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 作品数:282 被引量:1,896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炎症标志物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李建军陆宗良惠汝太徐波郭远林朱成刚吴娜琼徐瑞霞李小林
- 该项目属于心血管内科学研究领域。该项目聚焦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炎症机制这一热点领域,对各种类型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炎症表现和防治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炎症标志物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他汀类药物...
- 关键词:
- 关键词:冠状动脉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 单支血管和多支血管支架术治疗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单支血管和多支血管支架术治疗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4-04至2005-04所有接受冠状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486例女性患者,分为置入单支血管组(n=344)和多支血管组(n=142)。所有患者完成1年临床随访,其中103例(21%)患者在支架术后6~9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多支血管组较单支血管组支架置入成功率(99.1%比99.2%)、操作并发症(2.8%比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显示多支血管组较单支血管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8.4%比3.8%,P=0.01)和靶病变血运重建(4.2%比1.7%,P<0.0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脏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分析显示再狭窄多支血管组(19.6%)较单支血管组(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随访表明,女性冠心病患者单支血管支架术较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预后更佳。
- 刘圣文乔树宾徐波陈珏刘海波秦学文姚民吴永健戴军张沛高展马卫华于心亚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和晚期延迟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远期预后比较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和晚期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于发病后3~35 d行择期PCI并置入DES的STEMI患者977例。根据接受延迟PCI的时间将纳入患者分为早期PCI组(3~14 d,495例)和晚期PCI组(15~35 d,48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以及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2年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采用倾向性评分法按1∶1的比例匹配年龄、性别等主要基线特征后再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延迟PCI的患者中有910例(93.1%)由外院转入,其中接受过溶栓治疗者292例(29.9%)。接受延迟PCI的时间为14(10,20)d。早期PCI组和晚期PCI组患者2年MACCE[3.0%(15/495)比2.3%(11/482),P=0.468]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3.8%(19/495)比5.0%(24/482),P=0.385]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主要基线特征后,两组患者2年MACCE[3.3%(15/453)比2.4%(11/453),P=0.426]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4.2%(19/453)比4.9%(22/453),P=0.632]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错过急诊PCI时间窗的STEMI患者行早期或晚期延迟PCI并置入DES远期预后相当。
- 宋莉邓士兵管常东刘臣周鹏赵汉军徐波颜红兵
- 关键词:预后
-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组(PBT组)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组(JWT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术毕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分支重进导丝的比例和成功率、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432例患者,PBT组与JWT组各216例。PBT组在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JWT组(0.93%vs.4.17%,P=0.03),真性分叉病变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JWT组(0.58%vs.5.39%,P<0.01)。PBT组1例(0.46%)分支需要重进导丝,并置入支架;JWT组6例(2.78%)需要重进分支导丝,其中2例(33.33%)分支重进导丝失败,4例(66.67%)对分支进行扩张。两组需要重进导丝的比例和再进导丝的成功率、术毕主支和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JWT相比,PBT可有效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且有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
- 王曼刘海波徐波卞小丽刘灵安胡奉环陈珏高立建邹同强吴帆常越杨跃进乔树宾
- 关键词:分叉病变
- 入院时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结果的分析,探讨患者入院时高血糖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0724例PCI患者,排除入院24小时内未测空腹血糖患者228例,排除稳定性心绞痛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4210例,最终纳入ACS患者共6286例。根据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7.0 mmol/L,n=4872)和高血糖组(空腹血糖≥7.0 mmol/L,n=141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血糖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正常血糖组有15.8%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为(5.33±0.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7±0.72)%;高血糖组有73.8%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为(9.47±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12±1.57)%。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既往病史方面: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有高血压的比例(67.4%vs.62.5%,P<0.001)、高脂血症的比例(70.2%vs.64.4%,P<0.001)、既往有PCI史的比例(30.6%vs.19.3%,P<0.001)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三支病变的比例高血糖组高于正常血糖组(46.7%vs.38.2%,P<0.001)。入院病情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高血糖组高于正常血糖组(39.7%vs.27.0%,P<0.001)。(2)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比较: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均较高(0.5%vs.0.1%,P=0.007;0.4%vs.0.1%,P=0.021),高血糖组的MAC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2.1%vs.1.4%,P=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是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76,95%CI:1.062~16.426,P=0.041;OR=5.068,95%CI:1.176~21.834,P=0.029)。结论:入院时高血糖的ACS患者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心原性死亡率、MACCE发生率增高。高血糖是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和心原�
- 许连军宋莹许晶晶高展唐晓芳王欢欢刘如蒋萍姜琳高立建张茵宋雷赵雪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陈纪林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糖血糖变异性
- 残余SYNTAX评分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残余SYNTAX评分(rSS)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2306例CTO病变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并计算基线SYNTAX评分(bSS)和rSS,根据rSS数值分为rSS=0组(n=302)、08组(n=1258)。所有患者接受5年随访。结果:较高的rSS与较高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发生率相关,随着rSS增高,任意血运重建比例(8.6%vs.15.6%vs.26.6%,P=0.0000)、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比例(3.7%vs.8.8%vs.17.6%,P=0.0000)、以及复合终点(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任意血运重建)发生率(17.5%vs.22.9%vs.35.5%,P=0.0000)明显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bSS(RR=0.966,95%CI:0.953~0.980,P<0.0001)是5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rSS(RR=1.054,95%CI:1.042~1.067,P<0.0001)和既往CABG(RR=1.866,95%CI:1.349~2.581,P=0.0002)为5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S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2(χ2=79.3526,P<0.0001),敏感度可达75.26%,截断点在8分,对5年复合终点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在接受CTO介入治疗的患者人群,rSS增高与较高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任意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相关,是5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郭超袁建松管常东王心宇许浩博滕浩波胡奉环杨伟宪徐波乔树宾
-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PCI患者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经皮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50例搭桥术后行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2.3±9.3)岁,左室射血分数(59.1±6.6)%。150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共处理罪犯病变197处,其中自身血管153处,动脉桥血管2处,静脉桥血管42处。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无再流发生率为12.7%,其中16例为桥血管病变,3例自身冠状动脉病变,桥血管介入治疗较自身血管介入治疗后其心肌标志物升高明显,无术中死亡病例。结论:PCI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心功能和血管病变造影特点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 崔锦钢乔树宾杨跃进徐波吴永健高润霖
-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纳入阜外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452例行PCI的女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早发(发病年龄≤60岁)组患者(n=905)与非早发(发病年龄>60岁)组患者(n=1547)的临床特点以及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预后。结果:与非早发组比较,早发组中患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及三支病变的比例较低,有冠心病家族史及单支病变的比例较高(P均<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早发组与非早发组比较,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vs 12.0%,P>0.05);早发组全因死亡(0.4%vs 1.9%)和脑卒中(0.9%vs 2.3%)发生率低于非早发组(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是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352,95%CI:1.146~9.801,P=0.027),且陈旧性心肌梗死(HR=3.125,95%CI:1.322~7.385,P=0.009)、脑卒中病史(HR=2.246,95%CI:1.040~4.851,P=0.03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R=6.074,95%CI:2.120~17.401,P=0.001)均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好的心功能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HR=0.947,95%CI:0.908~0.988,P=0.011)。结论: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非早发女性患者存在差异;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2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均低于老年女性患者;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年龄是女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2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唐晓芳宋莹许晶晶王欢欢姜琳蒋萍姚懿赵雪燕高展高立建张茵陈珏乔树宾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冠心病女性临床预后
- 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对比研究,探讨桡动脉途径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01至2012—03所有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NI)患者315例,根据介入通路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218例)和股动脉组(97例),对比观察两组血栓抽吸的成功率及血栓抽吸的近期临床效果(支架置人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心肌灌注和心脏功能的结果)。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血栓抽吸成功率分别为95.4%和97.9似P〉0.05);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分级(Blush分级)3级血流分别为95.87%和48.16%对96.91%和5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周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53.70±4.35)mm和(52.91±4.82)mm(P=0.61);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8±0.15和0.51±0.12(P=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桡动脉途径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和股动脉途径同样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效果。
- 胡奉环杨跃进乔树宾吴永健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陈珏袁晋青尤士杰钱杰杨伟宪窦克非邱洪高展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 关键词:血栓抽吸急性心肌梗死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和预测被引量:30
- 2000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自 1993年 7月至 2 0 0 0年 5月我院共行选择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5 46例 ,对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 12 5例资料进行了分析 ,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长度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统计学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2 5例患者在 16 0处病变植入支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狭窄直径≥ 5 0 % ) 6 1例、6 8处病变 ,无再狭窄 6 4例、92处病变。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再狭窄与术前甘油三酯浓度、术前狭窄程度和术后残余狭窄呈显著正相关 ,其比数比 (OR)分别为 1 5 89,1 0 89和1 6 6 5 ;与术前参考血管直径和在梗塞相关动脉植入支架呈负相关 ,OR分别为 0 2 6 2和 0 114。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与甘油三酯浓度、术后残余狭窄与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术前参考血管直径和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血管直径越小 ,甘油三酯浓度越高 ,残余狭窄越重 ,再狭窄发生率越高 ;而梗塞相关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易发生再狭窄 ;对支架植入术患者尽量减少术后残余狭窄是减少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 高润霖陈纪林杨跃进乔树宾徐波姚民秦学文姚康宝李贤武阳丰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