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
- 作品数:40 被引量:215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同一噪音环境下武夷湍蛙与凹耳蛙的求偶鸣声特征比较及其适应策略被引量:4
- 2013年
-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呜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结果显示,繁殖期武夷湍蛙在不同时段均能发出3-6个音节数不等的单一鸣声,每个音节由2—10个声脉冲组成,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2198.20ms,主频为2231.90Hz,信噪声强差为33.00dB,且鸣声不含超声组分,不具备超声通讯的基础。凹耳蛙在每天的18:00-21:00有集中呜叫行为,呜声平均持续时间为331.80ms,主频为6665.50Hz,信噪声强差为37.00dB,且呜声谐波包含超声组分,与前人描述一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夷湍蛙和凹耳蛙的鸣声主频和声强均高于背景噪音,噪音不会对其鸣声产生掩蔽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武夷湍蛙鸣声主频率〈凹耳蛙,推测其声信号传播距离相对后者更远,该蛙在噪音环境下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声策略(即采用多音节呜叫声、增加呜叫时长和呜叫频次等)来完成种内通讯,并通过改变呜声时长来体现雄性自身的品质,以便提高对雌性的吸引力。而相同噪音环境下的凹耳蛙则可能采用较为节约能量的方式提高声信号频率的通讯策略,完成种内竞争和交流。
- 张方陈潘赵书仪
- 关键词:凹耳蛙
- 舟山群岛蛙类的鸣叫
- 张方
- 关键词:舟山群岛牛蛙泽蛙鸣叫曲目
- 凹耳蛙的两性异形被引量:19
- 2013年
- 测量和比较采自黄山的凹耳蛙成体标本(雌雄各20个),统计结果表明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前臂及指长、前臂宽等两性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形态特征,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凹耳蛙雌雄两性在头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存在显著差异。凹耳蛙两性异形比达到0.418,雌性平均体长对雄性平均体长的比达到1.716。头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宽等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性斜率大于雄性斜率,说明雌性凹耳蛙上述局部特征随体长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雌性体长的繁殖力选择能够很好地解释凹耳蛙的两性异形。
- 陈旭张方陈潘赵书仪何志新
- 关键词:两栖动物凹耳蛙两性异形
- 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 simplex)鸣声的初步探究被引量:1
- 2013年
-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叫变化。共记录和分析了暗绿绣眼的雌雄普通鸣叫、雄性报警鸣叫与引伴鸣叫、繁殖期雄性领域鸣唱、个体间求救鸣叫与应答鸣叫、种间竞争鸣叫、黑暗环境下鸣叫等8种声音。结果表明暗绿绣眼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鸣叫,鸣叫的多样性为其种群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工具。
- 陈潘张方赵书仪
- 关键词:暗绿绣眼鸟声行为声谱分析
- 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营巢和产卵行为
- <正>扬子鳄营巢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夜间,尽管李炳华(1981)、顾文仪(1983)、许建(1989)、陈壁辉等(1979,2003)都对其进行过报道,但夜间观察受到方法的限制,其非自然性和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他...
- 张方吴孝兵孟维志朱家龙
- 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7
- 2010年
-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如何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野外实习效果,是很多高校生物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基于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山地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 吴海龙晏鹏严云志张方吴孝兵
- 关键词:野外实习脊椎动物学教学改革
- ZENK蛋白在牛蛙脑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 2018年
- 对比分析夏季和冬季雌、雄蛙脑中ZENK蛋白的分布差异,为进一步研究ZENK蛋白在脑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奠定基础。夏季和冬季雌、雄美洲牛蛙各3只,以其脑组织为实验材料,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ZENK蛋白的分布。ZENK蛋白在冬季牛蛙脑中无明显的阳性细胞,而在夏季牛蛙脑中的分布较多,主要分布在大脑纹状体、背侧皮质、原始海马和原始梨状区,间脑和中脑的视前区、视顶盖和被盖核团以及小脑的Purkinje细胞层等,阳性反应较强,有些还可见阳性突起。且夏季雌、雄牛蛙中ZENK蛋白的分布区域略有不同。雌蛙在背侧皮质、纹状体、视前区以及背、腹前侧被盖核中分布较多,雄蛙在这些区域分布较少;而在小脑分子层、颗粒层以及延髓的中缝核中分布较多。牛蛙脑中ZENK蛋白分布与其他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与其认知记忆、行为协调及视觉调节等有关;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牛蛙脑中ZENK的蛋白分布差异可能与其脑内的神经活动、雌二醇分泌及活跃的性行为相适应。
- 任敏徐冉梁娟娟张方晏鹏张盛周吴孝兵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牛蛙
-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技术及其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4
- 2003年
-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标记 ,具有只需极少量样品即可进行PCR扩增等优点 ,使之极其适合于保护遗传学研究 .阐释了微卫星的结构、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原理 ,简要论述了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其应用 。
- 晏鹏吴孝兵史燕张方
- 关键词:微卫星DNA多态性
- 雄性凹耳蛙的争斗鸣声及其打斗行为
- 2018年
- 2017年4月17日,在黄山浮溪完整地记录了2只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之间争夺领地的打斗过程、争斗鸣声以及其中一只蛙打斗后的鸣声,并用摄像机记录了此行为的过程。争斗大约持续了8 min,并产生了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实验共录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17声,打斗后鸣声7声,失败蛙的争斗鸣声6声,其中两只蛙同时鸣叫了1声。随后通过Praat语音软件获取鸣声的时域参数和频谱参数,并利用T检验来判断两只蛙争斗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以及胜利蛙打斗时与打斗后的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对两只蛙争斗鸣声的时域和频谱参数分析发现,胜利蛙以多音节鸣叫为主,其平均基频(8 150±1 305)Hz、最大基频(9 741±1 283)Hz、最小基频(5 809±1 139)Hz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3 932±1 122)Hz都高于失败蛙,尤其是平均基频和最大基频(P <0.05),而最小基频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二者差异并不显著(P> 0.05),但是胜利蛙的主频却要略低于失败蛙(P>0.05);失败蛙的鸣声中非线性片段时长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更大,甚至超过50%。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与打斗后鸣声进行比较,发现总时长、非线性片段时长和平均基频在争斗后都有明显减小(P <0.05),最大基频、最小基频有略微减小(P> 0.05),而音节间隔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和大小基频差都有所增大(P> 0.05),这可能是为了在争斗过程中更快地击退对手。因此,推测胜利蛙获取胜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鸣叫率以及较低的主频。本文描述了雄性凹耳蛙争斗过程中的鸣声特征,可对凹耳蛙雄性之间的竞争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章平金莹张方
- 水扬酸盐光度法测定蛋白质被引量:2
- 2002年
- 提出一种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 ,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蛋白质中的氨基氮转为氨 ,氨由水扬酸盐光度法测定 ,本法中有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70 0nm ,以氮计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70 0 =1.4×10 4 mol- 1·L·cm- 1,线性范围 0 - 5ug蛋白质 /ml,检出限 6 .9× 10 - 6g蛋白质 /L .
- 龚仁敏张方杨朝辉孙磊
- 关键词:蛋白质氨基氮最大吸收波长表观摩尔吸光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