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孝宾

作品数:43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脊柱
  • 18篇腰椎
  • 15篇手术
  • 13篇脊柱侧
  • 13篇脊柱侧凸
  • 13篇侧凸
  • 10篇术后
  • 8篇胸腰椎
  • 8篇后路
  • 8篇畸形
  • 8篇矫形
  • 7篇特发性脊柱
  • 7篇特发性脊柱侧...
  • 7篇青少年特发性
  • 7篇青少年特发性...
  • 6篇内固定
  • 6篇后凸
  • 6篇脊柱畸形
  • 6篇并发
  • 5篇结核

机构

  • 41篇中南大学湘雅...
  • 4篇湖南省第二人...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

  • 43篇王孝宾
  • 35篇吕国华
  • 30篇李晶
  • 28篇王冰
  • 19篇康意军
  • 11篇邓幼文
  • 11篇卢畅
  • 7篇刘伟东
  • 7篇李亚伟
  • 5篇盖景颖
  • 4篇谭晓菊
  • 4篇陈飞
  • 3篇李磊
  • 3篇赵兴娥
  • 3篇王卫星
  • 2篇胡嘉瑞
  • 2篇李如求
  • 2篇邝磊
  • 2篇何飞平
  • 1篇耿翔

传媒

  • 19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中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第一届中国S...
  • 1篇第7届长征脊...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男15例,女81例;年龄10~18岁,平均14.5岁。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随访22~68个月,平均42.2个月。根据术后肩部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肩部平衡组和肩部失平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肩部失平衡患者17例,发生率为17.7%。单变量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与术后肩部失平衡相关的3个独立因素为:术前锁骨角(OR=1.873,P=0.018)、术前主胸弯Cobb角(OR=2.222,P=0.028)和术后主胸弯Cobb角(OR=0.483,P=0.039)。其中锁骨角和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危险因素,术前锁骨角的正值越大,主胸弯角度越大,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性越大;术后主胸弯Cobb角为保护因素,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较大时,能相对避免肩部失平衡的发生。结论:术前锁骨角为正性倾斜、主胸弯角度较大和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过小可能是AIS患者主胸弯矫正后肩部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孝宾吕国华王冰李晶卢畅康意军李亚伟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
肿瘤间质比及联合免疫评分对预测脊柱脊索瘤患者生存预后的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脊柱脊索瘤中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免疫评分(immunescore,IS)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TSR及其联合IS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23例。由2位病理科医师对病理切片中的TSR进行独立评估,利用X-tile软件获得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及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具有最小对数秩P值的点,利用该点将患者分为高TSR组和低TSR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对77例脊索瘤标本进行CD3+和CD8+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子集的检测,再对其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得出IS,并将患者分为高IS组和低IS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临床和病理参数(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术前复发、周围组织浸润、级别、分期、切除方式、出血和坏死情况、TSR和IS)与患者结局(LRFS、OS)的关系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LR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s相关性分析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TSR联合IS和TSR或IS单独使用时的预测能力。应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评估两位评估者之间TSR测量的一致性。结果:两位评估者在TSR评估方面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924,P<0.001);Bland-Altman证实两位评估者之间TSR数据的平均差异较小,有良好的一致性(P=0.292)。单变量分析显示TSR、IS、年龄、周围肌肉浸润、手术切除方式与LRFS存在相关性(P<0.05)。TSR、IS、周围肌肉浸润、肿瘤分期、手术切除方式与OS存在相关性(P<0.05)。TSR与IS呈正相关(P<0.05),高IS预示着良好的临床预后,而低TSR和低IS患者存活率最低。LRFS的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周围肌肉浸润、TSR和IS可独立预测预后(P<0.05),OS的多变
郑博文邹明向刘福生吴海林王孝宾吕国华李晶
关键词:脊索瘤
骨水泥充填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将医用骨水泥灌注进骨折椎体内以充填骨折间隙的方法用于治疗青壮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对50例年龄在30~55岁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椎体高度丢失40%~70%合并部分瘫痪或无瘫痪的患者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撑开复位,必要时行椎管探查减压;然后经骨折椎体一侧椎弓根放置灌注骨水泥所需的工作套管,在透视监视下推注适量的骨水泥进入骨折块之间的空隙内均匀分布充填。手术后行X线片和CT片扫描并定期随访。结果:50例中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从前方漏出,2例从侧方漏出,2例经终板裂隙漏入椎间盘内,均无相关的临床症状出现。未发生椎管内或血管渗漏。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5年),X线片和CT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无丢失,椎体内无残留空隙,未见“骨水泥–椎体”之间有分离界面形成。骨折局部未出现后凸畸形。50例患者中15例形成骨折椎体和上、下椎体之间牢固的骨桥连接。50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联合伤椎内灌注骨水泥充填的术式治疗青壮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有效充填骨折椎体内的大的间隙而获得即刻及永久的稳定性,因而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
肖静王孝宾谭晓菊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水泥灌注后路固定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等术式。其中XLIF是一种于腹膜后、经腰大肌进行操作的微创术式,与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椎管神经干扰轻、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且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近年来X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其技术发展史、生物力学稳定性、手术特点、手术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归纳,以期为临床上XLIF的应用及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王经宇王孝宾韦超李晶王冰吕国华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特点外侧入路临床疗效腰大肌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翻修手术的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1位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胸腰段(T10-L2)爆裂性骨折翻修手术。原因包括:前路手术后内固定松动4例,其中畸形愈合局部后凸1例;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邻近椎体再次骨折2例;局部未融合假关节形成导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10例,其中5例残留明显后凸畸形;过度撑开导致融合失败,取内固定后出现后凸畸形2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6例,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例,轻至中度改善8例。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邻近骨折椎体骨水泥强化;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68(27.0±13.2)个月,没有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6至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坚强融合。围手术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Frankel分级上升0-2(1.3±0.7)级。末次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由术前平均7.6降至2.1,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由48.7降至10.3° 7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75°(42.5°±15.3°),术后矫正至-3°~10°(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0.7°±0.3°),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2.3%。结论:重视骨折椎体的前中柱重建是防止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措施。合理的翻修手术能够矫正畸形,融合骨折椎体从而缓解局部疼痛,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王孝宾吕国华李晶王冰康意军胡佳邓幼文
关键词:胸腰椎损伤脊柱骨折内固定翻修手术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重度僵硬胸腰椎畸形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重度胸腰椎畸形的并发症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2000年2月至2009年2月通过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重度胸腰椎畸形患者54例,男性23例,女性31例;年龄16~ 58...
吕国华王孝宾王冰李晶康意军邓幼文刘伟东
关键词:脊柱畸形后凸一期手术全脊椎切除
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合适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动物模型,探讨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疗效,以及局部给药后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椎间隙接种建立兔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2周每日局部给予不同剂量的纳米银水溶液,分实验组A[0.1 mg/(kg.d)],实验组B[1 mg/(kg.d)]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感染部位的影像学和组织学改变。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实验动物重要脏器的银含量,分析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mL)能100%诱导出脊柱的化脓性感染。1 mg/kg剂量纳米银能有效地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发生,有效率为75%;而0.1 mg/kg剂量纳米银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发生的效果不明显,有效率仅为25%。高浓度(1 mg/kg)纳米银会在脊髓、肝、肾、脾、睾丸产生蓄积,低浓度(0.1 mg/kg)纳米银仅在脊髓产生蓄积。结论:纳米银局部连续给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脊柱的化脓性感染,但在动物体内会产生蓄积作用,并且与给药浓度相关。
李晶唐钦邓露王孝宾盖景颖王明杨明
关键词:纳米银化脓性脊柱炎抗菌剂生物安全性
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状况与外科矫形选择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1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12.1°±8.0°(P=0.000),最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王孝宾王冰吕国华李晶李亚伟卢畅康意军
关键词:腰骶椎半椎体
经骶2髂骨螺钉内固定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 :评价徒手置入骶2髂骨(S2AI)螺钉的安全性,评估其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病灶清除、腰椎椎弓根-S2AI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16例,女9例,男7例,年龄38~73岁(63.5±14.3岁),其中11例大于60岁。10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T值<-3.5。术前、术后均规范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术后采用X线片和CT评价S2AI螺钉的位置,观察螺钉的相关并发症以及结核愈合情况。结果:1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术,6例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的手术方式。徒手置入30枚S2AI螺钉,冠状面螺钉的外展角(α)为50°~80°(65°±14°),矢状面螺钉与S1上终板的夹角(β)为-15°~16°(0°±12°),横断面上螺钉与中垂线的夹角(θ)为45°~57°(50°±9°)。术后CT检查发现1枚(3.3%)螺钉穿破髂骨内皮质,2枚(6.7%)螺钉穿破髂骨外皮质,穿破均小于5mm,没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2枚(6.7%)S2AI螺钉周围出现明显透光带(screw halo)。所有患者结核症状得到控制,术后6个月时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内固定断裂的情况发生,植骨均获得融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2.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2±0.7分(P=0.03)。结论:徒手置入S2AI螺钉是可行且相对安全的,可用于腰骶段结核患者的稳定性重建,为结核病灶治愈提供条件。
王孝宾王冰李晶吕国华卢畅康意军
关键词:脊柱结核腰骶段手术治疗内固定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
2017年
目的探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的33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初次手术时的年龄为5~9岁,平均(6.4±2.8)岁。统计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率,将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随访24~78个月,平均37.2个月。首次生长棒手术使脊柱获得平均(4.3±2.0)cm生长,后续撑开过程中脊柱每年获得平均(1.1±0.7)cm生长。19例发生了26个并发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6%,平均每例发生1.4个并发症。共有156次手术操作,单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单棒、皮下置棒和撑开次数(≥6次)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能够在矫正畸形的同时维持脊柱的生长,但是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发生率高。使用单棒、皮下置棒和撑开次数(≥6次)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王孝宾王冰吕国华李晶卢畅康意军
关键词:脊柱侧凸手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