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
-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HIF-1α、ICAM-1、VCAM-1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选取活动期RA患者50例为RA组,RA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5例为RA合并恶性肿瘤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记录RA组与RA合并恶性肿瘤组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水平及DAS28评分。应用受试者特异性曲线(ROC)分析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在RA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RA合并恶性肿瘤组的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均高于R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RA组血清HIF-1α、ICAM-1、VCAM-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合并恶性肿瘤组的RF、anti-CCP水平及DAS28评分均明显高于RA组(P﹤0.01)。经ROC曲线分析可知,HIF-1α、ICAM-1、VCAM-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785、0.752。结论 RA患者血清HIF-1α、ICAM-1、VCAM-1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RA合并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指标。
- 郭君朱世为廖东罗泉芳陈钦玭唐琳洁文健王薇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低氧诱导因子-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恶性肿瘤
- 左旋咪唑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别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羟氯喹片,20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片,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清补体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以及SLEDAI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6及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IL-2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1q、C3、C4水平明显增加,β2-MG水平明显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补体和β2-M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SLEDAI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左旋咪唑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郭君朱世为廖东罗泉芳陈钦玭唐琳洁文健王薇
- 关键词:盐酸左旋咪唑片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因子血清补体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LSA)测定 5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sICAM 1含量 ,比较其水平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结果初诊治疗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不缓解或复发ALL及ANLL患者的血清sICAM 1测定值分别为 (10 5 8± 114) μg/L、(10 0 8± 84) μg/L、(885± 146 ) μg/L、(910± 174) μg/L ,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ALL组 (5 6 7± 15 5 ) μg/L、ANLL的 (493± 76 ) μg/L及正常对照组的 (5 78± 16 8) μg/L相比 ,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处于相同病理状态的ALL与ANLL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比较 ,其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清sICAM
- 刘陶文廖东黎金庆李明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清药物疗法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as配基含量的变化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配基 (sFasL )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 5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sFasL含量进行检测 ,比较不同病理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FasL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清sFasL含量 :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为 (0 .2 4± 0 .0 8)ng/ml ,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为 (0 .2 3± 0 .11)ng/ml;未缓解/复发组ALL为 (0 .2 3± 0 .0 9)ng/ml,AML为 (0 .2 1± 0 .0 8)ng/ml ;与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组ALL的 (0 .15± 0 .0 6)ng/ml、AML的 (0 .15± 0 .0 5 )ng/ml及正常对照组的 (0 .13± 0 .0 5 )ng/ml相比 ,除AML未缓解 /复发与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外 ,其余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血清sFas水平与急性白血病未缓解或复发相关。结论 血清sFasL含量的测定可用于评估急性白血病的病理状态。
- 刘陶文黎金庆廖东李明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病理状态化疗效果预后
- ECT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s)为一组异质性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与B细胞淋巴瘤相比,T细胞淋巴瘤的侵袭性更强,在临床上常表现皮肤、脾脏、骨髓等结外器官受侵。多数PTCLs的治疗效果比B细胞淋巴瘤差,5年生存率在30%左右,总体预后较差。
- 罗泉芳朱世为廖东黄智
- 关键词:外周T细胞淋巴瘤
- 雷公藤多苷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 2020年
-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分层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雷公藤多苷,对照组给予传统疗法,对比两组用药结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0.00%(P<0.05)。用药前,两组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晨僵时长、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视觉模拟(VAS)评分、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血沉、类风湿因子(RF)均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研究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转阴率均高出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中效果突出,能够快速降低疼痛并改善免疫指标,消除炎症反应,缓解晨僵、关节肿胀以及压痛状况,改善自身抗体。
- 廖东
- 关键词:血沉雷公藤多苷类风湿关节炎甲氨蝶呤
- 白蛋白、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对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期和预后的指导意义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期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按照Durie-Saimon(DS)分期标准将MM患者分为DSⅠ~Ⅲ期,比较各期患者间Alb、CRP、LDH水平的差异,分析各指标与DS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除DSⅠ期与Ⅱ期的骨髓浆细胞百分数(BMPC)及LD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指标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微球蛋白(β2-MG)、BMPC、CRP、LDH与DS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β2-MG、BMPC与CRP、LDH均呈正相关(P<0.05),β2-MG与BMPC亦呈正相关(P<0.05),Alb与DS分期、β2-MG、BMP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Alb、CRP、LDH水平可间接反映MM的肿瘤负荷、分期及预后,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
- 罗泉芳朱世为廖东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肿瘤分期预后
- 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评价LN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评价狼疮肾炎(LN)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L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对其疾病活动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种评分系统与LN患者疾病活动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两种评分系统评测分数与尿红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量(24 h)呈正相关(P均<0.01),与血红蛋白、血小板、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及补体C3呈负相关(P均<0.01);Classic BILAG评分与抗ds DNA抗体不相关,SLEDAI-2000评分与抗ds DNA抗体呈正相关(P<0.01);Classic BILAG评分与活动指数(AI)、慢性指数(CI)、肾小管间质损害(TIL)呈正相关性(P均<0.01),SLEDAI-2000评分仅与Al呈正相关(P<0.01),与CI、TIL不相关;两种评分系统结果有差异时,Classic BILAG分级低者与SLEDAI--2000评分低者尿蛋白定量(24 h)分别为(0.26±0.19)g、(2.07±2.29)g(P<0.05),AI分别为1.5±0.4、3.9±2.1,Classic BILAG分级低者尿蛋白定量(24 h)和AI均明显低于SLEDAI-2000评分低者(P<0.05)。结论 SLEDAI-2000与Classic BILAG两种评分系统均可用于评价LN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但后者与LN患者肾脏损害的相关性优于前者,可为LN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提供依据。
- 郭君朱世为廖东罗泉芳陈钦玭唐琳洁文健王薇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CLASSIC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被引量:22
- 2013年
-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AML的年发病率是1.62/10万,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60%~70%,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AML是获得性髓系祖细胞变异引起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分子水平的表现存在高度异质性,目前已进入分层治疗的时代。
- 朱世为廖东刘陶文
-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药物疗法综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