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瑶
-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低剂量CT对肺部小结节检出的应用价值
- 目的 在受检者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清楚显示出肺内小结节、鉴别小结节的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健康体检肺癌高危人群58例,均接受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检查前并对其进行呼吸训练,告知相关注...
- 马云瑶
- 关键词:低剂量CT肺部小结节
- 结肠癌CT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探究结肠癌术前CT诊断准确率及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在符合研究时间段条件下对临床明确诊断为结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术前CT扫描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CT扫描有关结肠癌诊断以及分期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30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诊断结肠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Ⅰ、Ⅱ、Ⅲ、Ⅳ分别为0(0.00%)、13(43.33%)、16(53.33%)、1(3.33%),CT诊断结果显示Ⅰ、Ⅱ、Ⅲ、Ⅳ分别为0(0.00%)、11(36.67%)、15(50.00%)、4(13.33%),两者相符率为93.33%(27/30)。30例患者肿瘤分布情况为:10例为升结肠癌,2例为横结肠癌,7例为降结肠癌,11例为乙状结肠癌。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结果有良好一致性,证实在肿瘤分布情况检查方面,CT检查技术有良好的的应用优势,特异性高且准确率高。结论 CT检查的主要特点就是后处理技术适用性强、检查速度比较快。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中,患者的痛苦程度较轻,可以直接的将患者的病变部位、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展示出来,方便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检查结果相对来说具有重复性、无创性的优势。实行结肠癌术前CT诊断的方式,能对患者结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进行临床针对性干预与治疗,对于术后结肠癌的实际复发率诊断率也比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洪子夫马云瑶薛超
-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复发
-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CEA、TFF1、sE-cadherin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三叶因子1(TFF1)、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herin)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1例乳腺肿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WI检查并记录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检测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以手术病理或空芯针活检病理学结果为准,分析ADC联合血清CEA、TFF1、sE-cadherin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结果: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恶性乳腺肿块29例(恶性组),良性乳腺肿块52例(良性组)。恶性乳腺肿块T1WI低信号影或等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影或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影。恶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组(P<0.05),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联合ADC值和血清CEA、TFF1、sE-cadherin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高于单独指标的0.677、0.681、0.654、0.581。结论:乳腺恶性肿块DWI图像呈高信号影,ADC值降低。乳腺恶性肿块患者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增高,联合ADC值和血清CEA、TFF1、sE-cadherin可有效鉴别乳腺肿块性质。
- 马云瑶薛超刘海涛杨潇史卓胡艳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三叶因子1乳腺肿块
- 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
-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
- 佟海滨宋庆桥方继良赵青范洋洋马云瑶张民薛超汪平石凤祥张振鹏
-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 文献传递
-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对骨关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研究骨关节病变诊断中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入院的120例疑似骨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MRI T1WI、MRI T2WI、MRI脂肪抑制、X线诊断骨髓病变(骨质、骨膜皮质、骨关节骨髓、骨损伤)的敏感度,并比较MRI T1WI、MRI T2WI、MRI脂肪抑制诊断骨关节病变伴随损伤(积液、韧带、肌腱、微骨折)阳性率及成像质量(直接辨认、容易辨认、辨认难度一般、辨认难度高)。结果 MRI T1WI、MRI T2WI、X线诊断骨质、骨膜皮质、骨损伤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X线比较,MRI T1WI、MRI T2WI诊断骨关节骨髓敏感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T1WI、MRI T2WI诊断骨关节骨髓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MRI T1WI、MRI T2WI、X线比较,MRI脂肪抑制诊断骨质、骨膜皮质、骨关节骨髓、骨损伤的敏感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T1WI、MRI T2WI、MRI脂肪抑制诊断积液、肌腱、微骨折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RI T1WI、MRI T2WI比较,MRI脂肪抑制诊断韧带损伤的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MRI T2WI比较,MRI T1WI的骨髓成像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MRI T1WI、MRI T2WI比较,MRI脂肪抑制技术的骨髓成像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关节病变诊断中MRI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骨关节病变诊断准确性高,可清晰显示并观察骨髓病变及伴随病变。
- 王雷赵亚恒佟海滨赵亚恒洪洋马云瑶马云瑶
- 关键词:骨关节病变X线骨髓病
-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 佟海滨赵青范洋洋马云瑶张民薛超汪平石凤祥张振鹏宋庆桥方继良
-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 股骨头坏死ARCO 3A期平片分期准确性及误分期原因分析
- 2024年
- 目的评估X线平片对股骨头坏死ARCO3A期分期的准确性,并分析其误分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同期行髋关节正、蛙式位X线及CT检查,且髋关节CT分期为ARCO3A期的15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14例为双侧ARCO3A期,共计172例ARCO3A期股骨头坏死,F/M=67/91,平均年龄43.7±11.8岁。观察髋关节X线正、蛙式位图像进行ARCO分期并统计结果。结果髋关节X线分期为ARCO 3A期139例,误分期为ARCO 2期33例,准确率为80.8%;对照同期髋关节CT图像,X线误分期病例中未发现软骨下骨折6例(18.2%)、未发现坏死区骨折4例(12.1%)、未发现股骨头局限塌陷23例(69.7%)。结论X线对股骨头坏死ARCO 3A期分期的准确性高,但仍存在误分期的状况。在临床工作中,正位结合蛙式位,仔细观察关节面局部轻微不光整及软骨下、坏死区骨折等征象有助于提高X线平片对股骨头坏死ARCO3A期分期的准确性。
- 史珊佟海滨杨学东范洋洋刘欢张阔马云瑶于潼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X线CT
- 上腹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代替传统平扫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上腹部双能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Enhanced,VNC)和传统真实CT平扫(True Non-contrastEnhanced,TNC)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虚拟平扫代替传统平扫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双源CT对37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其中平扫采用单源模式,动脉期和静脉期采用双能量模式,通过后处理软件Liver-VNC处理得到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VNC_(A)、VNC_(V)),比较TNC、VNC_(A)、VNC_(V)三组图像中肝脏、脾脏、胰腺、竖脊肌的CT值、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图像评分、病变检出率以及辐射剂量。结果肝、脾、胰腺、竖脊肌在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的CT值、SNR、噪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NC_(A)、VNC_(V)之间CT值(肝P=0.151;脾P=0.644;胰腺P=0.399;竖脊肌P=0.558)、SNR(肝P=0.568;脾P=0.922;胰腺P=0.628;竖脊肌P=0.745)、噪声(肝P=0.856;脾P=0.983;胰腺P=0.515;竖脊肌P=0.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而传统增强扫描模式与双能扫描模式总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1);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2%、81.5%、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956)。结论上腹部虚拟平扫基本上可以代替常规平扫,还能减少一期扫描剂量,在回访病人中能发挥很大优势。
- 王玉凤石凤祥杨学东史珊马云瑶
- 关键词:虚拟平扫
- 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观察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500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疑似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最终将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360例患者设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其余未确诊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MSCT、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的MSCT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患者MSCT的层距、层厚、间距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3.06%、88.00%,特异度为75.00%,明显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相比,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更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薛超史卓马云瑶
-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多层螺旋CT
- ARCO 2/3期股骨头坏死骨质吸收区MR影像评估
- 2023年
- 目的分析MR对ARCO2/3期股骨头坏死骨质吸收区的检出率及骨质吸收区MR特征,并探讨骨质吸收区不同MR信号可能的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骨科并行MR检查的312例ARCO 2/3期股骨头坏死病例,最终纳入41例,男/女=29/12,其中5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共46例股骨头坏死。根据骨质吸收区T2WI信号特点将病例分为两组,组1-T2WIⅠ型信号(等、稍高信号),组2-T2WIⅡ型信号(高信号)。评估并比较两组间骨质吸收区及相关CT/MR征象。结果MR检出骨质吸收区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100%。组2骨质吸收区的数量、ADC值、骨髓水肿分级以及骨质吸收区是否与软骨下骨折相连的几率大于组1,组2骨质吸收区的密度低于组1。结论MR检出骨质吸收区有良好的敏感性和极高的特异性。骨质吸收区T2WIⅠ型信号可能混淆于骨髓水肿中,应仔细甄别;骨质吸收区T2WIⅡ型信号更常伴软骨下骨折和大范围骨髓水肿,可能提示破坏性修复,应密切随访、及时干预。
- 史珊罗萍杨学东范洋洋刘欢马云瑶张阔于潼
- 关键词:MR骨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