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军

作品数:17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3篇断裂带
  • 3篇裂带
  • 3篇SSA
  • 2篇地震带
  • 2篇地震定位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前
  • 2篇地震预测
  • 2篇余震
  • 2篇余震序列
  • 2篇孕震
  • 2篇震前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深部
  • 2篇微震
  • 2篇响应比
  • 2篇矩张量
  • 2篇矩张量反演

机构

  • 14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长江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作者

  • 17篇李文军
  • 6篇陈棋福
  • 4篇王培德
  • 3篇王武星
  • 2篇邵志刚
  • 2篇尹祥础
  • 2篇张浪平
  • 1篇袁帅
  • 1篇崔子健
  • 1篇王海涛
  • 1篇刘晓霞
  • 1篇宋治平
  • 1篇李丽
  • 1篇刘琦
  • 1篇张小涛
  • 1篇李春来
  • 1篇王岩
  • 1篇李文巧
  • 1篇池顺良
  • 1篇孙安辉

传媒

  • 4篇地震
  • 4篇地震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震源扫描算法(SSA)进行微震的定位被引量:23
2006年
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震源扫描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SSA)来对地震定位和地震破裂面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不用精确拾取到时和计算理论地震图的情况下达到比较理想的定位效果。首先,文中阐述了2004年由Kao等人发展的SSA方法的原理;其次对扫描算法的分辨率进行了理论上的模拟,用5点试验证明了SSA的很强的分辩能力;最后将SSA应用于南北地震带微震的定位试验中去,发现它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较好地定出地震的位置。理论模拟和实际定位结果都证明,SSA是普通微小地震定位的一种好工具。
李文军陈棋福
关键词:地震定位南北地震带
卢龙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
卢龙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约70km处,它处于燕山块体和华北平原块体的结合部位。这个结合部位由多条北西西向延伸的活动断裂断续分布组成,是一个强烈活动的地震构造带——张渤带。在近东西向的地震活动带中,又有多条北北东——北东...
李文军王培德
关键词:矩张量反演
乌鲁木齐市活断层的地震观测与精定位
位于新疆中部的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西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地区位于全球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上,地震活动频繁,震中分布广泛,地震灾害严重,已经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新疆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
孙安辉李文军郑钊李乐罗艳陈棋福
关键词:活断层探测地震定位地震观测
基于地震活动图像的机器学习地震预测方法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开展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华北地区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根据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采用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震前大量不同时窗长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作为输入数据集,提出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并进行了震例回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选取“未拓展图像数据集”和“含拓展图像数据集”对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进行预测对比,结果显示,数据集样本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模型的精度,其中“含拓展图像数据集”预测地震的准确率可达77%;对于华北地区无震区、少震区的M≥5.0地震,可采用非1年窗长的较大时间间隔(3年、7年以上)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验证。
尹晓菲李文军许英才张晓东蔡晋安
关键词:地震活动图像地震预测
用震源扫描算法(SSA)研究列车源的运动被引量:12
2008年
用震源扫描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SSA)对2004年5月山东兖州试验时地震仪记录到的列车产生的一次振动波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短暂时间段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列车运动所产生的鸟巢形波形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段分离的方法,我们得到了3张有关震源分布的图像,图像显示列车正在由NW往SE行走穿过本区.扫描结果表明,列车震源经过适当预处理可以当作许多分散的小震源来分别处理,也显示了SSA方法处理象列车这种无法识别震相的数据波形具有的潜力.
李文军李丽陈棋福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被引量:10
2009年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尹祥础张浪平张永仙彭克银王海涛宋治平李文军张晓涛袁帅
关键词:汶川8级地震加卸载响应比地震前兆
近场精确定位在卢龙M_L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5年
从1982年10月19日卢龙6.2级地震余震近场数字地震资料的391条记录中,挑选出可用于精确定位的171条地震事件记录,采用Hypoinverse定位方法对45个事件进行了重定位.精确定位的震中分布显示出一卧倒的反“F”形活动地震构造的形态,两条NNE向断裂被一条WNW向断裂所截断,两组断裂呈脆性断裂常见的共轭状态产出,NNE向的断层正在相互贯通,卢龙附近的滦河河谷发育成了四面断裂包围的断陷盆地雏形.卢龙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走滑兼张性的断裂组合,这样的构造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整体活动习性相符,也反映了张渤带作为一个二级地块的分界截断NNE向的一系列断层所起的作用.
李文军王培德李春来陈棋福
关键词:发震构造
2012年印尼8.6级地震应变地震波的Hilbert-Huang时频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通过端点效应压制的Hilbert-Huang变换,对大同及沁源台布置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印尼8.6级地震激发的应变地震波形进行时频分析,结果显示印尼8.6级地震的主震和8.2级余震的应变地震波序列各个震相具有不同的时频特征:①地震波到达之前的所谓"环境噪声"部分,瞬时频率低,瞬时振幅小;②P波初至时,高频成分突然增加,振幅也随即增强;③S波到达时,频率有所降低而振幅剧烈上升;④面波到达时,振幅进一步剧烈上升达到整个序列的极大值;⑤尾波部分振幅逐渐降低,但与噪声部分相比频率依然偏高,振幅依然偏大。本文也将应变地震波与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对比,虽然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波形和Fourier谱具有极高的相关系数,但从Hilbert-Huang变换得到的边际谱上看,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有显著的区别,应变地震波比地震波记录的低频成分相对更多。通过Hilbert谱,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非平稳信号的局部特征,对于突变信号的地震波,Hilbert-Huang变换是一个较好的时频分析工具。
李文军张晶刘琦池顺良梁建宏王武星曹建玲
关键词:HILBERT-HUANG变换
“泛西南”地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及大震活动预测与追踪被引量:3
2017年
21世纪初,在中国西南及周边地区(本文称为"泛西南")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加卸载响应比(以下简称LURR)异常,根据LURR异常演化,我们于2008年首次提出该地区正在孕育着"超大地震"。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孕震积分It于2012年7月达到峰值。根据LURR与量纲分析方法结合得到的预测地震时空强的新方法,我们预测:2015年7月前后(±25月),在"泛西南"地区将发生8级左右"超大地震"。我们在2014年参加的两次会议上交流了这一预测结果,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强震发生在预测范围内。尼泊尔M_S8.1地震后,"泛西南"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大尺度异常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增强。It于2015年7月达到新峰值,超过了尼泊尔地震前的水平,因此,"泛西南"地区可能仍面临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
尹祥础刘月张浪平李文军袁帅张小涛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量纲分析
1982年卢龙M_S6.1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矩张量反演被引量:5
2006年
用矩张量反演的方法,通过对1982年10月19日河北卢龙MS6.1地震的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求解,认为卢龙盆地的主压应力轴方位角为N74°E,近东西向;而盆地的北边变为N43°E;在盆地中心有些部位主压应力轴转为北西方向,与盆地周边的主压应力轴方位几乎垂直.这说明在卢龙地震中构造的不同部位地壳应力方位很不一致,反映出卢龙地区构造活动的复杂性.一方面,由于卢龙位处中国大陆东部,受到来自东部的日本海盆地在太平洋板块驱动力作用下的挤压;另一方面,卢龙又夹持在燕山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因而受块体边界的限制也是很明显的.
李文军王培德陈棋福
关键词:矩张量反演余震序列构造应力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