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洋洋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成像
  • 2篇动脉造影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头坏死
  • 2篇坏死
  • 2篇骨头
  • 2篇骨头坏死
  • 2篇冠状动脉成像
  • 2篇冠状动脉造影
  • 2篇冠状血管
  • 2篇冠状血管造影
  • 2篇冠状血管造影...
  • 2篇X线

机构

  • 6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哈佛医学院

作者

  • 6篇范洋洋
  • 4篇马云瑶
  • 3篇赵青
  • 3篇石凤祥
  • 3篇佟海滨
  • 3篇方继良
  • 2篇洪洋
  • 2篇薛超
  • 2篇于潼
  • 2篇罗萍
  • 2篇张民
  • 2篇张振鹏
  • 2篇汪平
  • 2篇史珊
  • 2篇宋庆桥
  • 2篇杨学东
  • 2篇刘欢
  • 1篇刘志顺
  • 1篇朱兵
  • 1篇赵彦萍

传媒

  • 2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经皮电针刺激正常人耳甲迷走神经的功能MRI脑效应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6 min扫描的Bold-f MRI信号变化,分析脑功能激活特点,应用SPM8处理f MRI数据。结果两组电流、感觉频率及强度未见明显区别。经皮电刺激耳甲部t VNS正常人激发了左侧孤束核及边缘叶脑区广泛而较强的负激活效应,局限性激活位于体感区及岛叶等,而对照部产生了右侧三叉神经核等脑干核团负激活及脑部体感区明显的激活现象。结论经皮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了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的调制效应,为经皮电刺激耳甲部迷走神经治疗抑郁症等脑中枢机制打下基础。
方继良洪洋范洋洋刘军马云遥徐春华王鸿红马迎歌王小玲刘志顺朱兵孔健荣培晶
关键词:电针功能磁共振成像
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
佟海滨宋庆桥方继良赵青范洋洋马云瑶张民薛超汪平石凤祥张振鹏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文献传递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佟海滨赵青范洋洋马云瑶张民薛超汪平石凤祥张振鹏宋庆桥方继良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股骨头坏死ARCO 3A期平片分期准确性及误分期原因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估X线平片对股骨头坏死ARCO3A期分期的准确性,并分析其误分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同期行髋关节正、蛙式位X线及CT检查,且髋关节CT分期为ARCO3A期的15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14例为双侧ARCO3A期,共计172例ARCO3A期股骨头坏死,F/M=67/91,平均年龄43.7±11.8岁。观察髋关节X线正、蛙式位图像进行ARCO分期并统计结果。结果髋关节X线分期为ARCO 3A期139例,误分期为ARCO 2期33例,准确率为80.8%;对照同期髋关节CT图像,X线误分期病例中未发现软骨下骨折6例(18.2%)、未发现坏死区骨折4例(12.1%)、未发现股骨头局限塌陷23例(69.7%)。结论X线对股骨头坏死ARCO 3A期分期的准确性高,但仍存在误分期的状况。在临床工作中,正位结合蛙式位,仔细观察关节面局部轻微不光整及软骨下、坏死区骨折等征象有助于提高X线平片对股骨头坏死ARCO3A期分期的准确性。
史珊佟海滨杨学东范洋洋刘欢张阔马云瑶于潼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X线CT
ARCO 2/3期股骨头坏死骨质吸收区MR影像评估
2023年
目的分析MR对ARCO2/3期股骨头坏死骨质吸收区的检出率及骨质吸收区MR特征,并探讨骨质吸收区不同MR信号可能的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骨科并行MR检查的312例ARCO 2/3期股骨头坏死病例,最终纳入41例,男/女=29/12,其中5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共46例股骨头坏死。根据骨质吸收区T2WI信号特点将病例分为两组,组1-T2WIⅠ型信号(等、稍高信号),组2-T2WIⅡ型信号(高信号)。评估并比较两组间骨质吸收区及相关CT/MR征象。结果MR检出骨质吸收区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100%。组2骨质吸收区的数量、ADC值、骨髓水肿分级以及骨质吸收区是否与软骨下骨折相连的几率大于组1,组2骨质吸收区的密度低于组1。结论MR检出骨质吸收区有良好的敏感性和极高的特异性。骨质吸收区T2WIⅠ型信号可能混淆于骨髓水肿中,应仔细甄别;骨质吸收区T2WIⅡ型信号更常伴软骨下骨折和大范围骨髓水肿,可能提示破坏性修复,应密切随访、及时干预。
史珊罗萍杨学东范洋洋刘欢马云瑶张阔于潼
关键词:MR骨质吸收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密度和体积与血浆动脉硬化指数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2023年
目的 观察疑似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ericoronal adipose tissue,PCAT)CT密度和体积变化,分析PCAT CT密度和体积与血浆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8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测量并计算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及3支血管平均PCAT CT密度和体积。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平均PCAT CT密度和体积与AIP、血脂指标的相关性。289例患者根据平均PCAT CT密度中位数分为高PCAT CT密度组(≥-82.00 Hu)138例和低PCAT CT密度组(<-82.00 Hu)151例,根据平均PCAT CT体积中位数分为高PCAT CT体积组(≥1 375.00 mm^(3))127例和低PCAT CT体积组(<1 375.00 mm^(3))160例(2例数据缺失),比较高、低PCAT CT密度、体积组AIP、血脂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疑似冠心病患者PCAT CT密度、体积的影响因素。结果 右冠状动脉PCAT CT密度与AIP、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176,P=0.003;r=0.143,P=0.015;r=1.132,P=0.02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75,P=0.003);左前降支、左旋支PCAT CT密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59,P=0.007;r=-0.167,P=0.005);平均PCAT CT密度与AIP呈正相关(r=0.147,P=0.013),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89,P=0.001)。右冠状动脉PCAT CT体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83,P=0.002);左前降支PCAT CT体积与AIP、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189,P=0.001;r=0.151,P=0.010;r=0.156,P=0.008),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81,P=0.002);左旋支PCAT CT体积与AIP、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159,P=0.007;r=0.150,P=0.011;r=0.146,P=0.014);平均PCAT CT体积与AIP、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173,P=0.003;r=0.118,P=0.046),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83,P=0.002)。高PCAT CT密度组AIP[0.11(-0.11,0.31)]高于低PCAT
赵彦萍罗萍范洋洋孙铭鸿张峰曹久冬洪洋赵青石凤祥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