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崟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
  • 2篇营养
  • 2篇水体
  • 2篇土壤
  • 2篇农村
  • 2篇中硒
  • 2篇污染
  • 2篇垃圾
  • 2篇垃圾处理
  • 2篇垃圾处理现状
  • 2篇红壤
  • 1篇低丘
  • 1篇低丘红壤
  • 1篇人体微量元素
  • 1篇膳食
  • 1篇膳食营养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水体污染
  • 1篇水土

机构

  • 8篇南昌大学
  • 1篇江西省水土保...

作者

  • 8篇唐崟
  • 6篇张宝军
  • 2篇袁萍
  • 2篇蔡红平
  • 2篇刘成峰
  • 2篇程祥磊
  • 1篇芦红超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7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江西省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农村垃圾处理能力一直不能满足需求,大量不能及时处理的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垃圾不但破坏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生活质量,还对饮用水、农业土...
唐崟刘成峰程祥磊蔡红平袁萍张宝军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
文献传递
赣江水体中硒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指示特征
通过对赣江干支流水体中硒的测定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从上游到下游赣江流域水体的含硒量明显表现为波动升高的趋势.流域内城市分布的地理位置对赣江水体总硒的影响最大,赣江各支流的污染程度及其含硒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正向或负向作用.基于...
张宝军唐崟
关键词:污染评价
文献传递
人体微量元素硒营养
目的了解近年来硒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总结相关结果。方法查阅硒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并记录其研究成果和进展。结果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抗癌作用等密切相关。适当增加硒的摄入量,对维持身体健康、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具...
唐崟
文献传递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地柑橘园土壤硒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对低丘坡地红壤硒的保持效果。[方法]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了不同水保小区的土壤总硒水平,找出不同水保措施改良土壤硒保育效果的差异,同时找出土壤硒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结果]各种措施保育土壤硒效果顺序为: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前埂后沟>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纵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柑橘净植>横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标准水平梯田+梯壁清耕>百喜草带状覆盖(果树-草)>百喜草全园覆盖(果树-草)>百喜草全园覆盖>全园裸露。[结论]该研究可为南方山区果业开发中采取科学的水保措施、有效保护土壤硒提供可靠依据。
唐崟张宝军
关键词:水土保持土壤
江西省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农村垃圾处理能力一直不能满足需求,大量不能及时处理的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垃圾不但破坏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生活质量,还对饮用水、农业土...
唐崟刘成峰程祥磊蔡红平袁萍张宝军
关键词:农村污染垃圾处理
文献传递
赣江水体中硒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指示特征
通过对赣江干支流水体中硒的测定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从上游到下游赣江流域水体的含硒量明显表现为波动升高的趋势。流域内城市分布的地理位置对赣江水体总硒的影响最大,赣江各支流的污染程度及其含硒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正向或负向作用。基于...
张宝军唐崟
关键词:水体污染
文献传递
低丘红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评价
目的:  基于硒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及膳食是人类摄取硒的主要途径,本文将重点讨论低丘红壤区域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并对当地居民膳食硒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方法:  本研究在典型低山丘陵地区采集了土壤和水稻植株各72份,...
唐崟
关键词:硒元素生物有效性膳食营养
文献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团聚体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团聚体的影响。[方法]通过江西省某农业园区农地(水稻田和旱地)、林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团粒结构的差异,并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于2.00 mm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约占一半,其他各粒径团聚体的比例占10%左右,而且,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数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大于2.00 mm的团聚体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林地>农地>荒地,而不同农业用地土壤中大于2.00 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为芝麻>水稻>花生。此外,高含水量水稻土中大于2.00 mm团聚体数量约为低含水量水稻土的4倍,但对于0.50~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前者数量不足后者的1/5。[结论]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数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以大于2.00 mm团聚体为主。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植被覆盖状况、人类干预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壤大团聚体的稳定性。
张宝军唐崟芦红超肖胜生
关键词:土壤土地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