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璐璐

作品数:14 被引量:18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6篇脑卒中
  • 4篇吞咽
  • 3篇再灌注
  • 3篇吞咽障碍
  • 3篇缺血
  • 3篇卒中患者
  • 3篇脑卒中患者
  • 3篇灌注
  • 2篇蛋白
  • 2篇穴位
  • 2篇穴位电刺激
  • 2篇直流
  • 2篇直流电
  • 2篇上肢
  • 2篇上肢功能
  • 2篇缺血后
  • 2篇缺血后处理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卒中后

机构

  • 7篇广州市第一人...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11篇温璐璐
  • 4篇韩冬
  • 4篇冯娟
  • 3篇张顺喜
  • 3篇张瑾
  • 3篇陈钰杰
  • 2篇彭源
  • 2篇林拓
  • 2篇加国庆
  • 2篇兰月
  • 2篇孙淼
  • 2篇张鸿
  • 1篇马爽
  • 1篇苏常春
  • 1篇王东山
  • 1篇邓卫兵
  • 1篇高岩
  • 1篇刘月萍
  • 1篇鞠洪斌
  • 1篇王新亮

传媒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现代电生理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腔梗的病灶位置与其发病机制的关系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腔梗(lacunar infarction,LI)的病灶位置及载体动脉硬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LI发病机制的异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19例经头DWI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单个新发L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灶位置与载体动脉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近端腔隙性脑梗死组(proximal lacunar infarction,PLI)和远端腔隙性脑梗死组(distal lacunar infarction,DLI);评估每一位患者是否伴有载体动脉病(parent artery disease,PAD)、除载体动脉外的其它大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atherosclerosis of other cerebral artery,AOCA)、脑白质疏松程度、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个数及其他临床资料,比较DLI和PLI两组患者在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差异。结果高龄、男性、吸烟、糖尿病、冠心病、AOCA、低密度胆固醇为PAD的危险因素。在PLI及DLI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的比较中,糖尿病在PLI组中的患病率高于DLI组,血清叶酸在DLI组中的水平低于PLI组。PLI组患者的病灶大于DLI组。PAD和AOCA为PLI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白质疏松和SBI是PLI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不同病灶位置的LI在临床特点和影像学上有显著差异。我们将PAD和AOCA作为动脉硬化的标志,脑白质疏松和SBI作为微血管透明样变的标志,研究结果提示:PLI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DLI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微血管透明样变性有关。
温璐璐韩冬冯娟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病灶位置脑白质疏松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行频率100Hz、脉宽0.2ms和患者可耐受最大强度的电刺激治疗,1次/d,1h/次,5次/周,连续3周;安慰刺激组接受TAES安慰刺激(即仅连接TAES治疗仪,不开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时行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及患侧皮质MEP的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类似(P>0.05)。治疗第2周和第3周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TAES组FMA-UE、MBI评分及MEP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1)。结论: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关。
彭源张瑾苏常春张顺喜温璐璐陈钰杰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脑卒中上肢运动诱发电位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19)和安慰刺激组(n=18)。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组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上肢的4个穴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频率100Hz,脉宽0.2ms,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每天治疗1次,每次60min,连续3周共15次;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TA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分别用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的一般情况、FMA-UE评分和MB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TAES组FMA-UE和MBI评分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5)。结论TAES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彭源张瑾张顺喜温璐璐陈钰杰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由其导致的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吞咽障碍的康复依赖于大脑可塑性的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
张廷碧温璐璐陈秀明林拓兰月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评价
改良压舌板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究改良压舌板舌肌训练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治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改良式压舌板进行舌肌训练,然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各自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压舌板进行舌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操作简便。
温璐璐加国庆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治疗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及ZO-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及相关蛋白ZO-1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2 h后,I/R组予再灌注,IP组给予缺血后处理之后予再灌注。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行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应用电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结构改变,Western blot观察ZO-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I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I/R组,与Sham组相比,I/R组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开放,Z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I/R组比较,IP组紧密连接开放程度减轻及ZO-1表达增加。结论缺血后处理减小脑梗死体积;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紧密连接破坏,其保护机制可能与ZO-1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韩冬孙淼何平平温璐璐张鸿冯娟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血脑屏障ZO-1蛋白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由其导致的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吞咽障碍的康复依赖于大脑可塑性的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技术可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配合康复训练可加速诱导可塑性进程,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张廷碧温璐璐陈秀明林拓兰月
无痛握力在肱骨外上髁炎功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评价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PFG)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实施单次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患肢PFG,健、患肢最大握力(maximum gripstrength,MG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测量。结果治疗后的患肢PFG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的VA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患肢PFG明显低于治疗前健、患肢MGS(P<0.05);治疗前后PFG的差值与治疗前后VAS差值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 PFG可以有效区分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健、患肢的抓握功能,并灵敏地体现患肢的功能变化。
张瑾张顺喜温璐璐王新亮鞠洪斌邓卫兵王东山刘月萍陈钰杰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
人尿激肽原酶通过调控NLRP3炎性小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 h后复灌,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人尿激肽原酶高剂量组(35×10^-3 PNAU/kg)、低剂量组(17.5×10^-3 PNAU/kg)分别于复灌后0.5 h静脉给药。TTC法测定梗死面积,Bederson评分法评定小鼠行为学,Elisa法测定血清、脑组织匀浆IL-1β、IL-18含量,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人尿激肽原酶治疗给药可显著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NLRP3、ASC及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血清及脑组织匀浆中IL-1β、IL-18表达增加;人尿激肽原酶治疗给药可显著抑制IL-1β、IL-18表达,下调NLRP3、ASC及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人尿激肽原酶可能通过抑制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LRP3炎性小体表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损伤。
韩冬温璐璐王珏高岩冯娟
关键词: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AS)的影响。方法 5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后处理(I/R)组、缺血后处理(IP)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2 h后,IP组给予缺血后处理。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行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观察A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AS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I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I/R组,IP组AS损伤均轻于I/R组,IP组AS 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I/R组。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AS损伤,增加细胞活化程度,对AS具有保护作用。
韩冬白洋马爽孙淼温璐璐张鸿冯娟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神经保护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