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斌双

作品数:44 被引量:56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9篇小麦
  • 9篇亚基
  • 8篇蛋白亚基
  • 8篇小麦品种
  • 8篇基因
  • 8篇谷蛋白
  • 8篇谷蛋白亚基
  • 7篇性状
  • 6篇选育
  • 6篇SSR标记
  • 5篇冬小麦
  • 5篇品系
  • 5篇麦谷蛋白
  • 5篇麦谷蛋白亚基
  • 5篇高分子量麦谷...
  • 5篇高分子量麦谷...
  • 5篇春小麦
  • 4篇种质
  • 4篇花粉
  • 4篇花粉管

机构

  • 16篇北京市农林科...
  • 12篇甘肃省农业科...
  • 9篇北京市农林科...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兰州大学
  • 3篇全国农业技术...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农学院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悉尼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昆士兰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4篇庞斌双
  • 19篇赵昌平
  • 13篇刘丽华
  • 13篇李宏博
  • 10篇张立平
  • 10篇刘阳娜
  • 9篇张学勇
  • 7篇倪建福
  • 5篇任立平
  • 5篇苑少华
  • 5篇张风廷
  • 4篇田立平
  • 4篇王兰芬
  • 4篇单福华
  • 4篇欧巧明
  • 4篇高新欢
  • 4篇王娜
  • 3篇王晓娟
  • 3篇郝晨阳
  • 3篇王亚馥

传媒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粮油学报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甘肃农业科技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北京农业(下...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小麦研究
  • 1篇农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系统和SSR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21对SSR核心引物对小麦F型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SSR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差异分析,以保护其品种权,同时为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参考。结果显示21对核心SSR引物在F型不育系和442个恢复系中共检测到214个等位变异,不同位点等位变异数的变幅为6~16,平均等位变异数为10.76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与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70和0.73,21对核心SSR引物的分辨率达100%;获得了每份材料独特的DNA指纹图谱报告,为品种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恢复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14~0.952,平均遗传距离为0.723,遗传距离大于0.500的占95%,说明恢复系间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不育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300~0.952,平均遗传距离为0.681,遗传距离大于0.500的占93%,说明不育系材料与恢复系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大,可以从中选择遗传距离大的配制组合。
刘丽华苑少华冯树英庞斌双李宏博刘阳娜张立平赵昌平
关键词:小麦恢复系SSR标记
甘肃小麦品种(系)HMW-GS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为了了解甘肃省小麦品种HMW-GS的遗传变异和组成,为甘肃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采用SDS-PAGE法,分析了254份甘肃省小麦材料(育成品种(系)和农家品种)Glu-1位点的HMW-GS变异,共检测到22种HMW-GS变异,Glu-A1位点3种,Glu-B1位点11种,Glu-D1位点8种。其中110个育成品种(系)的15种HMW-GS有27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有2种亚基,47.3%的品种该位点具有优质亚基;Glu-B1位点有7种亚基,76.4%的品种具优质亚基;Glu-D1位点有6种亚基,32.7%的品种具优质亚基。14.5%的品种(n=15)Glu-1位点具优质亚基。144份农家品种的18种HMW-GS共有29种亚基组合形式,Glu-A1位点有3种亚基,Glu-B1位点有9种亚基,Glu-D1位点有6种亚基,无优质亚基组合。
李望鸿李玉芳庞斌双
关键词:小麦HMW-GS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温度和光照时间对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以6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在灌浆前、中、后期分别采取不同的温度处理,同时在灌浆全期施以不同的光照时间处理。利用淀粉快速黏度分析仪(RVA)研究灌浆期温度和光照时间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淀粉糊化参数受基因型、温度、光照时间、及其互作的影响。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复值主要受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时间的影响,受基因型的影响相对较小;糊化温度主要受环境因素与基因型互作的影响。灌浆后期经过高温30℃处理可显著提高淀粉的黏度值。灌浆后期不同温度处理下淀粉黏度值变异最大,是淀粉糊化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光照时间14 h下的淀粉各黏度值最高,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淀粉黏度值。
李花帅孙辉张立平赵昌平庞斌双苏青郭玉平苑少华
关键词:小麦灌浆期温度光照时间糊化特性
中国普通小麦初选核心种质的产生被引量:187
2003年
对中国普通小麦种质资源构建了初选核心种质。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分别构建。按栽培区(地理生态区)分组。地方品种按亚区分为28组,选育品种按大区分为10组。各组内在21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平方根法取样,并依遗传多样性指数与遗传丰富度加以调整。提出在生产上或育种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品种为必选材料。初步选定的材料经种植核对,淘汰错杂后,产生初选核心种质。地方品种全部供试材料11694份,初选核心种质3283份,取样比例为28.18%。选育品种全部11441份,初选核心种质1684份,取样比例为14.9%。计划经分子标记分析,最后核心种质的比例占全部种质的10%左右。根据全部材料21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测验,初选核心种质,除芒和壳两性状外,与全部种质的遗传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讨论了初选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指出陕南鄂西山地和汾渭谷地是中国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变异多样性的富集地。育成品种多样性程度以西南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为最高。
董玉琛曹永生张学勇刘三才王兰芬游光霞庞斌双李立会贾继增
关键词:普通小麦核心种质种质资源选育
重庆市50年来小麦主栽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重庆市近50年来主要推广的50个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检测到13种亚基和17种亚基组合类型,其中,Glu-A1有3种类型(1、null和2*),分别占50%、46%和4%;Glu-B1有7种类型,主要有7+8、14+15和7+9,分别占54%、18%和12%;Glu-D1有3种类型,主要是2+12、5+10,分别占76%、20%;品质评分在5~10之间,平均7.3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中优质亚基5+10、17+18出现频率明显增加,说明育种单位已重视利用具有优质遗传背景的材料。
廖敦秀庞斌双周阳方聪艳刘秉华
关键词: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京花系列冬小麦品种的选育与主性状分析
2013年
分析了京花9号、京花10号小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产量要素,以北京区试结果为依据分析其生产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在北京市区试及生产试验中京花9号平均产量比对照京9428增产8.40%达到显著水平。京花10号平均产量比对照京411增产5.10%。
单福华田立平庞斌双刘建平高新欢任立平张风廷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性状分析
基于SNP标记的小麦高通量身份鉴定模式被引量:16
2018年
为探索小麦品种高通量SNP身份鉴定模式,利用wheat 90K SNP芯片对380份小麦品种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和评价,从中筛选出高质量、高分辨率、单拷贝和均匀分布的候选SNP标记384个,能将除近等基因系以外的所有品种区分开;基于组合最优化算法,获得小麦品种高通量鉴定最少SNP位点组合一套,包含14个SNP标记,区分能力与384个SNP标记相同。将14个SNP位点转化成KASP标记,分析选取的95份样品,结果显示,芯片平台和KASP平台上的基因分型结果一致。考虑品种实际鉴定过程中存在样本量大、高度近似品种少等情况,权衡准确、经济、灵活、快速、通量高等检测需求,建议品种高通量身份鉴定可采取"核心位点+扩展位点"的模式进行。本研究为小麦等农作物品种SNP高通量身份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指纹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李宏博王娜王拯赵昌平
关键词:小麦SNP高通量
小麦Glu-B1位点1Bx14+1By18新亚基对材料的创制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以小偃54为轮回亲本,以引进品种Prinqual为1Bx17+1By18的供体,培育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近等基因系,以期客观评价1Bx14、1By15、1Bx17和1By18等亚基(对)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贡献。近等基因系回交至BC4代时发现一个1Bx17亚基不表达的重组体,该重组体经自交分离纯合后获得了携带新亚基对1Bx14+1By18且可稳定遗传的品系012912。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小麦SDS微量沉降值和面粉揉面仪等方法。对小偃54和012912的谷蛋白及醇溶蛋白组成、总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揉面特性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012912(1Ax1,1Bx14+1By18,1Dx2+1Dy12)与其轮回亲本小偃54(1Ax1,1Bx14+1By15,1Dx2+1Dy12)在谷蛋白成分上的唯一差别是以1By18替换了小偃54的1By15亚基,且1By18基因的表达量比小偃54的1By15表达量提高29%;012912品系的沉降值比小偃54高2.5mL,揉面特性比小偃54好,说明1By18基因比1By15对面团加工品质的正向效应大。
庞斌双张学勇王兰芬郝晨阳董玉琛
关键词:小麦HMW-GS近等基因系沉降值
春小麦陇春22号抗旱性鉴定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研究
2008年
陇春22号是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历经10年,进一步筛选的优质抗锈春小麦新品种,多年田间鉴定表现抗旱性强,品质优良。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抗旱性和品质特性,对该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田间产量指标、优质亚基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陇春22号萌芽期、幼苗期以及成熟期抗旱性强,含有17+18、5+10优质亚基,适合在甘肃及宁夏等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倪建福欧巧明庞斌双陈玉梁刘宁涛叶春雷袁明璐
关键词:春小麦抗旱性鉴定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利用SSR标记正确判断小麦杂交种中的杂株被引量:1
2015年
正确判断杂交种中混有的杂株,是准确鉴定小麦杂交种种子纯度的前提。在分析180份杂交组合的基础上,以"京麦1100"为例,提出了利用SSR标记正确判断小麦杂交种中杂株的方法:1)筛选双亲间有多态性的引物不少于5对;2)利用该引物检测亲本及杂交种的基因型,并按照杂交种基因型记录原则记录每个个体的基因型;3)正确判断真实杂交种基因型:不论亲本是否存在非纯合位点现象,只要某个体同时具备父母本的基因型,均视为真实杂交种的基因型;4)判断杂株:当某个体在多个SSR位点上与真实杂交种基因型不同时,判断为杂株。
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李宏博王娜张欣张晓旭赵昌平
关键词:杂交小麦SSR标记杂株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