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伟哉

作品数:128 被引量:685H指数:1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9篇医药卫生
  • 11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9篇细胞
  • 25篇神经元
  • 18篇血压
  • 18篇免疫阳性
  • 18篇高血压
  • 17篇阳性神经元
  • 17篇免疫
  • 16篇氧化氮
  • 16篇一氧化氮
  • 15篇蛋白
  • 15篇免疫阳性神经...
  • 14篇高血压大鼠
  • 14篇合酶
  • 11篇活性
  • 10篇凋亡
  • 10篇海马
  • 9篇增殖
  • 9篇神经元型
  • 9篇神经元型一氧...
  • 7篇体外

机构

  • 127篇暨南大学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暨南大学附属...
  • 5篇韶关学院
  • 4篇中山大学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东药学院
  • 2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清远市人民医...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肇庆医学高等...
  • 1篇惠州市第三人...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一...
  • 1篇澳大利亚墨尔...

作者

  • 128篇沈伟哉
  • 77篇郭国庆
  • 19篇王辉
  • 11篇岑颖洲
  • 11篇钟世镇
  • 10篇邢旭光
  • 10篇余菁
  • 10篇李药兰
  • 9篇江振友
  • 9篇林晨
  • 8篇肖春苟
  • 7篇辛莉
  • 7篇黄雪松
  • 7篇曹长姝
  • 6篇邱小忠
  • 6篇梁一鸣
  • 6篇郑达人
  • 6篇张晶
  • 5篇原林
  • 5篇山爱景

传媒

  • 26篇暨南大学学报...
  • 12篇解剖学杂志
  • 9篇中国病理生理...
  • 8篇中国临床康复
  • 6篇解剖学研究
  • 3篇解剖学报
  • 3篇广东医学
  • 3篇营养学报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高血压杂志
  • 2篇国外医学(老...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广东解剖学通...
  • 2篇中药材
  • 2篇中药药理与临...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12篇2008
  • 14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10篇2004
  • 6篇2003
  • 10篇2002
  • 14篇2001
  • 3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1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枸骨叶不同溶媒萃取物对小鼠体外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枸骨叶5种溶媒萃取物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方法:利用MTT法检测枸骨叶对体外Con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阳性淋巴细胞的CD69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枸骨叶的醇提物I、乙酸乙酯IⅠ、正丁醇萃取物IⅡ具有明显抑制Co-n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作用。枸骨叶醇提物I与乙酸乙酯萃取物IⅠ能明显抑制ConA刺激T淋巴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枸骨叶2种水提物无免疫抑制作用。结论:枸骨叶脂溶性萃取物具有较强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化学成分。
林晨谭玉波张晶沈伟哉岑颖洲江振友
关键词:枸骨叶刀豆蛋白A淋巴细胞
十六碳酰基磺酸甘油葡萄糖脂的新用途及制备方法
十六碳酰基磺酸甘油葡萄糖脂的新用途及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化合物的新用途和制备方法。从总状蕨藻中分离提取得到的十六碳酰基磺酸甘油葡萄糖脂可用于制备治疗II型疱疹病毒感染药物,尤其适合于制备治疗生殖器疱疹的药物。具体是用总状蕨...
李药兰王辉沈伟哉岑颖洲
文献传递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2005年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后续持续性缺血视网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2VO),造成SD大鼠视网膜不完全性缺血,其中单纯缺血组直接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预处理组在结扎血管之前,采取重复两次2min缺血-3min再灌注的处理,实验对照组的大鼠术中暴露而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正常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术后1、3、7d,分别灌注取材。用体视学方法测量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用末端脱氧核苷酸缺口标记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及bcl-2的表达情况,比较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视网膜后续持续性缺血的影响。结果:预处理缺血组大鼠视网膜各层厚度均薄于一般缺血组;缺血所致的凋亡细胞数目较少,仅见于内核层,术后1-7d节细胞层内未见有凋亡细胞,节细胞数密度无明显变化;bcl-2的表达弱于同一时间的单纯缺血组。结论:缺血预处理对缺血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程欣覃莉沈伟哉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视网膜缺血细胞凋亡基因,BCL-2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内神经元及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
王省郭国庆周玲生谭军沈伟哉孙银萍董华丽
该研究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方法,描述了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内NPY、NE能神经元密度和大脑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实验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术后手术组血压迅速上升,...
关键词:
关键词:肾血管高血压动脉
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 (Parvalbumin ,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方法 :不同孕龄的人胎 1 6例 ,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 ,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 :(1 )细胞凋亡观察 :1 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 ;1 5周、1 7周凋亡细胞较多 ,大小不一 ,分布于视网膜的全层 ;2 0周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内核层 ,数量减少 ;2 8周凋亡细胞仅见于内核层 ,呈指环样外观 ,着色较深 ,数量较 2 0周减少明显。 (2 )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 :1 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PV免疫阳性神经元 ;1 5周、1 7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有弱阳性的PV免疫阳性神经元 ;2 0周PV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外核层和内核层 ,内核层的数量较多 ;2 8周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 2 0周相似 ,但内核层的数量减少 ,呈整齐的带状排列 ,着色增强。结论 :在胚胎 2 8周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已基本建立 ,而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和细胞凋亡在时间和数量变化上的一致性提示Ca2 + 在视网膜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沈伟哉郭国庆
关键词:视网膜细胞凋亡小白蛋白神经元胚胎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尾壳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2006年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5在暨南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组)和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对照组)各30只,分别于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测血压并处死,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实验组使用兔抗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多克隆抗体。阴性对照用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替代一抗体。每只大鼠计数20~30片,取其均数计数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代表其密度。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3,6,12月龄大鼠血压分别为(97.5±12.0)、(107.3±9.8)、(113.3±12.8)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3,6,12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逐渐升高,分别为(116.3±13.5)、(151.5±8.3)、(177.0±9.0)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血压均高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大鼠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中等大小,突起较多较长,还可见阳性神经纤维呈网状分布。大鼠尾壳核内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改变:对照组和实验组3月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6月龄和12月龄明显减少。③对照组3,6和12月龄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尾壳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9.41±0.77),(8.64±1.28),(8.51±0.77)个/mm2;实验组自发性高血压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3月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个月(6.59±0.70),12个月(7.30±0.96),3个月(8.90±1.09)个/mm2,P<0.05,实验组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均低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拟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
余菁沈伟哉郭国庆
关键词:高血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织化学
丹参素和丹酚酸对胎鼠脑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以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胎鼠脑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完成。①丹参素(粉剂,纯度大于90%,昆明长春花科技公司生产,批号1108552200203);丹酚酸(粉剂,纯度大于90%,昆明长春花科技公司生产,批号CCH601012);MBC96型趋化小室(NeuroProbe公司)。②取妊娠13.5d昆明种小鼠2只,处死后取出胎鼠,分离其胎脑神经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采用Boyden小室法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取单细胞悬液50μL,分别加入Boyden小室的12个上室;取分别含有5,10,20,40,80,100mg/L丹参素和5,10,20,40,80,100mg/L丹酚酸的DMEM培养基各450μL,加入Boyden小室的12个下室;另2孔以不含丹参素和丹酚酸的DMEM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上下两室以预先包被Ⅰ型胶原的聚碳酸酯微孔滤膜相隔。将Boyden小室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取出微孔滤膜,用甲醇将迁移至微孔滤膜下层的细胞固定,Nissl染色,显微镜下随机选择3个不同视野,计数膜上不同层次的细胞数。③选取昆明种小鼠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丹参素组、丹酚酸组,6只/组。丹参素组于侧脑室内连续注射80mg/L丹参素5μL,丹酚酸组注射40mg/L丹酚酸5μ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3d,术后14d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行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丹参素和丹酚酸干预后nestin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变化。结果:18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质量浓度的丹参素对神经干细胞迁移的诱导:与空白对照比较,5,10mg/L的丹参素促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并不明显(t=1.037,1.374,P>0.05);20,40mg/L的丹参素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迁移(t=2.894,3.468,P<0.01);当丹参素质量浓度为80mg/L时促迁移作用最为强烈(t=4.031,P<0.01),之后有所减弱。②不同浓度的丹酚酸对神经干
郭国庆沈伟哉钟世镇
关键词:干细胞中间丝蛋白质类细胞运动
肾素分泌与高血压被引量:4
1999年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I、Ⅱ、Ⅲ,是细...
许丽宾沈伟哉郭国庆梁一鸣
关键词:高血压肾素病理学
枸骨叶抗真菌作用初探被引量:14
2003年
张晶林晨岑颖洲沈伟哉
关键词:枸骨叶抗真菌作用瑶药正丁醇乙酸乙酯
大蒜多糖及其硒化产物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大蒜多糖与硒化大蒜多糖对经过氧化氢(H2O2)诱导损伤的大鼠嗜铬瘤细胞株(PC12)的保护作用。方法用H2O2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应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PC12细胞的活力;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细胞内和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硒化大蒜多糖、大蒜多糖500μg/ml及以上剂量组和亚硒酸钠12.50μg/ml及以上剂量组均能有效抑制由H2O2引起的细胞存活率的下降(P<0.01)。硒化大蒜多糖、大蒜多糖2000μg/ml可显著降低LDH释放量和细胞培养液及细胞内的MDA含量,以及提高SOD活性(P<0.01),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而硒化大蒜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更为明显(P<0.05)。结论硒化大蒜多糖对经H2O2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大蒜多糖或单纯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PC12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沈伟哉温晓晓郑颖高明雅王辉
关键词:大蒜多糖PC12细胞过氧化氢抗氧化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