四届海峡两...

年份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处理对高温煎煮和低温酶法提制绿茶多糖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复合酶法提取和二乙基氨基乙基(DEAE)-纤维素52(DE-52)柱层析纯化制得茶多糖复合物TPC-1;采用煎煮提取、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获得茶多糖(TPC)复合物TPC-2。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表明,TPC-1和TPC-2经98℃水浴处理5 h后,TPC-1的主要均一性组分TPC-1a裂变为TPC-1a-1和TPC-1a-2 2个组分;圆二色(CD)谱显示TPC-1在194 nm呈现1个正Cotton效应峰,热处理后在216 nm处增加1个正Cotton效应峰;TPC-2经热处理后其中2种均一性组分TPC-2a和TPC-2b未变化,CD谱显示TPC-2在203、215和272 nm处均呈现显著的的正Cotton效应峰,经热处理后前2个峰消失。98℃水浴热处理改变了低温复合酶法提制的茶多糖复合物TPC-1溶液构象和均一性组分的分布,未改变沸水煎煮提制的TPC-2的均一性组分的分布和凝胶色谱行为,但影响了其溶液构象。
陈小强张志发王川丕何自强陈建新陈红平
关键词:茶多糖圆二色谱
近红外光谱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被引量:95
2005年
为了建立近红外光谱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模型, 应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选择了7 432.3~6 155.7 cm-1和5 484.6~4 192.5 cm-1特征光谱范围, 以网络结构参数的输入层、隐层、输出层神经元数目分别为(8, 4, 1)和(7, 5, 1)来建立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测定模型, 模型的结果表明建模的茶多酚和茶多糖的r, RMSECV, RSECV分别为0.984 7, 0.460, 0.123和0.947 0, 0.136, 0.224;预测集的r, RMSEP, RSEP则分别为0.980 4, 0.529, 0.017和0.968 2, 0.111, 0.030. 由此说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用于预测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含量.
罗一帆郭振飞朱振宇王川丕江和源韩宝瑜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茶多酚茶多糖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8种单、寡糖的含量被引量:22
2014年
建立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茶叶中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蔗糖和棉子糖8种单、寡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样品经超声波辅助提取,以Waters 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分离,以乙腈-水溶液(各含体积分数0.1%氨水)为流动相,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表明,8种单、寡糖的定量检出限为0.01~0.54 mg/L,线性范围为1.0~200.0 mg/L;添加水平在10.0mg/L和100.0 mg/L内,回收率为80.2%~103.2%。应用该方法分析包含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和红茶的20个样品,发现大部分样品中都能检测到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棉子糖,它们的含量分别为0.39~17.64、0.53~22.83、2.07~40.70 g/kg和0.57~14.67 g/kg;但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
王川丕诸力刘新张颖彬周苏娟
关键词:茶叶葡萄糖果糖蔗糖棉子糖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杀螟丹农药残留量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HILIC-MS/MS)测定茶叶中的杀螟丹农药残留。样品经乙腈-甲醇-乙酸(93:5:2)提取,C18固相萃取(SPE)或GCB与C18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以乙腈-10m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ZIC-HILIC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电离(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质谱检测。结果表明,基质效应随着茶叶种类、样品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杀螟丹在0.005~0.5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方法的定量下限(LOQ)为0.008mg/kg(绿茶)和0.005mg/kg(红茶)。采用绿茶和红茶基质进行1倍、5倍、10倍LOQ 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实验,测得回收率为70%~89%,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6%。该方法灵敏、准确,满足茶叶中杀螟丹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
陈红平刘新王川丕汪庆华蒋迎
关键词:杀螟丹茶叶基质效应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赤霉酸和α-萘乙酸被引量:10
2012年
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茶叶中两种植物激素赤霉酸(GA3)与α-萘乙酸(NAA)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甲醇均质提取,采用弗罗里硅土、石墨化炭黑(GCB)、丙基乙二胺(PSA)和C18混合吸附剂分散萃取净化。采用HSS C18色谱柱(100mm×2.0mm,1.8μm),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MRM),UPLC-ESI(-)-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分析。GA3和NAA分别在0.05~5.0mg/kg与0.10~5.0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0,定量限分别为0.05与0.10mg/kg。GA3和NAA在0.1,0.5和1.0mg/kg水平上的添加回收率分别在85.0%~86.8%和82.9%~84.4%之间,精密度(RSD)≤4.5%。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适用于测定茶叶中GA3和NAA残留量。
陈红平刘新王川丕尹鹏
关键词:赤霉酸Α-萘乙酸分散固相萃取
一种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和草胺膦农药的前处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和草胺膦农药的前处理方法,通用酸化沉淀、固相萃取、柱前衍生和液质联用仪测定,建立茶叶中草甘膦和草胺膦残留量的液质联用仪测定方法。本发明方法使茶叶中大量茶多酚沉淀,从而提高固相萃取液与氯甲酸-...
王川丕诸力刘新
文献传递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茶叶品质上的应用
介绍了在茶业领域应用研究的近红外光谱仪,主要分为光栅型和傅立叶变换型。目前国内市场上应用在茶叶研究中的主要是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AntarisⅡ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德国布鲁克MPA近红外光谱仪。...
杨丹刘新王川丕蒋迎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仪茶叶茶鲜叶茶饮料
一种制备四种茶黄素单体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茶黄素单体的方法。现有方法无法将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与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分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将茶黄素提取物溶液缓慢通过装有聚酰胺材料的层析柱;用洗脱溶剂对层析柱进行洗脱,依次收集分别含...
江和源王川丕高晴晴
文献传递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及茶制品上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对近几年国内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成品茶、茶鲜叶、茶汤、茶饮料、茶提取物的理化成分测定和茶叶种类、产地的真伪鉴定、品质评价、定级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当前该技术在茶叶上应用所遇到的问题,展望其应用前景,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杨丹刘新王川丕蒋迎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茶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茶叶中草甘膦、氨甲基膦酸及草铵膦的残留被引量:65
2015年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快速测定不同茶叶中草甘膦、氨甲基膦酸及草铵膦的方法。样品用0.05 mol/L NaOH提取,并以HCl调节pH值, Oasis HLB小柱净化除杂,氯甲酸-9-芴基甲酯( FMOC-Cl)柱前衍生反应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本方法在5~1000μg/L浓度范围内,不同茶叶基质中草甘膦、氨甲基膦酸、草铵膦线性关系良好(R^2〉0.99)。在0.1,0.4和4 mg/kg添加水平下,不同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中3种化合物回收率均介于72.1%~10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9.8%之间(n=6),方法定量限(LOQ)在0.03~0.08 mg/kg之间(S/N=10)。本方法稳定,简便,灵敏,能够满足检测需求。
诸力陈红平周苏娟王川丕刘新
关键词:茶叶草甘膦草铵膦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