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油田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据CT显示的血肿位置、形态、大小,确定头皮的穿刺点、方向、角度及深度,置入软通道进入血肿腔,通过抽吸及反复尿激酶液化引流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结果 44例脑出血患者,术后生存42例(95.45%),1例死亡(自动出院按死亡病例算),1例植物生存,病死率<4.55%(2/44);出院时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标准,本组优良率为79.55%(35/44)。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术能尽快清除血肿,尽早解除脑受压,微创,安全,疗效可靠。
- 常志锋王梅王汉松刘延余海涛
- 关键词:微创脑出血尿激酶血肿清除术
- 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脑积水患者神经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脑积水患者神经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70例脑积水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治疗组使用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评分及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较术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双侧推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VA、BA、MCA、ACA及P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脑室腹腔分流术及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均能有效提升脑积水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颅内血流动力,但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疗效果佳。
- 常志锋王梅
-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神经功能
- 弥漫性轴索损伤68例疗效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DAD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7年收治的6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按GOS评分结果,良好14例,中残24例,重残1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0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需早期诊断和治疗,采取积极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 常志锋王梅
- 关键词:疗效
- 经侧裂入路与经颞部皮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经侧裂入路与经颞部皮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经侧裂入路手术25例(侧裂组),经颞部入路手术25例(颞部组)。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侧裂组血肿清除率(96.00%,24/25)明显高于颞部组(68.00%,17/25;P<0.05)。侧裂组再出率(4.00%,1/25)明显低于颞部组(32.00%,8/25;P<0.05)。侧裂组预后良好率(80.00%,20/25)明显高于颞部组(44.00%,11/25;P<0.05)。结论与颞部皮质入路相比,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更佳,可显著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病人预后。
- 常志锋王梅岳常义崔永梅
- 关键词: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经侧裂入路
- TBI患者凝血功能、抗凝血酶、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与PHI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凝血功能、抗凝血酶III(ATIII)、凝血因子Ⅶ(FVII)的变化发展成为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方法选取我院TBI患者150例,其中发展成PHI的患者66例,为PHI组,未发展成PHI患者84例,收集时间2015年5月-2017年5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 h、48 h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蛋(Fg)及ATIII、FVII活性。每24 h随访患者头颅CT 1次,当再次CT扫描较首次CT扫描显示的出血性病灶扩大或有新出现的出血性病灶则诊断为PHI,否则为非PHI。结果PHI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48 h内PT、D-D均高于对照组患者,Fg、ATIII、FVII低于对照组,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NR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项凝血-纤溶指标、ATIII、FVII异常时PH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时(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及ATIII、FVII指标的异常,发生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发生,决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常志锋王梅岳常义
- 关键词:TBIPHIATIIIFVII
- 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术治疗,治疗组行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CK、LDH、NSE与血肿清除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CK、LDH、NSE值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CK、LDH、NSE水平,提高血肿清除率。
- 常志锋王梅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功能血肿清除率
- 钻孔冲洗引流治疗单房慢性硬膜下血肿106例体会
- 2013年
- 目的探讨钻孔冲洗引流治疗单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05年1月-2012年8月年收治的106例单房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单侧82,双侧24例,均采用钻孔术中冲洗配合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治疗。结果 103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3例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无颅内感染。结论钻孔冲洗配合颅脑引流器引流治疗单房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良好,能尽快清除残余血块,缩短术后引流时间,尽早解除脑受压,微创,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 常志锋王梅王汉松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冲洗引流
- 双源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治的价值。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8例,3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均行3D-CTA检查,8例同时行常规DSA检查,32例行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6例行介入治疗。结果 38例共计发现39个动脉瘤,3D-CTA检查发现36个动脉瘤,18例在术前行DSA检查。l例多发动脉瘤中3D-CTA遗漏1个大脑中动脉瘤,DSA能显示该动脉瘤,同时发现载瘤动脉存在脑血管痉挛。32个动脉瘤直接手术夹闭,术后存活36例(恢复良好32例,差4例),死亡2例,术中发现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载瘤血管及周围组织关系与3D-CTA显示无明显差异,无假阳性。结论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无创、快捷、安全的优点,并可显示动脉瘤立体结构,可作为重症破裂动脉瘤及体质差患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 常志锋王梅王汉松崔永梅翟广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性三维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