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明
- 作品数:52 被引量:124H指数:6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中核转录因子-κBp50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p50(NF-κBp5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化染色法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65例乳腺癌组织中NF-κBp50、凋亡细胞表达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5例乳腺癌标本NF-κBp50表达阳性率为70.8%(46/65),细胞凋亡指数(AI)为(4.59±1.94)%;NF-κBp50表达强度与患者的肿瘤的大小、组织分级、孕激素受体(PR)无关(P>0.05);与腋淋巴结转移数、雌激素受体(ER)状况明显相关(P<0.05)。NF-κBp50表达阴性的乳腺癌中AI明显高于NF-κBp50表达阳性组(P<0.05)。NF-κBp50活性强度与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01)。结论NF-κBp50的异常激活在早期乳腺癌的发生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其抑制凋亡活性与肿瘤侵袭转移及恶性潜能密切相关,对NF-κBp50活性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临床分析,并有望成为预后的观察指标。
- 朱峰孔凡明王建国张艳
- 关键词:乳腺癌转录因子ΚBP50细胞凋亡
- hMSH2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hMSH2和VEGF在乳腺癌(B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B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BC组织与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hMSH2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hMSH2和VEGF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hMSH2和VEGF的表达与BC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但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hMSH2和VEGF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王仁启孔凡明苏国强
- 关键词:乳腺肿瘤HMSH2淋巴结转移
- BAG-1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BAG-1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以及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方法对40例乳腺癌组织与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乳腺纤维瘤及乳腺囊性增生病各10例)中BAG-1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BAG-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7.5%(31/40)、15.0%(3/20);VEGF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2.5%(33/40)、35.0%(7/20)。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BAG-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AG-1和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但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AG-1和VEGF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两者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王仁启孔凡明
- 关键词:BAG-1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 胰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 1990年
- 本文报告5例胰腺结石,1例弥漫于胰头颈部,2例在胰管内,2例胰管结石涉及胆总管并出现黄疸。腹部X线平片及ERCP可确诊。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可有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吻合术、胰腺—空肠吻合术等。并对误诊原因、诊断、临床类型及治疗进行讨论。
- 周德义孔凡明于爱华
- 关键词:胰腺结石胰管结石
- 乌司他汀和生长抑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观察乌司他汀和生长抑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胰腺炎27例,乌司他汀20万U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0~14天。生长抑素0.1mg,1次/8h皮下注射,连用10~14天。结果轻型胰腺炎有效率94.1%,重症胰腺炎有效率60.0%,总有效率81.5%。结论乌司他汀和生长抑素联合应用可有效抑制胰酶的释放,阻止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发展。
- 聂常富郭志华王建国孔凡明周兵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乌司他汀生长抑素
-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后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30例正常人和256例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下腔静脉及肝脾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①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介入治疗前,肝脾增大(P<0.005),肝尾状叶增大尤其明显(P<0.001);介入治疗后,治疗1周时肝脾较治疗前减小(P<0.005),与对照组相比脾脏仍较大(P<0.005);介入治疗后6月脾脏仍大于对照组(P<0.005)。②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下腔静脉狭窄者可见局部高速血流,阻塞者局部无血流信号,肝静脉扩张,血流减慢,并可见肝内侧枝血管,门静脉入肝血流速度减慢;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病变处增宽(P<0.005),血流恢复,并可见支架回声,肝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速度加快(P<0.005)。结论介入治疗解除了BCS患者肝脏血液回流受阻,改善了其血流动力学状态。
- 苏静君黄宗海苏国强张逢吉孔凡明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血流动力学彩色多普勒介入治疗
- 自制改良式Z-stent在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自制改良式Z stent在治疗布 加综合征 (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①首先行彩色Doppler检查确定BCS病变性质以选择血管内支架类型 ;②X线监视下行下腔静脉破膜及扩张后 ,将作有标记的自制改良式Z stent准确置放于下腔静脉 ,其无支架区对准肝静脉开口 ;③行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以了解支架位置。结果 应用自制改良式Z stent治疗 18例BCS病人 ,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 (2 8 5± 1 0 )cmH2 O降至术后 (8 6± 0 9)cmH2 O ,随访 5~ 38个月 ,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 ,症状及体征消失。结论 自制改良式Z stent能避免肝静脉开口受压并完全对抗下腔静脉的回缩 ,应用其治疗BCS效果良好。
- 苏国强苏静君张逢吉秦双张旋孔凡明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BCS肝静脉血栓
- 胃乐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毒性实验研究
- 1999年
- 目的评价胃乐胶囊对动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将小白鼠分成两组,急性毒性试验组120只,长期毒性试验组90只。急毒组给胃乐混悬液,实验用0.5%羧甲基纤维纳配成20%、15%的混悬液,以不同浓度按0.3ml/10g体重的容量进行灌胃,来观察胃乐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反应。长毒组分为5组,其中4组(n=20)分别给胃乐混悬液8000mg·kg-1体重、4000mg·kg-1体重、1000mg·kg-1体重及生理盐水,另一组(n=10)为胃乐混悬液大剂量附加组,剂量为8000mg·kg-1体重,来观察胃乐对小白鼠的长期毒性反应。结果两组动物均未发现任何内脏损害。结论动物实验证明胃乐胶囊是一种使用安全的中成药。
- 吴标刘彩莉孔凡明杨承汉杨瑞民李卫河常吉梅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乐胶囊毒性试验小鼠
-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的关系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 (AFP)mRNA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realtimeRT -PCR技术 ,定量检测 5 6例肝细胞癌、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 6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 34 6 44 .6± 9490 5 .4copies/μgRNA ,其中 2 9例为阳性 ;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均未检测到AFPmRNA的表达。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密切相关 ,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 。
- 王建国聂常富孔凡明荆晓岳李荣王福利张宴何蕴韶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
-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法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被引量:4
- 1997年
- 对82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患者采用Cook球囊管破膜治疗,81例(9878%)成功。术前、术后测压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35kPa,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示球囊导管具有损伤小,方法简便,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膜孔状阻塞破膜治疗较完全性阻塞简便,安全,厚度亦可适当放宽;一次破膜后有再度狭窄的可能,有异常者应行二次扩张,巩固疗效。
- 孔凡明李强闫争强张逢吉宋志卫