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玲
- 作品数:27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黑河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跨文化能力是学生外语学习的核心能力。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蕴涵着重要的“课程思政”育人要素。文章拟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政教育融入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着手,剖析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课程思政元素缺位的现象及原因,以价值观培养为导向,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能力培养、双向跨文化意识及能力培养和跨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探讨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思政教学策略。
- 陈艳玲祁立伟常丽坤
-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核心能力培养
- 对英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探讨被引量:4
- 2011年
- 英国文学是英语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文章分析了英国文学教学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对英国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通过英国文学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陈艳玲
- 关键词:英国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 汉、英、俄称谓方式的民族文化色彩
- 2012年
- 称谓语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对社交称谓和亲属称谓进行研究,对比汉、英、俄称谓语蕴含的不同民族文化,探究造成差异性的原因,进一步阐释只有真正理解汉、英、俄称谓语的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运用称谓语,取得交际的成功。
- 陈艳玲任波
-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文化差异
- 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被引量:8
- 2007年
- 从伊丽莎白到爱玛,奥斯丁凭借其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获得了读者的宠爱,而英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正始于19世纪,始于奥斯丁。奥斯丁以她的道德观和深邃无比的观察力,成为文学评论界唯一能不断与莎士比亚并提的女作家,在她的笔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不再是没有经济自主权下的女性拿来与自由交换的等价物,奥斯丁作为一个女性写作主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价值的新认识与爱情、社会、性格、道德、命运的复杂关系。
- 陈艳玲刘利坤
- 关键词:奥斯丁小说女性意识
- 从“赵汤之战”看美国华裔文学中国文化的书写
- 2012年
-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的独特产物,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一直在进行一场论战,就是人们所说的"赵汤之战",这场论战已经成为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书写无法回避的话题。赵、汤之战的实质是华裔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书写中国文化的问题。
- 陈艳玲
-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文化
- 英、汉、俄称谓方式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本文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比较了英、汉、俄社交称谓方式以及亲属称谓的差异,目的在于使交际的双方在语言交际中选择恰当得体的称谓,使交际获得成功。
- 陈艳玲
- 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
-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探究被引量:3
- 2021年
-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尤其是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成为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根据概念、目标,构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的策略及实施路径,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借鉴及实践启示。
- 陈艳玲李莹
-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
- 大学英语信函演示挂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学英语信函演示挂架,它涉及大学英语用具技术领域,框架的上端安装有挂接架,主动辊、从动辊分别安装在框架的上端与下端,主动辊与从动辊上分别绕接有输送带,纵向隔板与横向隔板分别纵向、横向的设置在框架的中部...
- 陈艳玲
- 论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被引量:9
- 2013年
-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平台。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使之成为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 唐一萌陈艳玲
-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 谈英、汉、俄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
- 2011年
- 人类对于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概念来自于大自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探索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及总结.在荚、汉、俄三种语言中,数字作为计算功能的意义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数字,英、汉、俄有着不同的联想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并由此而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方面的影响来阐述英、汉、俄数字文化的差异。
- 陈艳玲贯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