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怀栓

作品数:32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市骨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0篇腰椎
  • 8篇骨折
  • 5篇术后
  • 5篇细胞
  • 5篇畸形
  • 4篇胸腰椎
  • 4篇植骨
  • 4篇肉瘤
  • 4篇手术
  • 4篇椎体
  • 4篇后凸
  • 4篇后凸畸形
  • 4篇脊髓
  • 4篇骨肉瘤
  • 3篇引流
  • 3篇植骨融合
  • 3篇肉瘤细胞
  • 3篇截骨
  • 3篇颈脊髓
  • 3篇颈脊髓损伤

机构

  • 26篇郑州市骨科医...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安阳地区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32篇张怀栓
  • 21篇潘玉林
  • 20篇郭小伟
  • 13篇张猛
  • 11篇李宝田
  • 10篇杨广辉
  • 9篇孟庆勇
  • 7篇李甲振
  • 6篇郭亮兵
  • 6篇张岩
  • 5篇焦云龙
  • 5篇石海龙
  • 3篇闻嘉
  • 3篇郭营
  • 2篇梅伟
  • 2篇张鹏飞
  • 2篇刘源
  • 2篇李保田
  • 2篇刘永奎
  • 2篇张华

传媒

  • 3篇中医正骨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酸钙人工骨负载唑来膦酸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2014年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硫酸钙人工骨复合物体外释放规律.方法 分别制备不同浓度梯度唑来膦酸/硫酸钙人工骨复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药物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B-E组0至24 h有明显突释相,累计释放度均值分别达19.11%、23.45%、35.93%、26.88%,48 h以后出现缓释效应,C、D、E组3-21 d溶出率曲线出现波动,D、E组波动明显.随着唑来膦酸载药量的增加,硫酸钙结构逐渐不稳定.结论 载药量不超过硫酸钙人工骨最大载药量时,唑来膦酸在硫酸钙人工骨释放体系中能够持续、稳定的释放.
李甲振张鹏飞张岩张怀栓卢新昌刘源
关键词:硫酸钙人工骨唑来膦酸药物释放
颈脊髓损伤手术延迟因素分析
背景:研究已经证实,颈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后24小时内进行手术,术后的神经恢复结果明显优于损伤24小时后进行手术的患者。但是,损伤后进行手术的时机,不同类型颈脊髓损伤对于延迟手术产生的结局尚不十分清楚。
张怀栓孟庆勇郭小伟潘玉林
关键词:颈脊髓损伤
椎间孔高度改变与退变性腰4椎体滑脱症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L_4椎体滑脱症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改变与术后L_4根性神经痛的关系。方法 47例退变性L_4椎体滑脱症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发生L_4根性神经痛者23例为根性疼痛组,无根性神经痛者24例为无症状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根据手术前、后X线平片检查结果,应用PACS系统测量侧位片上椎间孔高度,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2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根性疼痛组手术时间[(97.0±11.0)min]、术中出血量[(235.0±19.0)mL]与无症状组[(95.5±12.1)min、(230.2±2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滑脱复位良好;根性疼痛组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21.79±2.09)、(18.93±1.53)mm]与无症状组[(20.87±1.12)、(19.55±1.10)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根性疼痛组椎间孔高度改变值[(2.86±1.00)mm]大于无症状组[(1.32±0.76)mm](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发生根性神经痛与术后椎间孔高度改变有关,手术应尽可能恢复椎间孔高度。
张猛张怀栓潘玉林郭小伟李宝田杨广辉毛克政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根性神经痛
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近端病变患者(病变27处)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性质。采用病变刮除、化学药物清理瘤壁、仿生骨植入联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 X 线检查评估植骨情况、内固定情况及颈干角,应用改良 Ha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及 Enneking 肢体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病理学证实其中骨囊肿5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多发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巨细胞瘤2例,成软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病变刮除植骨 PFN 内固定术,术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复发,行特制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X 线评估 PFN内固定优良率96%;仿生骨评估优良率92%,颈干角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Harris 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90分,优良率为92%;Enneking 肢体功能评估系统优良率为90%。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张怀栓张猛潘玉林郭小伟孟庆勇李保田王顺利张林峰
关键词: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良性病变植骨
皮质骨轨迹椎弓根钉在腰椎骨折翻修术中应用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椎弓根钉在腰椎AO Spine C型骨折翻修术中的应用优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骨折翻修术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二次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对患者翻修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58.55±36.7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22.71±51.34)ml。1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渗漏。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7.86±4.6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疼及下肢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获得缓解,躯体功能改善满意。[结论]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钉应用于腰椎AO Spine C型骨折翻修术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获得了良好术后效果。
郭亮兵潘玉林梅伟郭小伟李宝田张猛焦云龙张怀栓杨广辉刘晓曦
关键词:翻修术CBT
ATRA联合IFN-β对骨肉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基因GRIM-19和STAT3表达的影响
背景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恶性程度高,远处转移早,单纯截肢手术5年生存率低于20%。在国内,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并非常见,占恶性肿瘤的2-3%,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6%。上世纪70年代,新辅...
张怀栓
关键词:GRIM-19干扰素-Β
文献传递
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截骨24例(超声骨刀截骨组)、采用高速磨钻截骨22例(高速磨钻截骨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及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改善率。结果:①一般指标。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21±19.33)min,(158.42±28.10)min,t=1.543,P=0.101;(180.00±56.26)mL,(204.55±60.92)mL,t=1.412,P=0.162];超声骨刀截骨组术后引流量少于高速磨钻截骨组[(155.43±73.06)mL,(224.37±84.11)mL,t=2.209,P=0.039]。②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3.1)分,(9.1±3.4)分,t=1.024,P=0.313;(14.5±1.2)分,(14.3±1.4)分,t=0.113,P=0.901];术后1周,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均高于术前(t=320.327,P=0.002;t=128.604,P=0.005)。③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改善率。术后1周,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12±16.32)%,(61.44±17.17)%,t=0.733,P=0.421]。④安全性。2组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术后引流量少。
郭亮兵潘玉林郭小伟李宝田张猛焦云龙张怀栓杨广辉刘晓曦
关键词:椎板成形术超声骨刀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β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RTA)联合干扰素(IFN)-13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试验以及对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凋亡的相关基因19(GRIM-19)和原癌基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F)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ATRA/IFN-13,单用或联合应用对MG-63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法检测MG-63的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G-63中STAT3与GRIM.19基因的扩增情况;Westernblot检测MG-63中STAT3与GRIM-19蛋白的表达。结果ARTA和IFN.B单用或联合应用均可抑制MG.63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并与作用时间有关;联合应用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A、IFN.B单独作用,可诱导MG-63凋亡;联合应用时,诱导凋亡作用显著增强。ARTA联合IFN-B作用,GRIM-19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1.620±0.095),GRIM-19蛋白明显升高(1.850±0.06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AT3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0.120±0.032),STAT3蛋白明显降低(0.540±0.07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RTA/IFN.13作用,可明显抑制MG-6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诱导GRIM-19高表达,特异性结合于STAT3的转录活性区域,使原癌基因STAT3的表达降低。
李甲振张怀栓镐英杰张岩刘永奎石海龙闻嘉
关键词:骨肉瘤全反式维甲酸干扰素-Β
成人脊柱畸形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失败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回顾
2023年
目的 系统性回顾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失败(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 DJF)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成人脊柱畸形手术文献,对文献质量评价后,观察DJF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共获得13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英文文献12篇,中文1篇。13篇文献的NOS得分7~8分。13篇文献均描述了DJF发生率,发生率为1.52%~15.56%不等,总体DJF发生率为3.47%(83/2393)。12项研究描述了翻修率,范围为7.61%~42.11%,总体翻修率13.22%(304/2299)。DJF的发生原因从低到高分别为:过渡综合征(4.82%)、邻近节段疾病(12.05%)、远端交界性后凸(18.07%)、假关节形成(22.89%)、器械因素(28.92%)。不同年龄和手术技术组别之间的DJF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和L5融合的患者DJF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SD术后的总体DJF发生率为3.47%,椎间融合和L5融合可能是术后发生DJF的风险因素。
张猛张怀栓杨广辉潘玉林郭小伟熊森
骨巨细胞瘤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骨巨细胞瘤(GCT)是原发髓内肿瘤,好发于特定的年龄与部位,由多核巨细胞、基质细胞和CD68+单核细胞组成^[1]。在WHO骨肿瘤分类中,将GCT描述为“一种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病变”。GCT占原发骨肿瘤的4%~8%,发病高峰在20~55岁,
张殿红张怀栓李甲振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髓内肿瘤细胞组成恶性病变发病高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