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娟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神经源
  • 3篇失禁
  • 3篇膀胱
  • 2篇源性
  • 2篇神经源性
  • 2篇神经源性膀胱
  • 2篇生物反馈
  • 2篇尿失禁
  • 2篇括约肌
  • 2篇患儿
  • 1篇电刺激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学
  • 1篇悬吊术
  • 1篇悬吊术治疗
  • 1篇治疗儿童
  • 1篇神经性
  • 1篇生理学
  • 1篇尿道
  • 1篇尿道括约肌

机构

  • 6篇山东大学第二...

作者

  • 6篇罗娟
  • 5篇刘倩
  • 3篇李金良
  • 3篇孙小刚
  • 3篇马楠
  • 2篇王若义
  • 2篇孙小兵
  • 2篇陈维秀
  • 2篇徐加龙
  • 1篇李艳华
  • 1篇李殿国
  • 1篇耿园园
  • 1篇张丽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功能性电刺激方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无收缩尿失禁的疗效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方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无收缩(NADS)尿失禁的疗效。方法:纳入68例NADS尿失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在每次治疗中,均以患儿可耐受的初始阈电流强度进行FE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则在每次治疗中期,在初始阈电流基础上增加电流强度至患儿可耐受的新的阈刺激强度,并持续至治疗结束。每次治疗时间为40 min,每周3次,疗程为12周。在治疗结束后至少6个月门诊随访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尿动力学检查(UDS)指标与尿失禁症状,对比两种方案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及随访6个月时,UDS指标逼尿肌漏尿点压、膀胱容量、逼尿肌最大压力、逼尿肌顺应性与尿失禁症状72 h总排尿次数、总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及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儿童NADS尿失禁,疗效确切且持续稳定,治疗中期增加电流强度方案疗效更佳,临床应用价值高。
罗娟刘倩
关键词:尿失禁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
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的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 H2O、(1.73±0.13)cm、(42.84±4.54)cm 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 H2O、(3.16±0.17)cm、(83.10±6.99)cm 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罗娟徐加龙刘倩孙小刚马楠王春田李金良
关键词:膀胱疾病尿动力学
可控性Malone顺行灌肠在神经性肛肠功能障碍患儿的应用评价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利用盆底肌电生理检测、肛门直肠测压及结肠传输试验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肛肠功能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行可控性Malone顺行灌肠(malone antegrade continence enema,MACE)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2005年5月至2013年8月对278例确诊为神经源性肛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的患儿(男142例,女136例;年龄3~16岁,平均年龄8.8岁)行盆底肌电生理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其中,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3~16岁,平均年龄7.8岁)行结肠传输试验,并与20例健康儿童(男14例,女6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2岁)进行对比;51例(男28例,女23例;手术年龄4~16岁,平均年龄9.3岁)行MACE,对手术前后的肛门功能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患儿组肛门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704.0±9.3)mv和(786.0±11.9)mv较对照组(356.0±7.3)my和(378.0±6.3)my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肛门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动作电位时限分别为(7.6±2.8)ms和(8.9±3.9)ms,较对照组(4.8±1.3)ms和(5.0±1.4)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阴部神经运动传导波幅为(0.5±0.3)mv,较对照组(1.7±0.2)mv明显降低;潜伏期为(2.6±0.4)ms,较对照组(1.8±0.3)ms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分别为(33.4±14.1)mmHg和(78.0±46.8)mmHg,较对照组(65.3±5.6)mmHg和(161.7±28.0)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排便感觉阈值为(69.1±37.0)ml,较对照组(42.5±15.2)m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全结肠传输时间为(72.6±6.6)h,较对照组(40.4±7.4)h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左半结肠传输时间为(20.9±4.2)h,乙状结肠传输时间为(32.8±5.2)h,与对照组(9.3±4.3)h和(1
耿园园张丽李艳华罗娟孙小兵
关键词:电生理学灌肠
生物反馈辅助盆底肌训练治疗儿童肌源性大便失禁89例被引量:12
2014年
评价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肌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肌源性大便失禁患儿89例,其中高位肛门闭锁术后35例,中间位肛门闭锁术后18例,低位肛门闭锁术后1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26例。临床评价41例为不良组,48例为优良组。所有患儿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2周,继续在家中坚持盆底肌收缩训练1年。46例肛门功能明显改善,43例无改善。优良组训练前肛管收缩压为(91.4±8.6)mm Hg,不良组为(45.8±20.7)mm Hg;训练后优良组肛管收缩压(137.8±19.6)mm Hg,不良组为(73.9±10.7)mm Hg。训练前肛管收缩压为80 mm Hg以上者46例,训练后41例肛门功能改善;80mm Hg以下者43例,肛门功能改善者5例。训练无改善的43例,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再行训练,29例肛门功能进一步改善。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对部分大便失禁患儿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训练前应行肛门功能评价,选择合适的病例,对于肛门功能较差者,可先行肛门括约肌重建,再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
李殿国罗娟孙小兵孙小刚刘倩徐加龙
关键词:大便失禁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儿童
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治疗儿童尿失禁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评价运用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治疗儿童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4~2018年因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的29例患儿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分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术后复查:①VCUG,膀胱颈均被抬高,并已纠正漏斗状开放状态;②功能性尿道长度增加1.04 cm(P<0.001)、最大尿道闭合压升高11.69 cmH2O(P=0.001),最大尿道压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根据ICI-Q-SF评分,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P<0.05),其中11例(37.93%)患儿通过配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等能达到完全控尿,余患儿均存在CIC不规范问题;④出现并发症患者共7例(24.14%),其中2例(6.90%)为本术式直接并发症。结论在配合术后CIC、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的前提下,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是治疗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的良好术式。
马楠王若义刘倩罗娟李金良陈维秀
关键词:尿失禁尿道括约肌
回肠近系膜缘纵行切开去管化成形补片法行膀胱扩大术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回肠近系膜缘纵行切开去管化成形补片法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22年1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因脊髓栓系综合征神经源性膀胱接受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的5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手术时年龄为(10.66±2.50)岁,年龄范围在3~18岁。按照回肠去管化纵行切开位置分为两组:回肠近系膜缘纵行切开去管化成形补片行膀胱扩大术组(A组)共19例,回肠对系膜侧纵行切开去管化成形补片行膀胱扩大术组(B组)共32例。术后1年对患儿膀胱容积比、顺应性以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在术前基本情况(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相关检查(膀胱容积比、充盈期逼尿肌压)、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膀胱容积比、顺应性以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存在一定差异(P<0.05)。A组术后膀胱容积比和顺应性比B组更大[(133.2±7.6)%比(93.7±4.0)%,χ^(2)=4.947,P<0.001;(25.0±3.4)ml/cm H_(2)O比(11.9±1.4)ml/cm H_(2)O,t=3.93,P=0.0006];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更低[(16.6±1.5)cm H_(2)O比(27.3±3.1)cm H_(2)O,t=2.792,P=0.01]。结论回肠近系膜缘纵行切开去管化成形补片法行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和顺应性,降低膀胱压力,减少手术中所需回肠段长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春田张振华马楠孙小刚罗娟陈维秀王若义李金良刘倩
关键词:膀胱肠系膜神经源性膀胱膀胱扩大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