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延可

作品数:7 被引量:75H指数:3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滨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缺血
  • 5篇脑缺血
  • 4篇丁苯
  • 4篇丁苯酞
  • 4篇再灌注
  • 4篇再灌注损伤
  • 4篇灌注
  • 4篇苯酞
  • 3篇缺血再灌注
  • 2篇蛋白
  • 2篇灶性
  • 2篇灶性脑缺血
  • 2篇鼠脑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缺血再灌注
  • 2篇脑缺血再灌注...
  • 2篇局灶
  • 2篇局灶性
  • 2篇局灶性脑缺血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第一...
  • 3篇兰州医学院第...
  • 2篇兰州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作者

  • 7篇李延可
  • 5篇刘宁
  • 3篇谷有全
  • 3篇周超宁
  • 2篇薛浩
  • 1篇陈江君
  • 1篇邱艳艳
  • 1篇陈艳荣
  • 1篇王廷瑞
  • 1篇李晓
  • 1篇薛浩

传媒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4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应用ESSEN评分法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脑卒中风险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和ESSEN评分法分别评价108例TIA确诊患者,观察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和ESSEN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65(0.678~0.852)和0.712(0.658~0.864)。108例TIA患者中评分≤1分者7例,脑梗死率为0;评分为2~3分者13例,脑梗死率为8%;评分为4~5分者24例,脑梗死率为13%;评分为6~7分者25例,脑梗死率为20%;评分为8~9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评分为10~11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1%。低危(0~3分)、中危(4~7分)和高危(8~11分)组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和33%(P<0.05)。结论 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ESSEN评分法,是一种临床上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卒中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李延可刘宁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程序性凋亡因子-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5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后两者再分别分为再灌注6h、24h、48h、3d、7d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丁苯酞80mg/(kg.d)灌胃,余各大鼠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在相应时间点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脑组织PDCD-5的表达,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偶有凋亡细胞,少见PDCD-5的表达;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有PDCD-5的表达;治疗组在对应时间点较模型组梗死灶小,凋亡细胞少,PDCD-5的表达少。结论丁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PDCD-5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李延可刘宁谷有全周超宁薛浩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丁苯酞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
目的:初步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分析Caspase-3与PDCD-5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机制。 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
李延可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CASPASE-3
文献传递
藏药哇夏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藏药哇夏嘎(Adhatoda vasica Nee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相梗死灶周围细胞凋亡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哇夏嘎治疗组,后两组再分为脑缺血2h后再灌注3h、6h、12h、1d、2d、3d、7d亚组,每亚组8只大鼠。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成功后即脑缺血1h后给予治疗组哇夏嘎1.5ml/100g/d(含生药3g)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及MMP-9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MMP-9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在起病24~48h到达高峰,且治疗组凋亡细胞数目、MMP-9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药哇夏嘎对I/R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的表达有关。
薛浩刘宁谷有全李延可周超宁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指标、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比较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患病类型分三个研究组,即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PCI组),进展性脑梗死组(PCI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每组60例,并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凝血指标的表达水平。结果PCI组患者血清中IL-18、TNF-α及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NPCI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PCI组研究对象在入院第14天时TNF-α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患者血清中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44±1.61)、(26.51±2.75)及(8.26±1.39)ng/mL,均显著低于NPCI组及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凝血相关指标及炎症细胞因子IL-18、TNF-α可作为评估进展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一种参考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王廷瑞邱艳艳李延可陈艳荣李晓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凝血指标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
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9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治疗组,后两组再分为脑缺血2 h后再灌注6、24、48、72和168 h亚组,每亚组及假手术组各1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治疗组于脑缺血1 h后给予丁苯酞1 mL/100(g·d)灌胃,其他各组均给予等量花生油灌胃。对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红四氮唑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数目,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NSE和S-100/3蛋白浓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分别在起病48和72 h达高峰,且治疗组NSE、S-100β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目均低于同一时间点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周超宁刘宁谷有全李延可薛浩
关键词:丁苯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56
2012年
丁苯酞(Butylphtalide,商品名:恩必普)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创新药物。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丁苯酞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及预防作用[1~3];丁苯酞软胶囊自2004年11月批准上市以来,多个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
李延可刘宁陈江君
关键词: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药理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