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向东 作品数:35 被引量:200 H指数:9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经后路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置入矫形术应用于脊柱侧凸患者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自2008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路微创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3~59岁,平均21.45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CT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62°,平均(40.12±0.53)°;腰椎前凸角为11°~45°,平均(17.68±2.94)°;椎体旋转(Nash-Moe法)0度3例,Ⅰ度7例,Ⅱ度3例。旋转度1°~5°。术前进行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均未改善。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后方椎弓根钉置入,旋棒矫形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术后Cobb角、腰椎前凸角、腰腿疼痛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从而综合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切口感染。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2~102个月,平均58.63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40.12±0.53)°、(13.92±0.64)°、(14.57±0.78)°,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7.68±2.94)°、(30.26±2.17)°、(28.71±2.45)°,ODI分别为(53.22±1.81)%、(26.33±0.76)%、(27.84±0.68)%,JOA评分分别为(14.37±0.54)分、(29.73±0.71)分、(29.16±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当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结论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陆向东 赵斌 赵轶波 王永峰 赵晓峰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 矫形 脊柱侧凸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但由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扩增和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强度,根据细胞的异质性发现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亚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介绍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综述了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2-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sequencing technology”;中文检索词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椎间盘退变,测序技术”。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鉴定了稳态软骨样细胞、肥大软骨样髓核细胞、纤维髓核细胞等新型细胞亚群,识别了这几种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转录因子,并阐述了这几种细胞亚群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化轨迹和细胞命运,同时提出了祖细胞概念,确定了具备祖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在小鼠体内验证了该细胞亚群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性。②识别了兼具软骨特性和纤维特性的纤维软骨样纤维环细胞和纤维环干细胞,并在体外结合纤维软骨诱导剂和丝素蛋白及透明质酸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水凝胶,通过小鼠体内实验验证了这种水凝胶既能修复纤维环组织也能恢复软骨基质,对于椎间盘退变有显著治疗效果。③在终板软骨组织中发现了调节性软骨细胞,其在椎间盘退变进展中出现2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并明确了2种命运中的差异基因,细胞间通讯分析表示调节性软骨细胞与� 程浩天 赵晓峰 陆向东 赵轶波 范志峰 齐德泰 王晓楠 周润田 靳鑫杰 赵斌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发病机制 测序技术 延长至C1,2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范围延伸至寰枢椎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02月至2015年09月16例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62.8岁.16例中合并C1椎管狭窄4例,行C1~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合并C2椎管狭窄12例,行C2~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X线片、CT扫描以及MR检查)评估其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情况;术前及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估颈脊髓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3个月,平均11.6个月.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示:16例术后无内周定松动、断裂及相关内固定并发症出现,C1、C2无不稳表现;MR检查T2WI中C1~7范围内的脊髓周围脑脊液信号恢复连续;术前VAS评分平均6.7分,术后1.8分;术前JOA评分平均(8.3±1.6)分,术后(14.6±1.4)分;术前Frankel分级D级,术后为E级;术后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优7例,良7例,可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1.6%.结论 对于合并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可采用一期C1~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可安全解除颈髓神经压迫,重建上颈椎后方结构的稳定,手术效果满意. 赵斌 王永峰 陆向东 赵轶波 赵晓峰 卫鑫源关键词:椎管狭窄 枢椎 退变椎间盘神经长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是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的主要原因。IVDD过程伴随着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和神经纤维及血管长入。同时已有研究表明,IVDD组织神经长入主要包括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神经在内层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 AF)和髓核(nucleus pulposus, NP)组织内的异位长入是LBP的主要原因。本文对IVDD组织内神经长入的进展进行概述,对神经纤维的调控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进行讨论,希望通过针对神经长入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新的治疗方向。 王少康 陆向东 赵晓峰 范伟关键词:退变椎间盘 下腰痛 治疗靶点 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钠复合物体外软骨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软骨样组织的可行性以及不同浓度TGF-β1对人MSCs/海藻酸钠复合物体外软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海藻酸钠结合,制成MSCs/海藻酸钠复合物,诱导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TGF-β1,在培养的不同时间进行Ⅱ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蛋白多糖的特殊染色,以及蛋白多糖的定量检测。结果细胞在海藻酸钠中生长良好,可见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同源细胞团。10μg/L诱导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基质中有红染的黏多糖物质的堆积,蛋白多糖定量检测均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TGF-β1浓度过低不能诱导软骨形成,而浓度过高则不利于软骨形成,10μg/L是体外诱导软骨形成的适宜浓度。海藻酸钠是运载MSCs的理想载体和支架。 高刚 卫小春 杨自权 向川 焦强 陆向东 李鹏翠 丁娟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培养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体外软骨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单独转染及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联合转染治疗兔膝骨关节炎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重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13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I,TGF—β1)基因单转染及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nsulin—likegrowthfactor—I,IGF—I)基因共转染兔膝关节后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治疗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l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手术对照组,Ⅲ组为TGF-β1基因转染组,Ⅳ组为TGF-β1和IGF—I双基因转染组。前十字韧带切断法制成兔膝关节OA模型,向膝关节内注射转染不同重组基因的阳性克隆软骨细胞。4、8周后,取关节标本进行Mankin评分,AB—PAS染色,TGF-β1、IGF—I、Ⅱ型胶原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Ⅱ组软骨损伤程度较大,其Mankin评分明显高于l组和Ⅲ、Ⅳ组。各因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Ⅰ组及Ⅲ、Ⅳ组的灰度值均高于Ⅱ组,Ⅳ组的灰度值较Ⅲ组高;8周时各对应组灰度值较4周有明显下降。透射电镜观察显示,Ⅱ组的超微结构较Ⅰ组明显紊乱,治疗4周后,超微结构逐渐恢复正常,但在8周后紊乱程度又逐渐加重。结论关节内注射转基因软骨细胞对OA有一定治疗作用;TGF—βl和IGF-I双基因治疗效果优于TGF-βl单基因;基因治疗4周后,基因表达逐渐减弱,基因治疗具时效性。 向川 卫小春 杜靖远 尹崑 陆向东 李鹏翠 丁娟关键词:软骨细胞 基因 转染 转化生长因子Β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压融合与保存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 被引量:6 2023年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2)近年来,内镜下腰椎手术已经从单纯减压发展到同时减压融合,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镜下融合和灵活的麻醉方式是该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保存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但由于术中需反复透视,外科医生及患者承受的辐射量相对较高,而且对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3)相较于传统手术,目前认为使用内镜下经椎间孔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既往对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造成隐性失血,这些隐性失血量无法计算,这一点在相关文献� 靳鑫杰 陆向东 赵轶波 赵晓峰 齐德泰 赵斌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微创 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术后继续规律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6周,定期随访。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手术疗效,临床评价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末次随访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包括:定期行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MRI评估感染椎体、椎管及椎旁脓肿清除及炎症愈合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前ESR为39.3±24.9mm/h,CRP为36.2±27.6mg/L;术后1周ESR为49.8±21.6mm/h,CRP为53.1±22.1mg/L,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末次随访时ESR为9.4±5.8mm/h,CRP为6.1±3.4mg/L,与术前和术后1周相比ESR与CRP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6.28±1.36 vs 2.53±1.26、6.74±2.83 vs 2.05±1.35、37.59±5.85 vs 7.59±2.17,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TLIDF可有效清除布鲁杆菌脊柱炎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配合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原杰 赵斌 王智权 赵伟 王少伟 赵轶波 陆向东 王永峰关键词:腰椎 膝滑液纤维连接蛋白水平与软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2018年 [目的]观察膝软骨损伤滑液蛋白含量的变化,探索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生物学标记物来反映软骨损害的程度。[方法]131例软骨损害行手术治疗患者纳入本研究,术中全面评估软骨情况,按Outerbridge最高评级确定患者软骨损伤程度。取关节滑液进行SDS-凝胶电泳、考马斯蓝染色,识别有差异的条带进行质谱分析,分析得到的有表达差异的蛋白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来确定,进一步使用ELISA来验证。将软骨Outerbridge评级与滑液中筛选出的蛋白浓度对比,分析此蛋白与软骨损伤程度(Outerbridge最高评级)的相关性。[结果]SDS-PAGE电泳、考马斯蓝染色,比较后发现OA患者滑液中有一条约为220 KDa的深蓝色条带,切下进行质谱分析发现条带中含有大量FN的肽段。蛋白印迹检测发现FN在Outerbridge Ⅳ级滑液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0级患者滑液中的水平。ELISA检测滑液FN水平按Outerbridge分级顺序如下:0级(87.07±5.65)μg/ml、Ⅰ级(102.75±5.88)μg/ml、Ⅱ级(201.90±12.23)μg/ml,Ⅲ级(287.13±12.51)μg/ml,Ⅳ级(303.63±7.32)μg/ml。FN的变化与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73,P<0.01)。[结论]在膝滑液中FN水平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的生物标记来反映软骨损伤情况,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程度。 陆向东 王少伟关键词:软骨损伤 纤维连接蛋白 滑液 氟砷联合作用对大鼠骨骼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2018年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与环境改变,使中毒流行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氟砷联合中毒是一类由2种微量元素引起的罕见联合中毒。该类疾病主要发生于氟、砷含量比较高的地方,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探索砷是否可以通过氟的相互作用一起影响骨骼功能,对骨密度、骨骼功能、骨骼生长等方面是否能产生作用,本研究通过大鼠模型研究氟砷联合作用对大鼠骨骼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陆向东 赵晓峰 赵轶波关键词:氟砷联合作用 大鼠模型 氟砷联合中毒 环境改变 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