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军柱

作品数:19 被引量:185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土壤
  • 5篇黄土高原
  • 4篇小麦
  • 3篇油松
  • 3篇油松林
  • 3篇松林
  • 3篇通量
  • 3篇土壤呼吸
  • 3篇秦岭火地塘
  • 3篇秦岭火地塘林...
  • 3篇小麦田
  • 3篇林区
  • 3篇麦田
  • 3篇火地塘
  • 3篇火地塘林区
  • 2篇氮肥
  • 2篇凋落
  • 2篇凋落叶
  • 2篇氧化亚氮
  • 2篇有机物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安康学院
  • 1篇烟台市农业科...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作者

  • 19篇庞军柱
  • 8篇张红星
  • 8篇王效科
  • 6篇张硕新
  • 5篇刘文兆
  • 4篇孙振钧
  • 4篇乔玉辉
  • 4篇欧阳志云
  • 3篇张瑞清
  • 3篇彭长辉
  • 3篇侯琳
  • 3篇李云乐
  • 2篇逯非
  • 2篇王冲
  • 2篇冯宗炜
  • 2篇陈书军
  • 2篇葛源
  • 2篇宋文质
  • 2篇李双江
  • 1篇朱元骏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N_2O排放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从2007年5月1日到2009年4月30日对黄土高原苹果园氧化亚氮(N2O)排放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监测.分别在距果树2.5m(D2.5)、1.5m(D1.5)、0.5m(D0.5)的位置采样.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园N2O排放量年际变化较大,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的N2O排放量(2.74kg·hm-·2a-1)比2007年5月到2008年4月(2.27kg·hm-·2a-1)高20.7%,主要原因是2008年夏季降雨量是2007年夏季降雨量的1.92倍,使得2008年夏季N2O排放量是2007年夏季的2.81倍.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的排放系数(0.082%)是2007年5月到2008年4月排放系数(0.035%)的2.34倍.施肥后、冻融交替期、苹果树落叶的前期、降雨后苹果园都有高的N2O排放峰,N2O的季节变化受到这些短期事件的显著影响.而这些短期事件对N2O排放的激发效应又受到降雨量、土壤孔隙充水率(WFPS)和地温的调控.D2.5和D0.5两个处理的N2O排放与气温(p≤0.01)和地温(p≤0.01或p≤0.05)显著相关.D1.5处理N2O排放与气温(p≤0.05)显著相关.
庞军柱王效科牟玉静欧阳志云张红星逯非刘文兆
关键词:黄土高原氧化亚氮氮肥
地形因子对青海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做为青海三江源区主要森林类型之一,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林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在增加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方面。以青海祁连圆柏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室内试验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主要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209.56 t·hm^(-2)。其中,以兴海中铁林场(247.37 t·hm^(-2))最大,泽库麦秀林场(158.96 t·hm^(-2))最小,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青海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海拔3500~3700 m范围最大,为255.93 t·hm^(-2),海拔2900~3100 m最小,为152.03 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下降,坡度5°~15°最大,为297.22 t·hm^(-2);下坡位(251.76 t·hm^(-2))>中坡位(212.56 t·hm^(-2))>上坡位(153.24 t·hm^(-2));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206.72 t·hm^(-2))略低于阴坡(215.55 t·hm^(-2))。通过t检验,不同海拔、坡度和坡位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差异。总之,在不同立地因子中,海拔和坡位是调控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导因子。
陈志林强浪浪向安民田翠翠庞军柱党坤良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地形因子通径分析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下农田有机物分解的生态过程被引量:15
2006年
通过在河北曲周实验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培肥措施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土壤生物随有机物分解的变化规律、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土壤线虫外,其他几种主要的土壤生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堆肥区>原貌区>对照区>化肥区,与施入的有机物(小麦秸秆)的分解规律一致。在受人为扰动的堆肥区、化肥区和对照区土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而在未开垦的原貌区中,真菌起着重要作用。在有机物分解初期,土壤微生物能比较快地迁移到秸秆表面,秸秆表面的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细菌,随着细菌的数量增加,原生动物数量亦呈现增加趋势,蚯蚓数量增多,而线虫的数量则减少。而有机物分解后期,真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蚯蚓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减慢。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9种外界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小麦秸秆分解作用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土壤温度(0.844)>蚯蚓(0.777)>真菌(0.764)>全氮(0.754)>线虫(0.753)>有机质(0.742)>细菌(0.738)>原生动物(0.693)>土壤含水量(0.661),其中土壤温度和蚯蚓是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李云乐乔玉辉孙振钧张瑞清庞军柱
关键词:农田有机物分解土壤生物生态过程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不同林型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著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刘岳坤庞军柱扆凡彭长辉彭长辉张硕新王效科侯琳
关键词:温带森林海拔梯度
秦岭油松林不同坡位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林内选取上、中、下3个坡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CH_4、N_2O通量进行了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坡位间土壤质地和水分的差别是引起不同坡位CO_2与N_2O通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坡位土质为壤土,水分适宜,CO_2平均排放量为(156.49±9.72)mg·m^(-2)·h^(-1),CH_4平均吸收量为(77.43±14.27)μg·m^(-2)·h^(-1),都处于3个坡位间最高水平;中坡位土质为粉砂壤土,土壤粒径小,透气性差,CO_2排放量和CH_4吸收量均为3个坡位间的最小值,N_2O平均排放量为(9.57±0.66)μg·m^(-2)·h^(-1),为3个坡位间的最高值,且显著高于上坡位土壤N_2O通量(p<0.01);上坡位土质为砂壤土,土壤孔隙度大且地表植被少,N_2O平均排放量为(5.59±0.74)μg·m^(-2)·h^(-1),为3个坡位间的最小值.总体来说,油松林土壤是CO_2、N_2O的排放源,是CH_4的吸收汇.3个坡位CO_2年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表现为倒"S"形变化,且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受冻融循环的影响,N_2O主要在非生长季大量排放;生长季末期,受降雨事件影响,油松林中坡位出现N_2O吸收峰值.生长季上、下坡位CH_4吸收峰值的出现同样伴随着降雨事件的发生,非生长季,中坡位因土壤水分过高而出现短暂的CH_4排放现象.不同坡位土壤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从大到小依次是上坡位、下坡位和中坡位.
扆凡庞军柱刘岳坤彭长辉彭长辉张硕新王效科侯琳
关键词:油松林坡位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热通量被引量:3
2014年
以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土壤热状况的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10和20cm层土壤非生长季和生长季热通量的日变化均呈“S”型,且前者振幅较大;两层土壤3—8月的热通量月累计均为正值,其它月份累计均为负值.月总值占净辐射的比例变动范围分别为-17.50%~3.11%和-18.61%~3.72%:10和20cm层土壤年总热通量分别为-2.33、-2.16MJ·m-2,说明就全年尺度而言,土壤是热源;在日尺度和月尺度水平上,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的反馈存在延时效应,10cm层在非生长季反馈要延滞3h,生长季为4h:而20cm层的反馈延滞在非生长季为5h,生长季为7h。
胡兆永陈书军庞军柱张硕新
关键词:油松土壤热通量净辐射
蚯蚓对麦秸分解速率的影响及其对氮矿化的贡献被引量:9
2009年
蚯蚓在有机物分解和土壤的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采用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研究接种不同密度的蚯蚓对秸秆分解和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设置3个处理,HDT为接种6条蚯蚓,LDT为接种2条(相当于田间蚯蚓密度水平),ZDT为不接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整个分解过程中,蚯蚓的引入加速了秸秆的分解,尤其在分解前期,处理ZDT与HDT、LDT处理之间无论是分解率还是分解速率差异显著(P<0.05),随着蚯蚓密度的增加,蚯蚓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比例增大。秸秆分解的整个过程中,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HDT、LDT两个处理都递减,并且到后期两个处理趋于一致(HDT处理为24.2~14.0kg.hm-.2a-1,LDT处理为20.3~10.7kg.hm-.2a-1),说明从长期来看,在田间蚯蚓密度水平上增大蚯蚓的密度并不能增大基于地下食物网的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
庞军柱乔玉辉孙振钧李云乐
关键词:蚯蚓麦秸分解速率氮矿化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NO通量被引量:2
2017年
选取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1 560~2 160 m)的有代表性的5个森林样地,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对其土壤NO通量采用静态箱—氮氧化物分析仪法进行1 a的监测。结果表明,土壤NO排放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2015年5月—2015年9月),但整个观测期NO排放保持在较低水平。在非生长季(2014年10月—2015年4月),大部分样地的NO排放先减少后增加,而且监测有NO吸收。不同海拔NO年排放总量分别为2 160m红桦林0.06 kg·ha^(-2)·a^(-1),2 040 m青杄林0.08 kg·ha^(-2)·a^(-1),1 963 m华山松林0.02 kg·ha^(-2)·a^(-1),1 585 m油松林0.11 kg·ha^(-2)·a^(-1),1 560 m锐齿栎林0.19 kg·ha^(-2)·a^(-1)。除华山松外,NO年排放总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不同海拔5个样地土壤NO通量均与地温显著相关(P<0.05)。华山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孔隙充水率呈负相关(P<0.05)。油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负相关(P<0.05)。除油松林外,各样地的土壤孔隙充水率都低于60%,可以推断,硝化反应是本地区NO的重要生成源,但受到降雨和土壤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的影响又伴随有反硝化过程。
李玉田庞军柱彭长辉张硕新侯琳陈书军王效科张红星
关键词:土壤
立地因子对青海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估算青海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随不同立地因子的变化规律,为青海祁连圆柏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青海省祁连圆柏天然分布较为广泛的泽库、兴海、都兰、乌兰、祁连和德令哈6个市(县),按照不同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度、坡位)设置20 m×20 m的样地96个,依据每木检尺数据和祁连圆柏数量,在每个样地内选择标准木3~5株,采集其树枝、树叶、树干和树根,称量其鲜质量,并收集以上各器官样品200~500 g;同时在各样地按“S”形取样法设置土壤样点5个,每10 cm为一层,分层采集0~60 cm土层土样。分别测定祁连圆柏各器官含碳率和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再根据乔木层生物量和土壤体积质量,估算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随立地因子的变化规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来筛选影响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导地形因子。【结果】①青海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均值为291.28 t/hm2,变异系数为0.38,表明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异较大,与我国其他区域松柏科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相比,青海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处于较高水平。②在青海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碳密度占比达71.95%,约为乔木层的2.5倍,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构成该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③不同地域之间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存在一定差异,以兴海县(382.25 t/hm^(2))最大,泽库县(213.20 t/hm^(2))最小。④青海祁连圆柏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随着海拔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海拔>3500~≤3700 m的地区最大,为365.69 t/hm^(2),海拔>2900~≤3100 m的地区最小,为196.40 t/hm^(2);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坡度>5°~≤15°缓坡碳密度最大,为386.72 t/hm2,坡度>35°~≤45°的急坡最小,为212.52 t/hm^(2);下坡位(350.56 t/hm^(2))�
侯晓巍强浪浪文妙霞王含予贾丰铭李卿庞军柱向安民
关键词:祁连圆柏生态系统碳密度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凋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Ⅰ.凋落叶分解动态被引量:17
2006年
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即1mm和100μm网眼网袋,分别限制大型土壤动物和螨类的进入,从而分别观测小型土壤动物(螨类)、线虫的分解作用;室内试验则通过控制温、湿度条件,采用灭菌_接种法分别观测微生物和线虫对凋落叶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凋落叶的分解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分解“滞留”阶段,分解速率变化发生波动,且波动的程度与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有关,食物链越复杂,波动程度越强烈。利用单指数衰减模型xt/x0=exp(-kt)和双指数模型xt/x0=a×exp(-k1t)+b×exp(-k2t)对凋落叶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后者将凋落叶前欺的快速分解和后期的慢速分解两个过程分别拟合,不但弥补了分解前期单指数衰减模型与观测值之间不能吻合的缺陷,而且消除了单指数模型对长期分解进程的过高预测,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分解进程。利用双指数生物模型研究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贡献表明,土壤动物是影响分解进程的最重要因子,占影响因子总量的78.1%,非生物因素的作用为14.1%,微生物对分解速率的贡献只有7.8%。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分解者。
张瑞清孙振钧王冲葛源李云乐乔玉辉庞军柱张录达
关键词:热带雨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