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周
- 作品数:282 被引量:1,519H指数:20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散发性脑炎100例临床分析
- 1996年
- 将10年间收治的散发性脑炎100例分为A组、B组两种类型分析。A组符合感染后免疫反应性脱髓鞘脑病特点,B组支持病毒性脑炎诊断。由于感染病毒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一是病毒直接感染脑而发病,二是通过免疫反应机制而发病。以往诊断为散发生脑炎的病例,实际包含了感染后免疫反应性脑髓鞘脑病和病毒性脑炎两类疾病。随诊疗技术的改进和认识的提高,提出应废弃散发性脑炎这一诊断名称,分别诊断命名。
- 周广福姚开健王景周陈曼娥
- 关键词:散发性脑炎
- 脑出血大鼠脑水肿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脑出血后的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40只Sprague-Dawley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脑出血模型组,每组又按照不同的时相点6、24、72、168h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只进针不注血。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浓度。结果脑出血模型组大鼠各个时相点脑含水量、血浆TNF-α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明显增高。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产生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
- 崔洁王景周宋钦曹参祥
- 关键词:脑出血脑含水量肿瘤坏死因子-Α
- 同时发生的脑内出血与梗死1例
- 2002年
- 周红杰朱永平王景周
- 关键词:脑内出血脑梗死合并症病例报告CT
- 凝血酶与脑出血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
- 2002年
- 脑出血后在血液凝固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凝血酶 ,高浓度的凝血酶具有神经毒性 ,并参与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凝血酶导致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其浓度、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RhoA活化、PKC的过度激活、NMDA受体反应性增高等。针对凝血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可能成为防治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有效途径。
- 周中和李玮王景周
- 关键词:凝血酶脑出血程序性死亡受体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6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0%),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1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其中1例患者术后失访。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前术后比较:ADAS-Cog[(6.60±2.04)分vs.(5.16±1.63)分,P<0.01],MMSE[(26.32±1.06)分vs.(27.05±1.46)分,P<0.01],TMTa[(108.94±17.42)分vs.(94.70±20.27)分,P<0.01],TMTb[(178.65±21.77)分vs.(148.92±23.65)分,P<0.01],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为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 胡子成张莉莉皮燕王景周高长越李敬诚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55例多梗塞性痴呆患者脑脊液TNF和NSE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研究多梗塞性痴呆 (MID)患者脑脊液 (CSF)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55例MID患者CSF中TNF α进行测定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NSE浓度。并与同期住院的 72例脑梗塞 (CI)患者及 3 2例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 (Control)患者进行比较。患者的智能水平测定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 ,并参考Hachinski缺血评分及DSM Ⅳ诊断标准。结果 MID急性发作期及CI急性期CSF中TNF α、NSE的浓度均非常显著高于Control组 (P <0 .0 1 ) ;MID稳定期及CI恢复期CSF中TNF α的浓度显著高于Control组 (P <0 .0 5) ;MID稳定期CSF中TNF α的浓度同CI恢复期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而MID稳定期CSF中NSE浓度低于Control组和CI恢复期组 (P <0 .0 5)。各组CSF中TNF α、NSE的浓度与MMSE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结论 MID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患者CSF中TNF α、NSE含量呈非一致性变化。MID患者CSF中TNF α、NSE含量变化可能客观地反映患者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但TNF α、NSE含量变化不能直接反应MID患者的智能状态。
- 王景周高东李强高唱张莉莉
- 关键词:多梗塞性痴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 老年人性激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被引量:6
- 2002年
- 黄文周华东陈曼娥王景周张映琦
- 关键词:老年人性激素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 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对血管性痴呆 (V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成年大鼠MSC。利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 ,造模后 6h采用静脉注射Hoechst33342荧光标记的MSC(6× 1 0 6/ 0 5ml) ,观察注射后 30、6 0d大鼠脑内荧光标记细胞数及分化的功能细胞和认知功能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VaD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 (90 2± 4 8、37 6± 9 3、4 3 5± 1 0 5 )min、游泳时间 (0 39± 0 1 8、2 47± 1 2 2、1 89± 0 90 )min、错误次数 (1 5 5± 0 40 ,4 5 6± 1 6 3、3 48± 0 6 6 )和盲端时间 (0 1 4± 0 0 7、1 40± 1 1 4、0 87± 0 76 )min ,在造模后 30d和 6 0d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静脉注射MSC后 30d和 6 0d ,VaD大鼠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但 6 0d组Hoechst33342荧光阳性细胞 (2 6 34 2 6± 2 81 73)以及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较 30d组 (375 9 45± 2 6 8 82 )明显减少 (P <0 0 1 )。 结论 静脉注射MSC可显著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 。
- 高唱王景周范文辉陈曼娥
- 关键词: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血管性痴呆MSCVAD
- 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诊治
-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开展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例SAH的临床资料,分析SAH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
- 杨清武李敬诚张莉莉方传勤向静王景周
- 文献传递
- 川芎嗪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脑脊液AVP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了解血管性痴呆 (VD)患者血浆、脑脊液 (CSF)中精氨酸加压素 (AVP)含量变化及川芎嗪干预治疗的疗效 ,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VD组 5 0例 ,对照组 (中枢神经系统非器质性疾病 ) 2 6例。VD组采用川芎嗪 (2 6例 )治疗 ,以金纳多 (2 4例 )作对照。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P30 0潜伏期 (P30 0PL)、Hachinski缺血量表 (HIS)、社会功能活动调查 (FAQ)评定其认知功能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血浆、CSF中AVP含量。结果 :VD组血浆中AVP含量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CSF中AVP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 ,P30 0PL显著延长 (P <0 .0 1) ,MMSE评分显著下降(P <0 .0 1)。同治疗前比较 ,川芎嗪组、金纳多组患者血浆AVP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CSF中AVP含量明显增高(P <0 .0 5 ) ,MMSE评分明显增高 ,(P <0 .0 5 ) ,P30 0PL显著缩短 (P <0 .0 1) ;但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脑内AVP在VD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川芎嗪治疗对VD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 李强王景周张莉莉高唱周红杰高东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精氨酸加压素川芎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