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倞 作品数:27 被引量:64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项目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新型内窥镜辅助下经皮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初步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脊柱内窥镜系统——椎弓根镜系统辅助下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椎弓根镜系统设计工作通道为双通道,内镜通道用于放置小型内窥镜定位螺钉进入点,螺钉通道用于在内镜可视状态下椎弓根螺钉置入。 何二兴 郭倞 尹知训 郭志勇 郭炼锦 高巨洲关键词:经皮椎弓根螺钉 内窥镜 褪黑素信号通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检测褪黑素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5例AIS患者(AIS组)和6例非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的软骨组织(髂软骨或棘突软骨)行软骨细胞培养。取P2代细胞分别用浓度为0M、10-11M、10-9M、10-7M、10-5M褪黑素连续刺激3d。加入Brdu 12h后用ELLSA法标记,显色后在酶标仪450nm波长下检测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以评估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10-11M、10-9M、10-7M、10-5M)褪黑素刺激以后,对照组软骨细胞的OD值分别增加了(5.7±6.7)%、(32.1±11.1)%、(57.5±11.9)%、(103.2±16.2)%(P<0.05)。AIS组软骨细胞的OD值相分别增加了(-0.3±22.3)%、(5.8±29.9)%、(12.7±36.1)%、(10.2±44.0)%(P>0.05)。结论:褪黑素可以有效促进正常软骨细胞增殖,但是却无法有效促进AIS患者软骨细胞的增殖,说明AIS患者中褪黑素信号通路调节软骨内成骨的过程可能存在异常。 朱锋 邱勇 张兴 王渭君 刘臻 郭倞 吕峰 林小龙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褪黑素 增殖 软骨细胞 退行性腰椎脊柱侧凸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研究:终板法对比椎弓根法 目的:对退行性腰椎脊柱侧凸Cobb角测量的终板法和椎弓根法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可信度、可重复性及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158例退行性腰椎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患者... 郭倞 邓贤超 温涛 陈镜臣 尹知训 郭志勇 何二兴关键词:脊柱侧凸 COBB角 腰椎间撑开器的研制及其在腰椎滑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设计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腰椎间撑开器,探讨其在腰椎滑脱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国人腰椎解剖特点,在Solidworks软件平台上设计并定制一套厚度递增的腰椎间撑开器。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腰椎滑脱伴严重椎间狭窄患者,行腰椎间撑开器单侧椎间孔椎间复位、双侧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腰椎间撑开复位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术中出血量120~300 m L,平均出血量150 m L。术中未出现神经根、硬脊膜囊损伤。12例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5个月)。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滑脱间隙高度、腰椎滑脱距离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8.9%、68.1%,平均腰椎滑脱改善率为91.8%。完全复位5例,基本复位7例。随访期间未发现断钉断棒及融合器退出、下沉并发症。结论自行研制的腰椎间撑开器安全实用,能有效撑开严重狭窄的腰椎间隙,辅助腰椎滑脱复位。 尹知训 何二兴 郭倞 陈镜臣 郭练锦 高巨州关键词:腰椎滑脱 椎间隙狭窄 内固定器 单一后路矫形术对严重脊柱侧凸肺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7~2009年间有完整肺功能资料的胸弯Cobb角>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严重脊柱侧凸患者30例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年龄为10~36岁,平均17.0岁;其中男11例,女19例。使用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2年时的肺功能状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109.1°,脊柱侧凸矫形术后Cobb角平均下降至65.6°,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3.0%。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有轻微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患者的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升高了23.8%、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6%、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升高了23.6%、F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1%、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升高了25.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21.9%,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与术前Cobb角成负相关,术后肺功能参数的改善率均与术前Cobb角成正相关。结论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肺功能的改善越发显著,术前脊柱侧凸越严重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效果也越明显。 张兴 邱勇 朱锋 朱泽章 刘臻 郭倞 吕峰 林小龙关键词:脊柱侧凸 呼吸功能试验 内固定器 椎弓根镜辅助下置钉与传统经皮置钉治疗LDD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传统经皮置钉与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采用经皮置钉的LDD患者30例,将其分为经皮组和镜下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术后复查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螺钉位置及融合率。结果经皮组置钉84枚,镜下组置钉70枚。两组术中平均出血、手术平均时间、C臂透视平均次数、住院平均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镜下组VAS及ODI分别为(2.50±1.30)分及(50.00±3.50)%,经皮组VAS及ODI分别为(3.00±1.50)分及(58.00±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镜下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3.33%、80.00%;置钉位置经影像学复查,显示位置良好,病变节段融合良好,无螺钉松动。经皮组3枚(3.57%)螺钉位置偏差,行二次手术调整。结论椎弓根镜辅助下置钉治疗LDD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经皮置钉,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 皮斌 郭倞 陈镜臣 温涛 邓贤超 郭炼锦 高巨洲 尹知训 何二兴关键词:经皮椎弓根螺钉 微创内固定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新型内窥镜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新型内窥镜(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取1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采用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入长臂万向螺钉闭合复位治疗。... 郭倞 何二兴 尹知训 郭志勇 高巨洲 郭炼锦关键词:经皮椎弓根螺钉 内窥镜 胸腰椎骨折 通过增加粒子源数量提高骨水泥包裹后^(125)I粒子表面放射活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粒子源数量提高骨水泥包裹后^(125)I粒子表面放射活度的可行性。方法制作高1 cm、直径1 cm的骨水泥圆柱体模型15个,根据所包裹^(125)I粒子数量的不同随机分成A、B、C 3组(n=5),其中A组包裹2枚粒子、B组6枚、C组10枚。测量骨水泥包裹前^(125)I粒子表面总放射活度,然后将骨水泥填满模型,骨水泥未硬化前于模型中央植入^(125)I粒子,硬化后检测其表面放射活度,观察不同数量^(125)I粒子骨水泥包裹模型表面放射活度的变化。结果^(125)I粒子骨水泥包裹后模型表面放射活度明显低于包裹前(P<0.05)。A、B、C 3组包裹后活度衰减率分别为(98.96±0.13)%、(98.06±0.05)%、(95.11±0.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被骨水泥完全包裹后,增加粒子源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表面放射活度,但粒子射线的衰减仍非常严重,很难达到肿瘤靶区的有效吸收剂量,提示通过增加粒子源数量提高表面放射活度的方法并不可行。 吴梅祥 陈翠玲 符乙敏 郭倞 尹知训 何二兴 陈萍 白波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脊柱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骨黏合剂 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伴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伴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伴骨盆倾斜患者共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 邱勇 郭倞 刘臻 朱泽章 钱邦平 王斌 俞杨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共25例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接受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等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程度。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形角、椎管占位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24(12.6±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椎管得到有效减压,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椎体骨折复位愈合,随访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可避免椎管内直接减压,保护脊柱后方结构,减少手术创伤,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不完全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选择。 李明 何二兴 尹知训 郭倞 姚立权关键词:胸椎 腰椎 内固定器 骨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