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芸
- 作品数:57 被引量:840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2
- 2011年
-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序列,将西北干旱区分为5个主要气候区,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降水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西部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在新疆北部与伊犁河谷地区。降水具有5~6年或2~3年的年际周期与8~11年的年代际周期,但河西走廊地区例外。干旱区降水转型时期的空间差异显著,最早在1980年代初期从南疆开始,1980年代中期新疆北部降水出现异常偏多,伊犁河谷和河西走廊地区降水突变期则出现在1990年代初,但变化趋势相反;阿拉善高原地区降水没有明显的突变时间。由周期外推方法得到,在未来一个年代际周期中,西北干旱区的西部降水将以偏少的气候特征为主,直到2015年前后才会再次回到偏多的周期中来;阿拉善高原地区在未来8~11年中有可能向着降水增加的趋势发展。
- 刘芸芸张雪芹孙杨
- 关键词:全球变暖西北干旱区降水
- 从地球的历史看未来--《最宜居的星球》评介
- 刘芸芸
-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9年
-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北距平风的汇合区,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2)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在强季风年里,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3)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CISO),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降水偏多;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不容易激发降水。
- 刘芸芸丁一汇
-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被引量:30
- 2006年
-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大值输送带的建立及其自西向东伸展,伴随着斯里兰卡低涡活动、自南向北的越赤道输送和副高的东撤、南海夏季风建立等一系列天气气候事件;而冬季形势的建立则是副高南侧东风输送带的西伸,伴随夏季大值输送带的断裂、西撤,最后形成亚洲低纬东风输送带,进而形成由北向南的越赤道输送以及澳大利亚和南印度洋夏季风水汽输送。伴随着冬、夏季节转换,中南半岛以西和以东地区的西风水汽输送的经向移动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表明印度季风和东亚-西太平洋季风的形成机制有很大不同。
- 刘芸芸何金海梁建茵李春晖
- 关键词:亚澳季风区
- 热带大气ISO在几种再分析资料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 3套再分析资料的逐日200 hPa纬向风数据,选取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3种不同气候态,对比分析了3种气候态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在不同再分析资料中的异同。研究表明:1981—2010年气候态下,热带大气ISO冬春强、夏秋弱的年循环特征更加明显,东传短波能量增强,起始北传时间偏晚。NCEP/NCAR与NCEP/DOE资料所表征的热带大气ISO在空间分布、强度和能量传播方面的一致性较好。NCEP/NCAR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强度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较ERA40资料偏弱,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较ERA40资料偏强;ERA40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强度在12月一次年3月中旬较NCEP/NCAR资料偏强,而在3月中旬—11月偏弱;ERA40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振荡位相较NCEP/NCAR资料超前10 d左右;NCEP/NCAR资料反映的东传谱能量弱于ERA40资料,西传能量强于ERA40资料;7月中旬,NCEP/NCAR资料反映的东亚地区大气ISO经向北传较ERA40资料偏晚。
- 丁莉李清泉刘芸芸
- 关键词:气候态再分析资料
- 2009/2010年我国西南秋冬春连旱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自2009年10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至2010年春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南,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气温持续偏高,加之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但主要控制我国北方地区,造成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少有交汇,致使降水偏少,干旱发生发展.印缅槽强度较常年偏弱,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水汽条件不足,向西南地区输送的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两条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常年偏弱很多,加之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自2009年秋季以来,长期处于下沉运动的正距平区,造成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干旱少雨,旱情持续.2009年9月El Nin珘o事件全面爆发,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流场,该反气旋流场较常年偏西偏南,造成副高位置偏西偏南,从而使得云贵高原及其周边的印度季风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高原地区及南海、菲律宾附近及热带辐合带地区OLR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其内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 段海霞王劲松刘芸芸李忆平王素萍
- 关键词:东亚季风环流指数大气环流异常EL
- 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分级概率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采用全国160站1951—2009年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评分办法中六级要素概率时空分布特征,并以1月、7月为代表获得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降水和气温异常发生频率。结果表明:降水和气温的六级异常分布存在显著空间不均匀性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2009年,北方降水在1月出现特少、特多等级和7月出现特少、偏少等级的概率较大,南方降水出现6个等级的概率基本相同;全国气温在1月和7月出现正常略低、正常略高和偏高等级的概率较大。1980—2009年与1951—1979年相比,全国1月降水为特多、偏多等级和7月降水为偏少等级的站数明显增加,全国1月气温为正常略高、偏高和特高等级的站数明显增加,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 杨小波陈丽娟刘芸芸
- 关键词:降水气温气候预测
- 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水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利用1961-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对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异常偏多的环流异常特征和前期异常信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季长达52 d,梅雨季雨量为753.9 mm,较常年偏多1.5倍,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6-7月欧亚中高纬呈"两槽两脊"型,30°-50°N之间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偏强偏西,引导来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转向水汽沿副高外围向长江流域输送,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前冬印度洋关键区海温持续偏暖、副高偏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异常偏多的重要影响因子。
- 王永光娄德君刘芸芸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梅雨副高印度洋海温
-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 刘芸芸丁一汇
- 关键词:印度夏季风准两年振荡大气热源
- 2020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3
- 2021年
- 2020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73.0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次多;季节内阶段性特征显著,6—7月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大部—江淮地区,8月则主要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致使2020年夏季雨型分布异常,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四类雨型分布。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温等异常特征分析发现,6—7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偏西,第一次季节性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明显偏晚,且表现出明显的准双周振荡特征;使得来自西北太平洋的转向水汽输送偏强,并与中高纬不断南下的冷空气活动相配合,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江淮梅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持续偏暖对维持6—7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及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起到了重要作用。8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一脊”型,蒙古低压活跃;西太副高也由前期偏纬向型的带状分布转为“块状”分布,脊线位置偏北;沿西太副高外围的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延伸至华北—东北南部,形成自西南到东北的异常多雨带,与6—7月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空间分布有明显不同。异常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是导致8月中低纬大气环流发生调整的重要原因。
- 刘芸芸王永光柯宗建
- 关键词:夏季降水梅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