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华
- 作品数:13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德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坏死因子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 2001年
- 周尊海李长贤扬乃龙赵青李荣华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肿瘤坏死因子DN细胞外基质
- 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
- 我科近年来,收治的患者中,70岁以上占56%,病种以脑血压管病伴有心、呼吸道等慢性疾病为主,老年性痴呆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解除顾虑,克服消极情绪,积极配合...
- 李秀峰李荣华
-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对策心理分析
- 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对血脂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继用胰岛素控制,共12周,检测控制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及SOD的变化。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血脂及SOD也得到明显降低。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的同时,可使血脂水平下降,并可有效降低SOD。
- 周尊海李荣华
-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血脂血糖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2005年
- 周尊海李长贤李荣华
-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血浆内皮素糖化血红蛋白脂质代谢
- 丹红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初诊老年重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初诊老年重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初诊老年重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丹红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A、B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中除红细胞压积外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两组治疗后相比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予以改善循环治疗;丹红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老年重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丹红注射液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 周尊海李荣华李萍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水平变化的关系
- 2001年
- 测定了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按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将其分为IS>0.6及IS≤0.6两组,经与正常对照比较,发现糖尿病患者TNF-α水平升高,IS≤0.6组升高更明显(P<0.01),相关分析发现,TNF-α与IS呈负相关(r=0.39),从而提示TNF-α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 周尊海李荣华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肿瘤坏死因子Α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HbA_(1c)及血脂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对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继续用胰岛素控制13周,检测控制前后血糖、血脂、血压、HbA1c、UAER的变化。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使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也使血脂及UAER、HbA1c降低(P<0.05或<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可使血脂、UAER、HbA1c水平下降。
- 周尊海李荣华
- 关键词:尿白蛋白排泄率血糖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周尊海李长贤李荣华高华叶秀清赵青石海燕
- 提示内皮素在糖尿病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并非唯一因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应使各代谢指标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此研究结果的推广普及,将使更多的糖尿病患...
- 关键词: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大血管病变
- 白细胞介素4与骨重建
- 1996年
- 白细胞介素4与骨重建德州市人民医院内科(253014)周尊海,李荣华综述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调节骨代谢方面的作用受到普遍关注,并已证实许多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骨细胞的功能与活性,从而影响骨重建。本文主要简述IL-4对骨重建细胞一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
- 周尊海李荣华
- 关键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骨重建
-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观察绝经前后妇女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细胞介素 1(IL - 1) ,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水平变化及其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尺桡骨中远端 1 3交界处桡骨骨密度 (BMD) ,小于 0 6 0 1g cm2 ( x - 2s)则诊为骨质疏松 (OP) ,据此将 5 5名妇女分为绝经前正常妇女 (NOP1) ,绝经后非骨质疏松妇女 (NOP2 ) ,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 (OP) 3组 ,测定其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中TNFα、IL - 1、IL - 6水平及血清中其他代谢指标。结果 OP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NOP1及NOP2组 (P <0 0 5 ) ,NOP2组虽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8) ;IL - 1、IL - 6在绝经后水平升高 (P <0 0 5 ) ,骨质疏松组升高更明显(P <0 0 1)。IL - 1、IL - 6、TNFα与年龄、绝经年限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与BMD、E2 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 ,与Ca Cr、Hyp Cr密切正相关 (P <0 0 5 )。血清PTH在OP组明显高于NOP1组 (P <0 0 5 )及NOP2组 (P <0 0 1) ,NOP1,NOP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年龄的增长 ,是启动细胞因子IL - 1、IL - 6、TNFα生成的主要因素 ,增加的细胞因子促进骨吸收增多 。
- 周尊海王桂兰董建军李荣华
- 关键词: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