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荣久

作品数:2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外交
  • 5篇话语权
  • 3篇周边外交
  • 3篇领土
  • 3篇领土争端
  • 3篇国家角色
  • 2篇内政
  • 2篇中印
  • 2篇外交决策
  • 2篇国内政治
  • 1篇地区贸易
  • 1篇地区秩序
  • 1篇东亚地区秩序
  • 1篇动机
  • 1篇多边外交
  • 1篇心理
  • 1篇行为体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成果
  • 1篇学术界

机构

  • 18篇山东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马荣久
  • 2篇马荣久
  • 1篇王炳林
  • 1篇牛军

传媒

  • 3篇当代世界社会...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国际论坛
  • 2篇当代亚太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国际展望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南亚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国际政治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战略决策研究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与东亚地区安全——以地区复合安全的“过程导向”为视角
2010年
鉴于中国和东亚地区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双方在安全领域内的互动关系不仅在本地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思考。国际关系研究已为此提供了几种关系模式,如中国中心的等级制,权力转移背景下的"安全困境",大国协调或共治,地区安全共同体等。上述看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结构(结果)决定论的烙印,并不具有说服力。作者提出地区复合安全的"过程导向"的分析范式,即东亚安全是地区复合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亚在安全领域的互动关系,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过程导向"的根本特征。文章对ARF机制下中国的适应与"学习"及中国在朝核危机中的角色与作用两个案例的实证分析,显示出"过程导向"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塑造中国自身的安全,而且有利于重塑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秩序。
马荣久
中国提升地区制度性话语权的路径探析
2019年
制度性话语权融合了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两个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制度性权力主要是指通过规则、程序及其所界定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来指引、约束他者的行动(或非行动)的能力。话语权则意味着一方有能力去影响和塑造他者思考问题或议程的方式,尤其是有能力倡导和传播一套话语和理念作为集体行动的向导,并借助它们对于互动进程中的规范和规则予以解释和再解释。基于上述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旨在探析中国提升地区制度性话语权的路径。
马荣久
关键词:话语权集体行动非正式相辅相成
国外关于中印领土争端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1962年中印两国因领土争端爆发了一场边境战争。40余年来,国外研究中印领土争端的学术成果不断取得进步。总的来看,国外学术界对于中印领土争端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马荣久
关键词:领土争端中印学术成果学术界
地区贸易制度框架的构建与中国的选择被引量:2
2018年
在冷战后亚洲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地区贸易制度框架的构建,成为演进中的亚洲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内容与显著特征。亚太经合组织与"APEC方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东盟方式",双边自贸协定与自贸区建设,制度竞争与制度制衡,是地区范围内国家间互动关系日益"制度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地区秩序变化和演进的重要表征。对于中国而言,积极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制度框架下合作的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双边和多边机制"两条路径,主动参与构建地区性组织和机制,塑造地区贸易规则,是提升自身在地区贸易领域制度性权力的必由之路。
马荣久
关键词:地区贸易周边外交
精英分裂、成就动机与战略透支——以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政策为例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探讨了精英分裂与领袖成就动机诱发的战略透支现象,发现领袖成就动机致使战略目标僵化,精英分裂引发战略手段低效甚至是逆转与波动造成无效,浪费战略资源投入,最终诱发战略透支。本文以北宋中后期拓边西北的政策为例来检验以上观点的可信性。在这个案例中,宋神宗与宋哲宗的成就动机致使北宋富国强兵与对外扩张的目标僵化,新旧党争导致的精英分裂导致拓边政策低效甚至逆转与波动,进而导致战略资源浪费,最终使宋神宗、宋哲宗两代出现了严重的战略透支现象,这一现象也没有得以及时修正,最终使得北宋国力衰弱而在女真崛起的攻伐下走向灭亡。
张一帆马荣久
关键词:成就动机
地区制度框架下的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被引量:1
2020年
日益拓展的亚洲地区制度框架在地区相关国家的互动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亚洲地区"制度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方,中日在制度框架下的互动是双边关系发展态势的显示器,也是双方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测量仪。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在地区制度框架下的互动经常伴随着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的竞争;然而,重要的是,有关地区组织和机制为培育中日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支撑平台,并有能力塑造当下中日关系积极转向的持续演进。从根本上说,在中日双方在地区制度框架下的互动中,合作具有内生性特征,竞争与制衡则是外生性特征。有效应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对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握中日关系的发展态势和走向,必须重视一系列地区性组织和机制在其中所扮演的"稳定器"与"孵化器"的角色。
马荣久
关键词:中日关系话语权
“受害者心理”与外交决策——以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1959—1962)被引量:17
2008年
在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心理学理论中的"受害者心理",并以1959—1962年中印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受害者心理"支配下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当中印领土争端凸显后,印度决策者的信息解读无视中国方面的善意信号与和解姿态,甚至一味夸大其敌意和威胁;与此同时,印度决策者高估己方立场和主张的合理性,并据此选择行动方案。印度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的重大偏差,是"受害者心理"影响外交决策的消极后果,是中印边界纠纷升级为边境战争的症结所在。
马荣久
关键词:外交决策
国内政治与外交决策——以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1959~1962年)被引量:8
2009年
理解一国国内政治如何影响和作用于外交决策,需要具体考察国内层次的各个行为体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种作用的存在是否导致外交决策背离了国内、国际环境某种妥协的均衡则主要取决于各行为体在所涉及的对外政策问题上的不同偏好、有关信息在国内的流动特点以及着眼于政权安全的政治领导人对自身权力地位变化的认知与应对。以此为向导,作者着力剖析了1959~1962年间中印领土争端问题上的印度对华决策。由此,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印度国内政治对尼赫鲁政府对华边界政策和决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我们从学理上动态地去把握一国国内政治与外交决策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分析范式。
马荣久
关键词:国内政治外交决策
亚洲地区秩序构建的制度动力与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以地区性国际组织、多边机制等为代表的地区制度框架的成长,反映演进中亚洲地区体系的一个显著变化。地区制度框架下的互动推动国家之间构建起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关系性逻辑和理念,并对于地区力量相对变化做出包容性回应。与此同时,各方对于主权和平等、软制度和弱约束、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强烈诉求,成为亚洲地区秩序构建的重要动力和显著特征。亚洲地区秩序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未来图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地区是否持续构建起有效运作的组织和机制。在国家日益崛起的进程中.中国在地区制度框架下的外交政策和行为应以明确的秩序理念为前提,以明确的国家角色为核心.从而为塑造地区和全球秩序贡献力量。
马荣久
关键词:周边外交
中美权力转移与亚洲地区体系被引量:13
2014年
地区体系不仅是支撑全球霸权的组成部分,也是崛起中的大国权力与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的重要根基;地区体系不仅是国家实力、尤其是大国实力分配的场所,而且还是塑造国家之间态度、观念和身份特征的"熔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区体系是决定权力转移的动力与结果、形态与特征的最为关键的层次。中美权力转移的进程——无论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美国的"重返亚洲"——显示出地区体系对于大国之间相对权力变化、身份定位和政策选择的深刻塑造。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前景,不仅取决于两个大国的双边关系和外交政策,而且蕴涵于亚洲地区体系的发展进程之中。只有一个保持了"主体性"的亚洲地区,以及在该地区建立更可持续和更具建设性的地区秩序架构和地区制度安排,才能够真正发挥缓解权力转移困境、进而增加全球体系和中美大国关系稳定性的作用。
马荣久
关键词:权力转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