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大卫

作品数:15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损
  • 3篇软骨
  • 3篇皮瓣
  • 3篇细胞
  • 3篇关节
  • 2篇动脉
  • 2篇再植
  • 2篇指动脉
  • 2篇软骨下骨
  • 2篇软组织
  • 2篇软组织缺损
  • 2篇手指末节
  • 2篇皮肤软组织
  • 2篇皮肤软组织缺...
  • 2篇组织缺损
  • 2篇外科
  • 2篇显微外科
  • 2篇末节
  • 2篇结扎
  • 2篇静脉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7篇广东省第二人...
  • 2篇广州血液中心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15篇张大卫
  • 8篇黄东
  • 7篇李国威
  • 6篇张荣凯
  • 5篇牟勇
  • 5篇陈涛
  • 5篇于兵
  • 4篇张奎渤
  • 4篇吴伟炽
  • 3篇黄永军
  • 3篇郭远清
  • 2篇刘晓春
  • 2篇余超群
  • 2篇邱斌
  • 1篇刘银平
  • 1篇祝李霖
  • 1篇宋溦
  • 1篇冯韶燕
  • 1篇张惠茹
  • 1篇杨禄坤

传媒

  • 3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年份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骨、打通髓腔。骨不连间隙>3 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骨法,植入髂骨骨片;骨不连间隙<3 mm的5例将骨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骨碎屑填入间隙。切取大小适宜的带有骨膜监测皮岛的胫骨外侧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于骨不连处。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1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监测皮岛均成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短缩、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并发症,满意度高。结论应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骨不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骨不连的好方法,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吴伟炽黄东刘晓春张大卫牟勇
关键词:难治性骨不连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足底内侧皮瓣治疗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比较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足内侧皮瓣治疗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比较,进一步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体的临床效果,为该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足跟部软组织损伤,23例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19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后通过对两组皮瓣修复面积、皮瓣长、宽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利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修复创面大小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修复面积、修复皮瓣的长、宽均大于足底内侧皮瓣组(p<0.05);在术后功能恢复评分上,两组在出院时及出院后,在运动、行走、日常生活能力、皮瓣感觉、外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不仅能够单纯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在预后上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足部负重后局部发生溃疡及软组织坏死的几率,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能够一期修复较大面积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吴伟炽张大卫黄东牟勇
关键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底内侧皮瓣
单侧指动脉结扎在无静脉可吻合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断指再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单侧指动脉结扎的方法再植各种原因引起的末节断指21例共25指,术后常规“三抗”处理,并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指体末端血运情况。结果共再植25指,失败2指,3指出现静脉危象,经小切口放血后成活,总成活率92%(23/25),此术式成功率为80%(20/25)。术后随访12~14个月,平均(12.3±1.9)个月,成活指体手指指腹饱满,两点辨别觉、痛温觉等恢复好。结论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断再植能够有效降低无静脉可供吻合断指再植术后如静脉危象等发生率,有效提高再植成活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余超群黄东邱斌吴伟炽张惠茹江奕恒张大卫
关键词:手指末节断指再植
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差异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索神经纤维(NS)、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肽P物质(SP)在不同时间增生性瘢痕(HS)中结构、分布及含量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月的30名HS患者的30例样本,按照时间分成早期A组(6个月内)、中期B组(6~18个月),晚期C组(18个月以上)。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法染色A、B、C三组HS与正常皮肤,依次观察各组HS的形态结构差异、NGF与SP在瘢痕中分布情况、神经纤维(NS)结构变化,并通过使用IPP 6.0软件分析比较神经纤维(NS)、NGF、SP在正常皮肤与不同时期HS中含量的差异。结果 NGF与SP的免疫组化染色中HS的真皮层分布最广泛,其次是表皮的基底层,而在真皮与皮下组织感觉神经末梢、微血管、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中含量极高。通过IPP 6.0测算阳性颗粒含量面密度平均值为A组SP(0.089±0.023),NGF(0.103±0.034),NS(38.08±7.83);B组SP(0.132±0.025),NGF(0.198±0.027),NS(17.07±4.84);C组SP(0.078±0.018),NGF(0.078±0.011),NS(12.07±5.68)。结论神经类蛋白SP与NGF均广泛分布并高表达于HS各层中的组织及细胞;不同时期瘢痕中神经纤维的数目、神经类蛋白SP与NGF的含量是不同的,且神经构筑的变化及其分泌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之不同步,推测SP与NGF在HS形成中起协同作用,在早期以神经纤维的调节为主,而中晚期以成纤维细胞调节为主。
胥广黄东刘银平张大卫宋溦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NGFSP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对幼年大鼠软骨损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背景:小儿股骨头坏死症的发病机制与压力负荷和炎症导致的髋关节软骨损伤有关。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对幼年大鼠软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30只1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改良Hulth方法制备幼年大鼠髋关节软骨损伤模型,观察组大鼠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对照组大鼠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陶瓷。植入后4周,观察各组关节软骨的病理学变化,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空白组关节软骨平滑、完整;对照组关节软骨损害明显,关节软骨表面破裂、缺损、凹凸不平,软骨四层结构不清晰;观察组关节软骨损伤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②在相同观察时间点,观察组的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均P<0.05);③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能促进幼年大鼠软骨损伤的修复。
李国威郭远清陈涛张奎渤于兵张大卫张荣凯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凋亡
机械应力改变致印度豪猪蛋白在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表达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关节不稳导致的机械应力改变引起的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印度豪猪蛋白(Ihh)表达情况,为阐述其在骨关节炎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4周取右膝关节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技术分析关节软骨下骨破骨细胞Ihh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2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下骨区检测到大量的Ihh强阳性多核巨细胞;术后4周实验组、对照组均未检测到Ihh阳性细胞。术后1、2、4周,实验组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A)分别为(0.351±0.086)、(0.303±0.026)、(0.092±0.033);对照组平均A分别为(0.153±0.017)、(0.176±0.013)、(0.136±0.014);术后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术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以破骨细胞的标志蛋白Trap与Ihh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实验表职Ihh强阳性多核巨细胞为破骨细胞。结论软骨下骨破骨细胞Ihh的表达可能在早期创伤性骨关节炎致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荣凯李国威张大卫于兵冯韶燕
关键词:骨关节炎
游离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探讨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18例骨缺损病例,应用腓骨皮瓣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8例,切取腓骨长度平均为16 cm,皮瓣面积最小6.0 cmn×8.0 cm,最大14.0 cm×22.0 cm;髂骨皮瓣治疗小段骨缺损,包括足部骨缺损4例,前臂骨缺损4例,掌骨骨缺损2例,取髂骨大小平均为5.0cm×4.0cm×1.5 cm,皮瓣面积4.0 cm×5.0 cm~5.0 cm×8.0cm. 结果 游离移植骨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2.0 cm ×2.0 cm小面积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4~6周可见移植腓骨及髂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平均骨性愈合时间6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2年,患肢负重下地行走正常,与健侧等长.前臂屈伸旋转活动良好,足部、手掌部等受区无明显疼痛不适.皮瓣色泽与受区相近,供区均一期愈合. 结论 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伴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控制感染、一期修复缩短病程、减少手术次数及提高治愈率.
黄东谢龙黄永军张大卫牟勇
关键词:腓骨皮瓣髂骨皮瓣骨缺损显微外科
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R)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KA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术后予以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加用VR康复锻炼。对比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差异,并记录术后2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术后2 w及术后2个月,观察组HSS及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AS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度及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DVT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χ~2=4.94,P=0.03)。结论基于VR的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缓解TKA所造成的术后疼痛,同时亦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DVT形成。
李国威李一杰张大卫王哲陈涛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锻炼
减压和非减压治疗无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比较后路开窗减压与非减压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97例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后路开窗减压手术51例(减压组),采用后路非减压手术46例(非减压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TLICS)、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及VAS评分、ODI、JOA评分。结果非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减压组(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组有4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1.7个月。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均无继发后凸畸形及继发神经症状加重。两组术后3 d及1年各影像学指标及疗效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VAS评分、ODI均显著低于术后3 d(P<0.05),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非减压组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减压组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 d非减压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及JOA评分高于减压组,VAS评分和ODI显著低于减压组,比较差异有统
张大卫陈涛李国威张奎渤张荣凯黄宗文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后路减压
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末节指再植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索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手指末节再植成活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仔细解剖10例手共50指灌注后标本,观察其动脉分支大小、数目情况;(2)建立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模型,探索结扎一侧动脉后其再植成活的可能机制。结果解剖学研究提示指动脉末节分支数有(12.9±2.6)支,指动脉弓处分支(4.9±1.1)支,分支外径为(0.31±0.09)mm。通过实验模型研究显示在输液速度及水下位置相同的前提下,容量越大,输液管小口距针头距离越远,于模拟舒张期自输液管小口处流出的墨水染色液体的量越少。结论解剖学及模拟实验证明结扎单侧指动脉并不会减少手指末节动脉血供,其主要的机制是通过舒张期动脉侧支回流的方式完成循环过程,结合原有的文献报道,推测此种方法对于Ⅲ区及以远的末节断指再植是有效的。
张大卫黄东邱斌祝李霖余超群
关键词:手指末节再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