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家武

作品数:66 被引量:1,054H指数:2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气候
  • 10篇同位素
  • 10篇全新世
  • 9篇湖泊沉积
  • 9篇干旱
  • 9篇干旱区
  • 9篇沉积物
  • 8篇盆地
  • 8篇环境意义
  • 8篇柴达木盆地
  • 7篇碳酸
  • 7篇碳酸盐
  • 7篇黄土
  • 6篇石羊河流域
  • 6篇流域
  • 6篇河流域
  • 5篇气候环境
  • 5篇湖泊
  • 5篇季风
  • 5篇冰期

机构

  • 66篇兰州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甘肃省地质调...
  • 2篇哈密石油基地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文...

作者

  • 66篇张家武
  • 38篇陈发虎
  • 10篇强明瑞
  • 8篇程波
  • 8篇朱艳
  • 8篇李双
  • 8篇张玉枝
  • 7篇饶志国
  • 7篇周爱锋
  • 6篇陈建徽
  • 6篇王君兰
  • 6篇马雪洋
  • 5篇朱照宇
  • 5篇肖舜
  • 5篇郭小燕
  • 5篇黄小忠
  • 4篇陈硕
  • 4篇陈豆
  • 3篇赵艳
  • 3篇金明

传媒

  • 12篇第四纪研究
  • 9篇科学通报
  • 6篇湖泊科学
  • 5篇中国沙漠
  • 3篇地理学报
  • 3篇第十届全国第...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Acta B...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矿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1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2
  • 4篇2001
  • 3篇199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西北干旱区小冰期的湿度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08年
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区11条具有明确古湿度指示意义的气候记录,结合冰芯、地层沉积、湖泊沉积、树木年轮、河流阶地等各种研究资料和历史记载,研究中国西北干旱区小冰期的湿度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小冰期(1400-1920AD)从整体而言处于相对湿润的阶段:区内高大山系降水处于较高时段——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积累量增大,天山山间湖泊水位回升,祁连山敦德冰芯孢粉总浓度增加;而盆地内流系统水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塔里木盆地克里雅河和塔里木河流量增大,准噶尔盆地艾比湖水位上升,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量上升,居延海入湖水量增大,湖面扩展,青海湖盆地降水增加,有效湿度增大,苏干湖水体盐度降低,入湖水量/蒸发量之比升高。同时,较高分辨率的湿度资料显示,研究区东—南边缘地带在小冰期内部存在次一级的干湿波动,两个湿度较高的时期出现在16世纪和18世纪,分别与小冰期内部的两个相对温暖时期有很好的对应。中国西北相对湿润的小冰期主要是西风带强度增加和位置南移造成该区域降水增多和全球性普遍降温导致有效湿度增大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边缘地带小冰期内部冷干暖湿的配置则主要体现了夏季风的影响。
陈建徽陈发虎张家武杨保
关键词:小冰期中国西北干旱区
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在兰州召开
2006年
陈发虎张家武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新世干旱区
苏干湖沉积物粒度组成记录尘暴事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5
2006年
文章通过分析苏干湖表层沉积物、流域表层沉积物、大气降尘以及湖泊冰面囚固碎屑颗粒等的粒度组成,比较了流域地表沉积与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差异和苏干湖表层沉积粒度组成的空间变化。初步认为苏干湖沉积物粗颗粒组分(>63μm)主要由风力搬运入湖,>63μm组分的含量可以用来指示研究区尘暴事件的演化。结合湖泊沉积岩芯纹层计数年龄,重建的1000年来尘暴演化历史显示,在1210A.D.之前尘暴事件较弱,且变化幅度较小;1210A.D.以来则表现出高频率或者高强度,其中13世纪上半叶以及17世纪的高值段与东部降尘变化历史一致。就气候变化的特征时段(中世纪暖期、小冰期等)而言,尘暴事件主要与气候变冷情况下较强的盛行风场有关;而极端干旱区有效湿度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地表粉尘的释放,助长了尘暴事件的发生。
强明瑞陈发虎周爱锋肖舜张家武金明
关键词:粒度组成尘暴事件
2ka来苏干湖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被引量:49
2005年
选择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苏干湖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210Pb, AMS 14C以及常规14C等测年手段, 建立了苏干湖沉积岩芯2 ka以来的时间序列. 对湖泊沉积细颗粒中的碳酸盐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 结合流域地表水δ18O值的变化以及气温观测资料, 认为碳酸盐δ18O值指示了流域有效湿度的变化; δ13C值的变化与湖泊年内冰封湖面时期的长短有关, 间接指示了区域冬半年气温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2 ka来苏干湖地区气候变化序列, 其气候变化过程经历了5个阶段: 0~190 AD, 暖干; 190~580 AD, 冷干; 580~1200 AD(MWP), 暖干; 1200~1880 AD(LIA), 冷湿; 1880~1950 AD期间为冷干气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气候变暖. 碳同位素反映的2 ka以来冬半年气温的变化与历史文献记录以及其他地质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苏干湖同位素记录的2 ka来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意义.
强明瑞强明瑞陈发虎张家武周爱锋
关键词:同位素记录气候变化^210PB氧同位素分析沉积岩芯地质记录
内蒙古嘎顺诺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的环境意义
王君兰张家武李双郭小燕邓伟
中亚地区现代表土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8
2006年
在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沙漠、绿洲和戈壁及蒙古国南部戈壁等亚洲中部粉尘源区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样品的磁学性质(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表土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铁磁矿,含有赤铁矿和磁赤铁矿,并伴有少量顺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粒度主要是准单畴(PSD)和多畴(MD),超顺磁性颗粒含量较低,接近于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含量。中亚地区表土磁性矿物含量总体都较低,磁性矿物含量在空间上与降雨量成正比。研究结果指示西部地区(准噶尔盆地和南部塔里木盆地)表土样品较北部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蒙古高原)表土样品,其粗颗粒磁性矿物含量高,而细颗粒磁性矿物含量低。本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层古土壤磁性增强源自成土过程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夏敦胜魏海涛马剑英王训明张家武赵晖
关键词:环境磁学表土黄土戈壁
西风区全新世湖泊沉积碳酸盐氧同位素记录
张家武陈发虎赵艳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被引量:21
1999年
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风洞实验模拟,结合研究区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的线形沙丘与主风向的夹角为12.5°,与年合成输沙方向(RDD)的夹角为4.8°。年合成风向与主风向一致,但风向变率较大。风洞模拟实验揭示,当风向与线形沙丘的夹角较小时,沙丘背风侧均有旁侧气流存在,且随夹角增大而减弱。气流与输沙势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平行于沙丘的输沙分量显著大于垂直于沙丘的输沙分量,使线形沙丘纵向移动较快,约为10m·a-1。整体侧向移动不明显,但因风向变率较大,沙丘基座以上局部侧向移动频繁;平行于沙丘的气流分量大于垂直于沙丘的分量,加上背风侧旁侧气流盛行,使沙粒的总体运动方向平行于沙丘的走向方向,从而使线形沙丘在快速纵向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形态基本不变。
张家武陈广庭陈发虎王建民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线形沙丘动力学过程沙丘
石羊河流域表土孢粉与植被的关系被引量:37
2004年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带76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该流域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及主要植物花粉与其植物比例的关系.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各科属孢粉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同一科属孢粉在不同植被带中的代表性也各有差异,所以某科属孢粉的代表性问题需要在不同植被带中分别讨论.森林带的云杉属花粉和流域自身的大气环流状况是影响流域表土孢粉组合及各科属花孢粉与植物关系的主要因素.
程波朱艳陈发虎张家武黄小忠杨美临
关键词:表土孢粉植被干旱区石羊河流域
距今五千年左右环境恶化事件对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及其原因的初步探讨被引量:52
2001年
距今五千年左右全球普遍存在一次变化幅度较大的突发性环境恶化事件 ,此事件导致各地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的我国新石器文化表现为衰退和在某些地点的中断。气候环境变化是该时段影响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环境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可能原因是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生物营养源的变化 ,进而导致史前文化的变化。
朱艳陈发虎张家武安成邦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类文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