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
欢迎来到滨州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方涛
作品数:
4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于亚东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曹冉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李亮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于亚东
河北医科大学
曹冉
河北医科大学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期刊文章
1篇
学位论文
领域
4篇
医药卫生
主题
2篇
血管
2篇
血管瘤
2篇
海绵状
2篇
海绵状血管瘤
1篇
正中神经
1篇
上肢
1篇
神经系
1篇
神经系统
1篇
手内在肌
1篇
手术
1篇
手术方式
1篇
中枢神经
1篇
中枢神经系统
1篇
临床分型
1篇
脑瘫
1篇
肌萎缩
1篇
肌支
1篇
病理
1篇
病理特征
1篇
病理研究
机构
2篇
河北医科大学
2篇
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4篇
田方涛
2篇
曹冉
2篇
于亚东
1篇
曹冉
1篇
于亚东
1篇
马涛
1篇
李亮
1篇
崔海斌
传媒
2篇
河北医药
1篇
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1篇
2016
3篇
2013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型与病理研究
目的:观察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学特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进行分型;探讨上肢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型与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在手术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方法:2010年9月~2013年2月,收集并对...
田方涛
关键词:
临床分型
病理特征
手术方式
脑瘫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微观表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3年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在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由多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组织损伤及发育缺陷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和自身异常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被控制后儿童主要的运动残疾性疾病和康复对象。中国6省调查显示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2‰~2.7‰,患儿400~500万,致残率42%~45%,增速为3~4万/年,已经是当今公共卫生的新问题;并且现在更多的有产伤及产前缺陷的婴儿被挽救,所以脑瘫患儿的数量将逐年上升[1]。面对这种现状,要达到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目标,就要深入研究脑瘫的病因,尽早对其进行干预、诊断及治疗,从而减低患病率和致残率[2];成年人由于脑损伤造成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数量每年也在增加,而痉挛性脑瘫约占所有脑瘫患者的2/3,而且脑瘫患者残疾程度高,生活往往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脑瘫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脑瘫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和不自主运动,病程长,受累肌肉及关节将继发挛缩畸形,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对脑瘫痉挛性畸形进行矫治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在脑瘫研究过程中,动物模型的制作是进行基础研究的前提,通过动物模型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脑瘫复杂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虽然国内外对脑瘫模型的研究发展迅速,已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尤其对脑瘫模型微观研究及相关治疗成为新热点,但由于脑瘫发病过程复杂,是多病因综合作用结果,所以至今没有获得人们公认的脑瘫动物模型。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脑瘫动物模型的各种制作方法,结合相关微观研究的最新成果,综述如下。
曹冉
于亚东
田方涛
孙庆禄
李亮
关键词:
脑瘫
海绵状血管瘤的分型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013年
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为主要构成成分起源于胚胎时期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头面部,口腔黏膜,肝脏,四肢,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不同种类的血管瘤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病程及临床特点,有些类型的血管瘤在婴幼儿期发病,到成人时相对稳定,有的甚至消退,有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有的范围局限,有的则广泛累及周围组织。
田方涛
于亚东
曹冉
孙庆禄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肘关节以近的单纯尺神经高位损伤的7例志愿者患者,在常规修复尺神经的同时,采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的第4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最长达5.5年。术后观察手内在肌的外形、肌力、尺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功能和肌电图检测结果。结果小指指端感觉恢复时间约18个月;两点辨别觉检查显示患手感觉有效恢复,为(5.13±0.73)mm但明显较健手[(4.14±0.25)mm]差。术后7个月左右,患手尺神经相关运动开始恢复,最先恢复的是小指内收、外展功能;其次是环、中、示指;最后是拇收肌。术后1.5年,手内在肌肌力为Ⅱ-Ⅳ级不等,夹纸试验(-),Froment 征(-)。6例无明显爪形手畸形,3例有不同程度的拇内收肌萎缩。结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可一定程度减缓手内在肌萎缩。
于亚东
马涛
田方涛
孙庆禄
曹冉
崔海斌
关键词:
手内在肌
肌萎缩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