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建曾

作品数:18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汉族
  • 3篇汉族人
  • 3篇VAL34L...
  • 2篇动脉
  • 2篇动脉血
  • 2篇动脉血栓
  • 2篇动脉血栓性疾...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疾病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尿素
  • 2篇血清尿素氮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性
  • 2篇血栓性疾病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血压

机构

  • 11篇深圳市宝安人...
  • 6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吴建曾
  • 11篇涂传清
  • 5篇潘春燕
  • 5篇黄绵清
  • 4篇谢春英
  • 3篇李建辉
  • 2篇彭运生
  • 2篇程明刚
  • 2篇徐波
  • 1篇王燮衡
  • 1篇陈群蓉
  • 1篇邓春艳
  • 1篇万胜明
  • 1篇潘春燕
  • 1篇张勤
  • 1篇幸思忠
  • 1篇赵锦
  • 1篇赵锦
  • 1篇李建辉
  • 1篇钟馥霞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10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并文献复习
<正>目的探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认识过程、鉴别诊断及发生机制。方法对1例EDTA-PTCP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 例36岁男性患者因左下颌肿块入院,术前3...
吴建曾涂传清赵锦徐波
文献传递
产后甲状腺炎误用甲巯咪唑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一例病例报告
患者,女,26岁。因“畏寒、发热、咽痛5天”于2007年7月4日急诊住院。2007年4月3日患者在外院顺产一子,当时血常规:WBC 6.2×10/L,分类中性粒细胞83.6%,淋巴细胞12%,单核细胞4.4%,HGB 9...
涂传清吴建曾杜战平
文献传递
妊高征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水平的变化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通过测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5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实验组)与43例正常妊娠的孕妇(对照组)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尿酸水平也显著增高(P<0.005),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随着病情加重,均有升高趋势(P<0.01)。结论测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对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吴建曾程明刚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尿素氮肌酐尿酸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半定量固相免疫层析测定法检测46例新生儿败血症及两个对照组,组一: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组二:20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结果46例新生儿败血症组血清PCT水平有26例>0.5 ng/ml,10例>2.0 ng/ml,7例>10 ng/ml阳性率达93.49%。其它两对照组各仅1例PCT水平>0.5 ng/ml,阳性率为0.05%,相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一项快速有效诊断和评估病情的检测指标。
彭运生万胜明吴建曾王燮衡潘春燕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新生儿败血症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及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突变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及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突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69例脑梗死及67例正常对照的CBS 844ins 68突变频率及MTHFR C 677 T突变频率。结果:MTHFR C 667 T及CBS 844ins 68的各种因型频率在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MTHFR C 677 T及CBS844ins 68基因突变可能不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涂传清黄绵清吴建曾幸思忠谢春英潘春燕蔡朝明
关键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突变脑梗死PCRPCR-RFLP
我院成人大红细胞症的病因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大红细胞症(macrocytosis,MCV≥100fl)的病因及血液学意义。方法利用SysmexSE-9000血细胞分析仪,筛查我院近18个月内科住院患者3886例,发现大红细胞症70例(1.8%),对上述大红细胞症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查、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学、血清B12及叶酸浓度测定,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测定等,依据上述资料确定病因诊断。结果本组70例大红细胞症中,巨幼细胞性贫血6例(8.6%),其中4例为维生素B12缺乏,1例为叶酸缺乏,1例为维生素B12和叶酸均缺乏。非巨幼细胞性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正常)57例(81.4%),其中酒精中毒及慢性肝病5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化疗药物所致者7例,溶血或出血所致的网织红细胞增多症1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1例。单纯大红细胞症不伴贫血者7例(10.0%),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糖尿病2例。结论与网织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药物等所致的非巨幼细胞性大细胞性贫血相比,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已不是深圳地区成人大红细胞症最常见的病因。
吴建曾涂传清
关键词:病因
一个新的双重杂合突变Met306Val和Thr181Asn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分析,揭示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FⅦ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FⅦ基因异常;将先证者突变序列、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91I消化,以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用蛋白质分子模型模拟软件对基因突变的分子结构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FⅦ基因8号外显子的10833位核苷酸发生A→G杂合突变,导致Met306Val;先证者7号外显子的9643位核苷酸发生C→A杂合突变,导致Thr181Asn。家系分析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先证者胞妹为A10833G(Met306Val)杂合子。蛋白质空间构型模拟分析发现,Met306Val突变位于FⅦ分子的表面,产生空间位阻影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论FⅦ基因Met306Val和Thr181Asn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分子机制;推测Met306Val突变改变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型,从而影响FⅦ蛋白的功能。Met306Val突变是一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的突变类型。
涂传清邓春艳吴建曾潘春燕谢春英
关键词:突变分子
汉族人群凝血因子ⅩⅢ Val34Leu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目的:最近,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Val34Leu多态性可能是血栓性疾病的保护性遗传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FⅩⅢVal34Leu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PCR扩增112例脑...
涂传清吴建曾谢春英潘春燕李建辉黄绵清张雄
文献传递
139例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变化,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2至2004年间的临床样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及其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ICU)病房分布最广(占61.9%),其次为呼吸内科(占8.6%)、泌尿外科(占8.6%)、颅脑外科(占7.9%),其他病区散在分布。药敏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9.4%),其次为环丙沙星(11.5%)、氨苄西林/舒巴坦(14.4%)、丁胺卡那(17.3%)、头孢他定(19.4%)、菌必治(24.5%)、哌拉西林(24.5%),均明显低于其他受试抗菌药物。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ICU分布最多,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十分严重,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耐药监测,指导临床正确用药,以免造成严重的医院感染流行。
吴建曾钟馥霞
关键词:不动杆菌感染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70例成人大红细胞症的病因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大红细胞症(macrocytosis,MCV≥100fl)的病因及血液学意义。方法利用SysmexSE9000血细胞分析仪,筛查我院近18个月内科住院患者3886例,发现大红细胞症70例(1.8%),对上述大红细胞症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查、网织大红细胞计数、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学、血清B12及叶酸浓度测定,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测定等,依据上述资料确定病因诊断。结果本组70例大红细胞症中,巨幼细胞性贫血6例(8.6%),其中4例为维生素B12缺乏,1例为叶酸缺乏,1例为维生素B12和叶酸均缺乏。非巨幼细胞性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正常)57例(81.4%),其中酒精中毒及慢性肝病5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化疗药物所致者7例,溶血或出血所致的网织红细胞增多症1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1例。单纯大红细胞症不伴贫血者7例(10.0%),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糖尿病2例。结论与网织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药物等所致的非巨幼细胞性大细胞性贫血相比,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已不是深圳地区成人大细胞症最常见的病因。
吴建曾涂传清
关键词:病因分析成人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大细胞性贫血叶酸缺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