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道振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骨折
  • 4篇颈椎
  • 3篇少年
  • 3篇少年期
  • 3篇青少年
  • 3篇青少年期
  • 3篇胫骨
  • 3篇疗效
  • 3篇内固定
  • 3篇固定术
  • 3篇关节
  • 2篇植骨
  • 2篇植骨治疗
  • 2篇入路
  • 2篇手法
  • 2篇通脉
  • 2篇平台骨折
  • 2篇曲度
  • 2篇椎间盘
  • 2篇肱骨

机构

  • 15篇商丘市第一人...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17篇陈道振
  • 11篇赵志坚
  • 10篇陈坤峰
  • 4篇徐继胜
  • 4篇眭承志
  • 3篇王晓乐
  • 3篇朱鑫
  • 2篇樊孝俊
  • 2篇张俊霞
  • 1篇高坤
  • 1篇崔峰
  • 1篇丁丁
  • 1篇高延征
  • 1篇郭伟杰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校医
  • 1篇中医正骨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临床研究
  • 1篇2009年河...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内外侧双切口入路和膝前Y型切口入路两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结果膝前Y型切口入路组较内外侧双切口入路组显露好,手术时间相对较短(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前Y型切口组出现皮肤坏死机率高于双切口组(P<0.05),感染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应根据适应症范围合理选择。
陈道振陈坤峰赵志坚
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入路疗效
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少年期症状性颈椎曲度异常的影响
为了观察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少年期症状性颈椎曲度异常的影响,将75例青少年期颈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坐位枕颌带牵引法治疗,参照Borden氏颈椎测量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陈道振眭承志
关键词:颈椎曲度异常理脊通脉手法
文献传递
微型钢板与微型指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掌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微型指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掌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60例掌骨头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9例行微型钢板治疗患者为对照组,31例行微型指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患者为研究组。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为96.77%,较对照组72.41%更高(P<0.01)。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0±1.2)周,较对照组(10.2±1.3)周更短,(P<0.01)。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3%,较对照组的24.14%更低,(P<0.05)。结论与微型钢板相比,微型指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掌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理想,且加快了骨折愈合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徐继胜朱鑫陈道振赵志坚陈坤峰
关键词:微型钢板微型外固定支架掌骨指骨骨折
静态进展性牵伸结合关节松动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静态进展性牵伸(SPS)联合关节松动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6例TKA术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3例),参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实验组给予SPS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翻角度、最大屈曲角度。结果实验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3.94%)显著高于参照组(75.76%),差异显著(P <0.05);治疗后,实验组内翻角度显著小于参照组,最大屈曲角度显著大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 TKA术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给予SPS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关节活动障碍,提高膝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徐继胜朱鑫陈道振赵志坚陈坤峰
关键词:关节松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功能
青少年期颈椎病病因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7年
陈道振樊孝俊眭承志
关键词:颈椎病患者青少年期颈椎间盘退变继发性改变低龄化趋势神经血管
经后方正中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经后方正中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创伤外科收治的9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24~78岁,平均42.8岁;AO/OTA分型:C1型20例,C2型51例,C3型27例;致伤原因:平地摔伤13例,道路交通伤46例,高处坠落伤3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n=50)和B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n=4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195.0±28.9)mL多于B组(158.8±19.1)mL,手术时间(129.4±35.4)min和术后住院时间(9.8±2.0)d长于B组[(106.1±22.2)min,(7.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肘关节旋转活动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MEPS(54.1±9.1)分高于B组(47.1±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6、12个月MEP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8.0%vs.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方正中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相对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其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对术者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体弱者。临床上应视具体情况,个性化选择合适的方案。
陈道振赵志坚徐继胜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l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3.0—68.0岁,平均(38.2±3.7)岁;16例为闭合性骨折,5例为开放性骨折;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d,平均8,5d。所有患者均采用L型解剖锁定加压骨板排状螺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方法治疗。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8~3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6~24周,平均18.2周。根据Burwell-Cham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7例,复位可4例;末次随访时按Mazur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采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可有效预防关节面二次塌陷,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效果满意。
陈道振赵志坚陈坤峰白天峰张俊霞
关键词:胫骨骨折植骨
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锚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锚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32-60岁,平均46.8岁;受累2个节段15例,3个节段11例。均一期行颈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锚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术前、术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进行评价,随访观察假体稳定性、置换节段活动度和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5±15)min,出血量为(100±20)ml。随访6~20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9.08±1.72)分增加至(14.88±1.37)分,NDI评分由术前(40.31±4.97)分降至(25.23±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置换节段颈椎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均顺利融合,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假体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锚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减少融合节段,降低长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陈道振高坤赵志坚陈坤峰高延征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1例;年龄17~65岁,平均43.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5.8 d。所有患者采用L形或T形骨板排状螺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方法治疗。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疗效。测量比较患者术后3 d与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股胫角。结果:3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2.2±0.6)h,术中出血量平均(310.5±36.2)ml,住院时间平均(14.8±2.7)d。3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2个月。36例患者术后3 d与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股胫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8例,良13例,中4例,差1例。结论:采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预防关节面二次塌陷,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效果满意。
陈道振赵志坚陈坤峰徐继胜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植骨
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采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法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A1组28例与A2组18例.A1组患者完成手术后给予中医骨折三期治疗;A2组患者完成手术后给予一般治疗.对比A1组与A2组患者完成手术后患处疼痛肿胀感恢复的程度.结果 对A1组与A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实施患肢肿痛评价,发现A1组相关症状减轻的程度显著优于A2组(P<0.05).结论 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在其完成手术后实施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并且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
陈道振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