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口腔
  • 2篇性细胞
  • 2篇牙周
  • 2篇牙周病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性
  • 2篇炎症性细胞因...
  • 2篇益生菌
  • 2篇逃逸
  • 2篇体外
  • 2篇龋病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因子
  • 2篇鳞癌
  • 2篇免疫
  • 2篇免疫逃逸
  • 2篇免疫细胞
  • 2篇口腔鳞
  • 2篇口腔鳞癌
  • 2篇分泌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8篇陆峻君
  • 2篇陈思秀
  • 2篇孔祥丽
  • 2篇张平
  • 2篇郝玉庆
  • 2篇冯云
  • 2篇张朝良
  • 2篇肖丽英
  • 2篇王露霏
  • 2篇李燕
  • 2篇李小玉
  • 1篇韩耀伦
  • 1篇万呼春
  • 1篇张和平
  • 1篇谢萍
  • 1篇惠甜倩
  • 1篇景欢
  • 1篇于淼
  • 1篇方婕
  • 1篇李璐

传媒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肿瘤多学科综...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益生菌产品种类及其对口腔生态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益生菌是具有生物活性,摄入适当量时可以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益生菌产品为含有益生菌的制品,主要有酸奶、奶酪等。益生菌在口腔环境中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包括致龋菌和牙周病原菌,本文就益生菌产品的现况、益生菌对龋病牙周病影响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王露霏陆峻君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菌产品龋病牙周病
口腔链球菌对伴放线嗜血菌生长影响的体外实验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对伴放线嗜血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伴放线嗜血菌BHI琼脂板,将4种口腔链球菌菌悬液滴注于其上,兼性厌氧培养48h,观察有无抑菌现象。分别将4种口腔链球菌与伴放线嗜血菌等体积等浓度混合制成双菌种悬液在液体BHI中培养,每隔4h取浮游菌悬液梯度稀释,接种于BHI琼脂板上培养48h,计数伴放线嗜血菌占菌落总数的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双菌种生物膜生长情况。结果:琼脂扩散实验显示,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周围出现抑菌圈,唾液链球菌周围未出现抑菌圈。伴放线嗜血菌所占双菌种混合细菌的比例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生物膜观察显示,单菌种伴放线嗜血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较口腔链球菌时间长;双菌种混合培养时伴放线嗜血菌的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结论:4种口腔链球菌抑制伴放线嗜血菌生长。
于淼陆峻君张朝良郝玉庆
关键词:口腔链球菌
活化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炎症性细胞因子促进口腔鳞癌免疫逃逸
目的 探讨活化免疫细胞在口腔鳞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PHA刺激健康人PBMC,模拟免疫细胞体内活化过程,以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的PD-L1为靶蛋白,采用体内外实验,分析活化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相关炎症细...
冯云陆峻君肖丽英孔祥丽李小玉陈思秀李燕朱株张平
关键词:口腔鳞癌免疫细胞免疫逃逸PD-L1
活化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炎症性细胞因子促进口腔鳞癌免疫逃逸
目的 探讨活化免疫细胞在口腔鳞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PHA刺激健康人PBMC,模拟免疫细胞体内活化过程,以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的PD-L1为靶蛋白,采用体内外实验,分析活化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相关炎症细...
冯云陆峻君肖丽英孔祥丽李小玉陈思秀李燕朱株张平
关键词:口腔鳞癌免疫细胞免疫逃逸PD-L1
文献传递
益生菌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益生菌(Probiotic)是添加入食物的能够增加营养摄入并改善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活菌。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益生菌促进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最先接触到益生菌并且也有其特有的微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益生菌对口腔微生物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益生菌在口腔的定植,益生菌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益生菌对口腔细菌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益生菌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进行综述。
李璐陆峻君
关键词:益生菌口腔微生物
大蒜油漱口液对牙菌斑抑制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蒜油漱口液作为机械除菌的辅助措施,对牙菌斑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 选取17名青年志愿者,依据随机双盲、自身对照的原则,每位受试者分别随机先后含漱大蒜油漱口液(大蒜油组)、复方氯已定(口泰)漱口液(口泰组)、安慰剂(安慰剂组)。测试前彻底全口洁治,每种漱口液测试周期为3d,期间停止一切口腔清洁措施。3d后,采用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标准来记录菌斑指数值。中间间隔1周,再使用另一种漱口液,直至3种漱口液测试完。最后比较3组菌斑指数。结果 大蒜油组和口泰组菌斑指数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蒜油组的菌斑指数高于口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蒜油作为天然药物,对牙菌斑抑制有显著作用。
王露霏惠甜倩景欢方婕陆峻君
关键词:大蒜素牙菌斑
牙体硬组织多频率电阻抗性体外比较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多个频率交变电流对成年人离体牙牙本质、牙釉质和咬合面龋齿的电阻抗特性的影响,明确选择交变电流频率对测量牙齿电阻抗的作用。方法:使用成年人新鲜离体牙做研究对象,暴露牙根部牙本质,使用LCR数字电桥,在100Hz、1000Hz和10KHz频率下,测量牙本质之间、牙本质与牙釉质之间、牙本质与咬合面龋患之间的电阻抗,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牙本质之间、牙本质与牙釉质之间,牙本质与咬合面龋D1、D2和D3之间在100Hz测量频率下的电阻抗分别是(36.5±5.0)MΩ,(80.7±11.3)MΩ,(70.5±5.2)MΩ,(60.6±5.1)MΩ,(25.5±6.3)MΩ;在1000Hz测量频率下的电阻抗分别是(22.7±4.0)MΩ,(29.5±6.1)MΩ,(21.6±2.3)MΩ,(18.9±3.2)MΩ,和(20.5±5.4)MΩ;在10KHz测量频率下的电阻抗分别为:(3.5±0.5)MΩ,(3.6±1.0)MΩ,(2.5±0.5)MΩ,和(2.0±0.5)MΩ。其中,在100Hz测量条件下,牙本质之间、牙本质与D3咬合面龋之间的电阻抗明显低于牙本质与牙釉质之间的电阻抗(p<0.05),而在1000Hz和10KHz测量频率下,牙本质之间、牙本质与牙釉质之间,牙本质与咬合面龋之间的电阻抗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咬合面龋中,100Hz频率下,牙本质与D3龋之间的电阻抗明显低于牙本质与D1和D2龋之间的电阻抗(p<0.05)。结论:牙本质之间的电阻抗明显小于牙本质与牙釉质之间的电阻抗;牙本质与咬合面龋之间的电阻抗明显小于牙本质与牙釉质之间的电阻抗;牙体组织对低频交变电流的电阻抗明显大于对高频交变电流的电阻抗。
谢萍万呼春陆峻君张和平
关键词:牙本质牙釉质龋齿电阻抗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致龋菌生长关系的体外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4种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S.mutan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在体外共培养时相互间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改良琼脂扩散法和双菌种液体培养观察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生长的相互关系;扫描电镜及菌落计数观察双菌种生物膜形态和细菌比例的差异。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琼脂扩散法抑菌实验表明,A.actinomycetemcomitans对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的生长无抑制作用,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在双菌种液体培养中,A.actinomycetemcomitans所占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培养12h后,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4h在S.mutans和L.acidophilus组中的比例下降为0。生物膜的观察表明,单菌种A.actinomycetemcomitans成块状散在黏附,无完整生物膜形成,4种致龋菌在48h均形成结构完整的生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结构。与单菌种相比,加入A.actinomycetemcomitans后,致龋菌的生物膜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更换培养液后,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混合菌种生物膜中的比例仍随时间延长下降,72h降低到最低点,各时间点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4种致龋菌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
韩耀伦郝玉庆张朝良陆峻君
关键词:伴放线放线杆菌牙周病致龋菌龋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