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亚男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3篇介入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动脉介入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桡动脉
  • 2篇细胞
  • 2篇介入术
  • 2篇介入术后
  • 2篇经桡动脉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1篇地平
  • 1篇调节激酶
  • 1篇动脉弹性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赵亚男
  • 4篇周贻军
  • 3篇李志樑
  • 3篇缪绯
  • 2篇张秀丽
  • 2篇王先宝
  • 2篇杨平珍
  • 2篇刘映峰
  • 1篇曹龙兴
  • 1篇陈昌海
  • 1篇郭凯
  • 1篇陈琳琳
  • 1篇赵鑫
  • 1篇韩越
  • 1篇刘磊
  • 1篇宋旭东
  • 1篇刘芳
  • 1篇颜竞
  • 1篇陈添华
  • 1篇李锋进

传媒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今日药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6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反应不同,分为2组,A组为低剂量组(≤2.5 mg/d,n=38),B组高剂量组(≥5 mg/d,n=24),另设一C组作为正常对照(n=30),A、B组均以≤140/90 mmHg为目标血压,连续应用1年。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结果高血压组与健康组比较,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增加,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硬度指数β、增大指数AI、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增加,顺应性AC下降(P<0.05)。治疗后,A、B两组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硬度指数、顺应性差异均有显著意义。B组(高剂量组)较A组(低剂量组)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差异显著。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降压的基础上,还具有逆转大动脉功能和减缓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周贻军赵亚男缪绯
关键词:氨氯地平动脉弹性粥样斑块
缺氧后适应与心肌营养素-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与心肌营养素-1(CT-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9C2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缺氧复氧组(b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组(c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组(d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ERK抑制剂组(e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二甲基亚砜组(f组),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Q-PCR检测Bad 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其他各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Bad mRNA和p-ERK1/2(除外e组)表达量增加,P均<0.05;与b组比较,c组细胞存活率、p-ERK1/2表达量均增加,Bad mRNA表达、凋亡率下降,P均<0.05;与c组比较,d组细胞存活率、pERK1/2表达量均增加,细胞Bad mRNA表达、凋亡率下降(P均<0.05);与d组比较,e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Bad mRNA表达量增加,p-ERK1/2表达量下降;d、e组各项指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氧后适应可减少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联合CT-1后保护作用明显加强,而ERK1/2抑制剂可阻断这种保护作用;该保护机制可能与CT-1激活ERK1/2信号通路,下调Bad mRNA的表达有关。
周贻军赵亚男赵鑫缪绯王先宝颜竞张秀丽刘映峰杨平珍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营养素-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BAD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323例经桡动脉入路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患者是否发生桡动脉狭窄及闭塞,据此将观察病例分为正常组(n=256)和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n=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引起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20.74%)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单因素分析显示,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女性、糖尿病、既往TRI或TRA史、反复穿刺、留置鞘管患者的比例高于正常组,鞘管留置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大于正常组;而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外径的比值(RAID/SOD)及术中肝素用量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RAID/SOD、术中肝素用量、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是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选择与桡动脉内径匹配的动脉鞘管、足够强度的抗凝治疗、减少鞘管留置的时间及压迫止血的时间,有利于减少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及桡动脉内径较小的患者更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赵亚男李志樑刘芳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介导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分析因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需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mp,IAB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5日至2012年6月5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IABP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52.5%,32/61)发生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在IABP植入后101.0 h。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死率高于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12/32)vs.13.8%(4/29),P=0.036]。使用40 CC球囊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使用34 CC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26/42)vs.31.6%(6/19),P=0.028]。女性血小板减少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12/15)vs.43.5%(20/46),P=0.014]。心肌梗死患者和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18/39)vs.63.9%(14/22),P=0.189]。结论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使用大球囊、女性有关,其可增加患者住院病死率,但与疾病种类无关。
周贻军赵亚男刘映峰缪绯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小板减少症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Brugada综合征的射频消融策略及机制探讨
2016年
目前认为,Bmgada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离子通道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体表心电图右胸前导联ST段抬高或出现J波为特征,最早于1992年由Bmgada教授报道,并以其名命名。患者常发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由于此综合征为离子通道相关的遗传病,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发现射频消融对Bmgada综合征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Bmgada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进行综述。
周贻军赵亚男阙冬冬王先宝张秀丽王露朝宋旭东刘磊杨平珍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射频消融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背景及目的:1989年加拿大医师Campeau首次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transradial angiography,TRA),1992年荷兰医师Keimeneij等完成首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
赵亚男
关键词:桡动脉闭塞冠状动脉介入术内膜损伤
西洛他唑对脂多糖诱导的人THP-1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THP-1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西洛他唑对单核细胞的炎症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THP-1单核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西洛他唑低浓度组、西洛他唑中浓度组以及西洛他唑高浓度组,西洛他唑各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20、40μmol/L)西洛他唑干预12h,再加入LPS刺激24h。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IL-6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质IκBα及细胞核因子(NF)-κBP65的表达。结果:西洛他唑呈浓度依赖性抑制LPS刺激的人THP-1单核细胞IL-6水平,减少IκBα的降解及核内NF-κBP65水平表达。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LPS刺激的人THP-1单核细胞分泌IL-6,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有关。
李锋进李志樑陈添华陈昌海赵亚男
关键词:冠心病西洛他唑脂多糖白细胞介素-6
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前降支单支病变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并对其侧支循环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人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单支病变且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5例进行回顾眭分析,采用Rentrop法评价各组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分为存在侧支循环组(A组,包括Rentrop分级1级、2级、3级,n=280)与无侧支循环组(B组,包括Rentrop分级0级,n=345)。A组根据侧支循环来源分为对侧侧支循环(A1组,n=200)、同侧埘侧侧支循环(A2组,n=44)、同侧侧支循环(A3组,n=36),分别比较A组、B组两组;A1组、A2组、A3组3组心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总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相较于无侧支循环者,存在侧支循环组射血分数升高、脑钠肽前体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降低的程度较大(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的程度较大(P〈0.05);对侧侧支循环、同侧侧支循环、对侧+同侧侧支循环3种情况下心功能恢复的关系:3种情况下心功能均有改善,对侧+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最佳,对侧侧支循环次之,同侧侧支循环最差。结论前降支病变接受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存在侧支循环者对心功能的恢复更好;对侧+同侧侧支循环较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程度大,对侧侧支循环次之。
洪妮娜李志樑赵亚男陈琳琳曹龙兴韩越郭凯付珊珊
关键词:前降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侧支循环心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